戴云山延伸至雷峰镇的瑞坂、李溪、潘祠三村之间,忽起一峰,海拔1088米,其状似虎凌空,得名“虎贲山”。登山巅而极目,北倚戴云雄峰,南俯潘祠,蕉溪、朱紫村舍炊烟袅袅,东面石牛山、罗城山依稀可见,西望赤水、大铭、石狮岐、峰峦涌起。虎贲山上林幽洞深,松竹交翠,悬崖峭壁隐伏林间,盛暑多游人,常聚深幽处,闻林涛阵阵,鸟语花香。清代进士李道泰诗曰:“石栈峦深古洞边,桃花谷口咏春烟;鹤飞其处消游眼,一锁寒云不记年”。
虎贲山下有雷峰至李溪、潘祠至蕉溪公路贯通。山顶距山下村舍,不过三五里之遥。古时游客山拾级而上,今已有盘山公路直达山巅。
虎贲山顶有一岩寺,名“虎贲岩”。志载为明万历戍子(1588)年僧应阳、煌衷所建。经年香火绵传不绝,至民国期间,匪乱猖獗、游人渐稀,1935年不慎失火寺毁。1940年华侨陈助子、陈伯章董建一佛堂,美湖人许礼接慕名而至,住持掌管了近半个世纪。1996年,瑞坂、李溪乡民又捐资修缮,现岩寺中塑有观音、弥勒、关帝、三代祖师等佛像,四时有善男信女人寺祭祀,游客络绎不绝。
虎贲山上名胜古迹繁多,除虎贲岩寺外,知名的还有“石书房”(即称心洞),“风穴”、“蝙蝠洞”、“涌光岩”旧址、“望山洞”等遗址。其中以“石书房”最负盛名。据史载,清朝顺治年间,进士李道泰出仕前曾在虎贲山“石书房”潜居修读,并留下“有这亭”、“风穴”、“玄门”三处石刻手迹。“石书房”实为一大石洞,面积约十平方米,可置一床一桌,传说李道泰居读时,洞顶石隙处有清泉渍滴,每日可聚水数盆,足供住人生活之用,若遇文人墨客到此,滴水溢增。李道泰后来出仕任官,知恩反哺,在李溪的梅坂置田四亩,献供寺院出租支用,至今犹然。“有这亭”在虎贲岩右侧不远处,壁上有李道泰题诗日:“有这亭宜壑边,万竿修竹雨和烟;避兵三百六十日,举似山曾已二年”。足可意会此景之一斑。“风穴”(俗名“风空”)为山南两原石夹缝外,盛夏之日,此穴凉风嗖嗖,热气顿消。
林中石洞隐伏其间,游人嬉戏正酣,忽然间有成群编蝠冲山洞穴,傲飞天空,大有蔽日之势,今游客愕然间品味一番惊奇。
据史载,虎贲岩不远处有个星山洞,洞中有余炭,传说是先人炼汞、炼铜处。山南麓原有一岩寺,名“涌光岩”。李道泰曾赋诗一首:“窃潭罅更幽迢,履齿不段仄桥,文鸟法音呈一部,紫樱步障殿千条,多因寒地铺云絮,似欲烘天动野烧,未许溪童寻此景,犹言灯火是前宵”。
与虎贲山毗邻的“金鸡山”海拔1212米,状似雄鸡啼晓,因而得名。山顶有一飞瀑,从山顶凌崖倾泻而下,湍急的飞瀑宛如百丈白练悬挂于碧黛巨屏间,当地人称之为“白水”。金鸡山民间传说甚多,相传,宋代寺僧普明詹氏,孩童时曾牧牛金鸡山,群童嬉戏于与村林间,大有乐不思返之感。有一日,普明手执竹枝与村童嬉戏,惊动牛群,撒野四散,善阳怒喝一声,顺手把竹支倒插于地,牛群如悟人性,安然原地啃草。倒插竹后来繁衍成林,至今已近千年。此竹形状奇异,头小尾大、竹枝倒垂而长,后人称之为“倒插竹”,也叫“倒头竹”。游人慕名上山采竹存念,堪称毛竹一绝。
金鸡山上还有一景,名曰“倒叠塔”,用石块垒成塔状,大石在上,小石在下,呈倒立状。虽没有泉州东西塔之雄伟,却有一饱眼福之快。据李溪古稀乡人告述,“倒叠塔”不止一二座,每座塔高一米左右,有好几层石块倒叠而立,历千年风雨而不倒,真可谓奇闻。
金鸡山中有一岩寺名曰“金鸡岩”。传说群童牧牛时常听普明讲述城内演戏故事,请求带他们入城一饱眼福,普明遂令童友聚牛群于盛草处,以童尿圈地,至看戏归来,牛群饱食卧地,不敢越界。普明令诸童闭上眼睛,一声口哨,挟带诸童腾云而起,片刻而至。有一日,腾飞中,牧童好奇睁开眼睛,便坠落于金鸡山,顿时坐化。后来乡人以樟木塑像以祀之,称其“金鸡祖师”。并建“金鸡岩”一座,今遗址犹在。
虎贲山西南面有一山,拱背翘尾,状似伏猫,称“猫鼻山”,两山隔溪相望,呈“猫虎对峙”架式。两山之间夹一溪流,水清见底,鱼鳌游弋其间,溪中多圆石,亦有大岩盘兀立其中,溪水经处,时而中流砥柱,雪花激荡,时而娴静缓流,水至低洼拐弯处,常蓄为深潭,两岸青山翠竹倒映水间。此溪发源于戴云山,从瑞坂水库西口蓄势而下,途径上云、溪口,潜入“猫、虎”两山夹谷之中,俗称“底溪”,又叫“李溪”,底溪流径村尾积洼处成一泓深潭,潭壁悬崖伸出一奇石,状如雄狮,当地乡民称其曰“狮潭”。传称每逢天将降雨,潭上便大雾弥漫,乡民望之遂相互转告,预卜气候,甚验。潭边竖一石碑,碑文为“永禁毒捕鱼鳌”,署名为清同治九年,德化县正堂韩树谷。
李溪溪底陈氏祖厝外有一条干砌的石板桥,古称“狮子桥”,桥长10米,宽3米,离水面高约7米,由东西两边各5条石板在中间石墩对接而成,每条石板长1.丈,宽1.8尺,厚0.9尺,单条重量在千斤以上,桥上可容四个拉手并排通行。桥龄已有五百多年。目前仍可行驶拖拉机。
沿“底溪”顺流约四里处;峡谷中筑有一石隘,名“金汤隘”。史载为清咸丰三年(1953年),李溪庠生陈赞谋为保护村民免遭匪患所董建,隘门筑在悬崖高处,门边青石砌墙数丈,门内设岗哨守护,居高临下,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隘门四周,密林环抱,盛夏时节,林荫蔽日,树影婆娑,清风习习,路人经此,不由自主憩息其间,流连忘返。隘内丈许,有一巨石,状如纱帽,人称之“纱帽石”,清庠生陈充仁经此赋诗一道:“一片林边石,鸟帽恰如;何年朝观者,推落此村墟”?近代德化棋坛名人、侨联主席罗信尔也感慨咏诗曰:“金汤隘内路弯斜,有石成形帽似纱;民国改元官制度,留下此帽戴谁家?”
虎贲山胜景触目皆是,更有多种名特珍稀物种等持开发利用,如“四角竹”,可制作名贵杖拐;“虎贲若丁茶”,更是闽南一绝,其药用价值不亚于武夷“大红袍”,历代为医家游客所推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虎贲山集山险、林幽、水激、洞奇、物特于一身,是德化境内别具一格的好去处。可惜至今还“养在深闺人未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