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万丁地”易“万世地”(外四则)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万丁地”易“万世地” 戴云寺寺址,据传说原为民居之戴云斋(俗称万世地),而谓“万世地”者系指原唐代禅师李应祥(法号慈感)结卢修练之处锦屏湖。识地理之人认为;“万丁地”对蕃衍人丁有利,而对佛家香火旺盛不宜;“万世地”则对佛家香火长期旺盛不灭,而对番衍人丁不理想。因此,僧人为了扩建寺林而提出与陈家之氏居互易其地址。经商议双方各取所需,而各获其地,陈家为了表示易地之意,将锦屏湖之地名号曰“李山”(意即是李禅师之山地)。 戴云寺到底何时始建?据《泉州市志·文物编》记述:“史载,远在南北朝,就有僧人到此开发”。唐时泉州开元寺僧袒膊(智亮)仰慕戴云山钟灵毓秀,常自曰:“身在紫云,显在戴云。”大中十二年(858)逝世后,徒弟将他的遗体送往戴云山塑像祀奉,后其师慈感(名应祥)亦在此坐化,两位僧人被奉为该寺的始祖。寺始建于后梁开平二年(908),宋端拱二年(989)僧怀整重建。又据近年出土的《圆朗上人复戴云寺后山记》铭文所叙:“戴云山闽中名山也,天下无山高戴云,斯语也,闽人人诵之,皆以僻在德化,但知其名而足未当践其域者,比比也,山之有寺,以辉智亮重宣非名,山高僧互为尊胜者邪……”另据李山陈氏有关《谱序》记载:“虞舜后裔,讳元光字廷炬,以解元承父(政公)职,刺史泉潮,称为唐将军,其子朝佩公三世相继袭职刺史,以官于闽,遂籍于闽,或莆或仙或漳……然父子皆淡然功名,有隐居山林意,令长孙江公承职,乃辞位由仙游入德邑之张岩,驰情山水,建四孙讳汉公字汝宁,仕唐天官侍郎兼侍讲,(生未详)卒于后梁开平二年(908),由张岩而徙戴云山麓,建戴云斋而居焉”,“……移戴云山麓与李师易地入宅居焉故曰李山以表易意聚族于斯……”由此可见,关于易地之传说确属事实。而戴云寺是闽中古刹之一,亦属泉南佛国的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几经改建,寺林规模逐步扩大,宏伟壮观。今寺院附近尚保存有南宋淳佑四年(1244)所建的石板桥和近年僧道禅指导挖掘出现的明代高僧圆朗禅师的墓址及石铭。记述了当时的戴云寺微后山是冶铁的工场,人群缥纱云居,高僧满堂,盛况空前,闻名遐迩。 “三朝元辅”和“三部尚书”撰联题匾 “三朝元辅”和“三部尚书”先来戴云寺撰联题匾之事,据古人传出:明代万历间,闽籍出了两位朝内高官,一是叶向高(福清人),祖孙三代四人在朝为官,身居宰相。另一个是闽南张瑞图(晋江人),朝廷之大学士,时称“南张北董”,属“邢张米董”四大家之一。张与叶既是同祖籍,又是朝中同僚大臣,关系甚笃。叶比张早登第,资格及权柄亦较高较大,而张大学士擅长书画,尤以楷书带行草和山水画而闻名天下,后因魏忠贤逆党案件受到株连,罢官回乡,游居深山,恋情山水,较长时间住在戴云寺等岩寺。与僧人学坐禅以养身心,同时诗书字画并发。民间流传张瑞图属水星,若悬其字画于室中,可以避免火灾之害,所以乞求者多,但不择人而与,在戴云寺“五保”境内(即今李山、东里、苏坂、猛虎、国宝、厚德、南昌、溪口、李溪、瑞坂、上洋一带)有许多人分别得到张瑞图的墨宝,可惜由于历史原因,大都毁坏贻尽,目前仅残存一鳞半爪,如“豪馀精舍”、“一堂清”横匾残板以及“雪德凭栏、雪堆栏外,尚凭依浑身是雪”下款为:“白毫庵居士瑞图书”及“瑞图书画禅”印章两枚。而上联已不存在,据了解其联文为:“云飘绕刹,云覆刹内,岂绕得满天皆云”(有的说应为:“通宇皆云”。未知那一比较确切?有待知识者予以补正。)另外,还有抄录下来的楹联:“万壑戴云归,方与老僧座榻,不知绕刹皆云;高昂迎雪积,雪催衣钵涤尘,赢得浑身是雪。”没有记下落款。似是同一人所撰。据传宰相叶向高,曾经来到戴云寺看望张瑞图,斋余茶罢之时,亦撰写楹联制成木联悬挂于飞殿柱上,其草书如龙蛇飞舞,非常雅观,可惜于文革已被毁坏,整副联文已无人所知。 另据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张瑞图墨迹大观》载:“他的作品以舒朗跌岩的章法,奇崛变化的结体,轻快爽利的线条,丰厚强劲的力感、动荡宽情的气势,给人的视觉以强烈的审美冲击力,形成了以奇、逸为特征的总体表现风格。”由此可见,当时之戴云寺,有明代两宰相前来撰写楹联和匾额,确实为寺院增晖光彩,所以好事一传千里,在全县内外,尤其是五保境内人口皆碑,历代相传不衰。 峭壁驶牛开水圳 现戴云村东埔溪头从西向东有一条约一公里长的水圳,都是从半山腰的峭壁开凿出来的。传说是陈公祖师牵牛扶铁犁在这峭壁土挖沟成圳。 传说在南宋间,有一年天下大旱,良田没水可灌而龟裂,眼着千顷良田将无法耕耘,乡亲们即将面临颗粒无收的窘境。陈镇灵心怀大慈大悲,决定施法帮助乡亲解脱困境,他背着乡亲自己一人牵牛扛铁犁上山,出门前,他总是吩咐母亲应在何时才给他送午饭去,不料其母亲爱儿心切,恐怕他饥饿过度,影响身体,一日竟提早做饭给他送去,到山前忽然见到陈镇灵在半山峭壁上牧牛劳作,不禁开口高声喊道:“要小心莫让牛跌下来!”话音方落,犁头顿时折断,那头牛亦果真摔了下来。由于其母触破玄机,以致该水圳仅开一半,未能全线贯通,但它引戴云山莲花池支涧东埔溪之水去灌溉梯田,救了当地大片即将干涸的稻田。陈镇灵出家且成佛,法号为妙慈,称为妙慈祖师,因姓陈故称陈公祖师,或曰“陈公太祖”。后人为了怀念陈镇灵的恩泽,便将这条水圳,称为“陈公圳”或叫“祖师圳”。现古迹尚存,距东埔的公路边约500米处,至其圳头东埔溪处约一公里余。 戴云山脚水田中的“陈公鱼” 自古以来就流传说,戴云山脚一带的水中均生长着一种体形小,尾巴宽长柔软,身体带红紫、青、黄、白的五色斑纹的贡鱼——陈公鱼(又名“丁斑”、亦叫“乒乓鱼)”,说是陈妙慈即陈公祖师放生的。据传妙慈年纪渐长之时,便已神通广大,忽一日,他去远处劳动,东家给他送午饭,他见下饭的菜肴里有烤熟的小鱼和红糟腌泥鳅,心中不悦,口里喃呖自语道:“吾本吃素不吃荤”,手中的筷子便挟着那些小鱼和泥鳅放到水田中去,说也奇怪,这些鱼干竟然全部复活过来。从此以后,戴云山麓一带的水田都生存这一类的小鱼,而李山、东里一带田中的泥鳅腹皮和尾巴均是紫红色,众人纷纷传说是陈公祖师亲手放生的。 戴云山的老虎不咬牛 根据民间传说,在戴云山麓周围的乡村:李山、东埔、东里、上洋、南昌、上云、瑞坂以及上涌之辉阳等,有史以来,村民们大都是于每年春耕过后,便把所有耕牛的牛鼻的绳、器具卸掉,然后把牛群赶到戴云大格顶的大山上去吃草,无须专人轮值放牧,虽说大山之中有猛虎,但都从来没受野兽伤害,除个别被盗贼偷牵去者外,就连越冬亦没被霜冻死的,有些母牛,甚至于翌年带着牛犊回归。世代相传,沿续迄今。其原因何在?普遍传说是妙慈祖师(即陈公祖师)灵应所致。据说妙慈对释教渊博奥秘有所领悟,且能潜通佛智,音合道妙,济世于民,处处体现“大慈大悲”之心,而深得其师父的尝悉,故给他取法号为“妙慈”,意即“渊喜奥妙”者也。妙慈未出家为僧时的原名叫萃,字镇灵,李山人,系李山鼻汝宁汉公七世孙千一公之次子,宋绍兴七年丁巳(1137)四月初十日出生于李山(即今戴云村),生时香雾环绕,少时聪颖异,加上受戴云寺佛缘的熏陶,年长则出家为僧,五十三岁时(即宋淳熙十六年已酉(1189)圆寂于邑西狮子岩。相传妙慈自幼生性聪颖,机智不凡,年幼丧父,与母相衣为命,当七岁便为人做长工放牛,但他在牧童之中威信很高,深受众牧童的爱戴。且有“法力”,扬言能带牧童们去泉州关帝庙看演戏,牧童们虽深信慈妙从不欺言,但对去泉州看戏之事都有所怀疑,同时又恐牛群会走失,心绪顾虑重重。可是妙慈吩咐各牧童应将牛群赶至七里洋大草坪上去,而他持一竹竿当空念动咒语,然后用竹稍在草坪边沿拉着跑了一周,划个大围圈,说也奇怪,那些牛群竟然乖乖地在圈内自由自在地吃草,都不曾越累或走失。妙慈又嘱咐每一个牧童双手应搭在他人的肩上,一个接着一个在他的背后列成纵队,然后闭上眼睛。只听妙慈大喝一声,霎时如风驰电闪,人人腾空而起。其中有小牧童,深感好奇,稍稍睁眼一瞅,身子即刻下坠,幸得妙慈伸手提携,轻轻地将其扶住。瞬间,牧童们一齐到了泉州城中关帝庙。看完梨园戏后,仍按其方法将大家带回戴云山原处,乃见牛群一只也不减。此后消息一传开以后,人们纷纷议论是因妙慈施法灵应所致。后来人们陆续在农闲时间也把牛群放到戴云山上去吃草,而不再叫人轮流去看护。奇异的传说是否真实?且不须深究,但由于众多的牛群都通统放到一起去,显然形成壮大的群体,声势自然大,其他野兽,尽管生性凶猛,也似老虎下山被犬欺,寡不能敌众罢了。据云牛群尚能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白天自由着食,夜间集中睡觉,凡小牛犊和老弱牛都睡最中央之处,公牛和壮母牛均睡在最边沿处,且每头牛的屁股都紧靠在一起,屁股朝里,牛头统一朝外,形成统一对外的阵容,壮大群体实力,互相照应,以抵御外来袭扰,而确保自身之安全,可能亦是牛群不会遭受猛虎所伤害的一定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