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德化旧时婚嫁民俗礼仪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礼仪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产生,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的。最初的礼仪仅仅是人们的一种习俗,也可以说是约定俗成。但是当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这一习俗,并开始把它与神灵联系在一起,又加上各种论说,其中又杂以附会,从而使习俗反过来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的时候,约定俗成的习俗也就变成了一种“礼仪”。 民俗与官方的礼仪应用不同是以“家”为单元,家族与家族及至内亲外戚互相之间的仪表举止,坐立行走、语言称谓、热情好客、名帖,构成了民间的“家礼”。 家礼是民俗最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具有鲜明的民族印记,虽然它不是法规,但它依靠了习惯势力、传统力量和心理信仰,影响并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家礼常用的也有五类:即婚嫁礼仪、毓麟礼仪、寿诞礼仪、丧葬礼仪称谓。这就是通常的说的红白喜事所行的礼仪的统称(即婚丧喜庆)。本文先就我县汉族居住地区(城关地区)旧时婚嫁礼仪略谈一、二。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嫁是人生一大喜事,所以旧时有“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与“大登科金榜题名,小登科洞房花烛”之说。 对于婚嫁,古来有“大娶”、“小娶”之别。大娶即为一般婚嫁,依古制行礼:小娶即为招婿或半嫁之谓。 (一)婚序:传统的古俗,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徽、请期、亲迎。 [纳采]相当现代的“说媒”、“提亲”。 旧时盛行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约之言是传统婚姻的一般原则,儿女婚嫁时,都由父母请媒人向物色好的女家提亲。纳采时要携礼物,古时用的是雁,因为“雁候阴阳,待时乃学,冬南夏北,贵有其所”,取意像雁那样:适时择其所。不过,后世纳采的礼物已不仅仅是雁,而是大大的丰富扩充,有的多达三十余种,诸如合欢,鸳鸯,双石,五色丝,长命缕,蒲苇,卷柏,鱼……等等。这些礼物都有吉祥象征的意义。在纳采时,女家当然会向媒人打听男家的情况,诸如门风、财富、人品、才干等等。 [问名]女家认为男家条件适合,便会收下礼物。男家问清女名及其年庚八字——古时候女子对自己年庚八字相当保密,若非已接受求婚是不会告诉人家的——这仪式相当后世的“请八字”。媒人得获女方的年庚八字(用红帖书写)便立刻送往男家去卜吉凶——“合八字”。用人生之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八字相配,和属相结合推测是否可以婚配的古老习俗中有很多讲究,古人对阴阳等信仰观念极重,有五行相生相克之说,又有属相相合相冲之说,一事不合,婚事便没有成功。比如,木命碰到火命、水命碰到土命、火焚木、水淹土,便没法合到一起;“龙伟相斗,鸡犬不相见”,也是不能缔婚的。反之,碰到相生的命相、相合的属相,婚事就有了成功的可能。闻名还包括问清女子为谁氏所生,是亲生还是收养,是正室还是继室所生,在上古、中古世族门阀风气极盛的时代,这是至关重要的,而其他方面,比如是否门当户对也是必须重视的。 闻名也携礼物,古礼也用雁,后世都用冰糖、面线、饼干等。纳采、问名这两项仪礼,后世通常是一次性进行的。 [纳吉]这就是上面谈到的“卜吉”。虽然通过“问名”一礼,证实阴阳、五行、属相皆宜,但还要进行“纳吉”,进一步求其“相宜”的准确性。 当男家接到女家庚贴,便会马上将庚怡置神前祖先案前上卜去,三日内如家中平平安安,没有发生什么意外的事,就是吉兆,便立即把儿郎的庚贴写给女家。女家也同样要进行“卜吉”,求示神明,若得吉兆,婚事便告成。一般男女双方,在接受到对方庚帖的三日内,家中均忌异变,倘若家人生病残手打碎器物,牲畜逃脱等意外事情发生,则认为是不吉利,婚事即使门当户对,亦会婉言退还庚贴。 [纳征]男女的家经过“纳吉”之后,都认为吉祥,便要进行纳征仪式。如后世的送“聘金”、“下彩礼”。 此项仪式是事先经男女家父母双方议定“聘金”礼物数量并择吉日互错定聘日和“定大聘”日。(现代是用初一为订婚日,十五日为大定聘日)。 第一次叫“定聘”(又叫“送定”),事先遗媒人到女家比“手指辨”的礼俗,即是女子手指粗细确定寸码,供男方依“辩别”好订婚戒指,然后选定吉日,由男方的及房系叔侄与人送至女家,同时应随送其他礼物;如红绸,上绣生庚二字“包裹看聘书俗称婚书、大帖(俗称“回大帖”),金花(金簪)、金耳环、礼烛、礼香、礼炮、糖果、水果、礼饼(俗称大饼蓼花)、连拉花(取意连生贵子吉兆)石榴花等均列成礼单。女家即将聘礼奉于神前、祖先案前供拜,然后请男家诸人入席,由将嫁女儿捧甜茶上厅,一一介绍与之见面奉茶的男家则各道“压茶瓯”之红包礼。且由男家对将嫁女儿行“挂手指(戒指)”之行,女向外(招夫时,向内侧),放置厅堂中央之椅上,由男家尊长给女子挂带戒指,戒指有金、铜两枚(铜音同,取意夫妇同心同体),红丝线系结,以系夫妇姻缘。 由于定聘时,男家只纳“礼金”一小半,俗称“上半礼”。女家收礼也回了花面布料果饼等,中有可缺少的食品——“八接包”(用米粉制成形状八角)及甜糕。现代由订婚男女互赠互带金戒指、金项链。 女家受聘书日(隔日亦可)要把男送的糖果、水果、礼饼分赠亲朋,作为订婚“通坛”,受赠亲朋须赠贺结婚礼物俗称“添妆整”。以为嫁奎之敬。男方亦分饼,惟仅分至亲戚友。定聘礼行于迎娶前一二年或至少几个月。 第二次“完大聘”,俗称“办盘”,做书“万头红”完大聘礼物概盛于二人扛舁之“盛上”,由媒人,全福人(指原配父母、夫妻、三代同堂的人,下同)作陪,游行送至女家。其次序如下:吹班(乐队)、礼帖(记载礼物目录、仪式秩序),聘书(俗称婚书),聘书两份都由男家制作备办,“转书”是男家送给女家收藏,“坤书”是女家从回家宴会缮会完毕转送男家收藏。聘金(即议定金额除去“上丰礼”的余额),礼饼(俗称大饼蓼花)、冰糖冬瓜、橘饼、柿果、面线、羊猪、福员、糖仔(糖果作塔形,鸳鸯形),阉鸡二只、鸭母二只、喜烛一对线数时,礼香(双头香)影东,盘头裘裙(新娘婚礼服),礼炮、金银手饰等。所有礼品均应披红带彩。如女家祖辈健在,应另备一份礼物奉上(俗称“公鸡盘”)。 礼品均要记于大红纸礼帖上,重双忌单数、又多用喜、全、老、双、满等吉祥文字。 聘礼至,女家则欢宴男家,焚香鸣炮,奉告神明祖宗,以“坤书”(女方,婚书)交付媒妁。男家送来礼物,概按品种,领受一部份或“原壁”送回,均按当地习例理之。如福员、阉鸡、鸭母、属男家福份,换上吉祥显花,应退回之。猪仅取其肉,猪脚还返之。而以礼饼,新郎礼装,衣帽鞋袜、七层(五谷、铜钱、五色丝线、生炭、芋种、黄头种、铅斜),针绣之类为回礼,亦应红礼帖回复(俗称“回婚书”)。按一般习俗,女家富裕,日后完婚时,将有一份可观之妆套,乃于完聘时受彩礼为例。否则,仅受少数礼品。 按古习,此仪式亦应择吉日,一般都在婚娶前半个月至一个内完成。现代人此项仪式选在结婚的前一天(也有前三天,所谓“三日盘”),为节省“办盘”之繁杂及其费用,将礼物一概改为礼款,俗称叫做“打盘”,此种“打盘”对于交通偏远之双方或经济状况较差者,堪称两便。 完聘之及距定婚期不远了,嫁女子此时就辫子挽起,梳成髻子好像表示快要出嫁的样子……。 [请期]男家占下择定合婚吉日良辰,让媒人带报告帖送至女家,征求女家同意,这叫请期。相当后世的“下日子”、“选日子”等。古礼亦用雁,后世用各色礼品,有些地方用“四色礼”(烟、酒、荃、猪脚)。女家也同样要卜吉,复书亦同,这男家便可如期举行婚礼。 [亲迎]即谓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子,是婚姻的最后一道程序。 亲迎一般仪式为:“新郎偕同媒人至女家迎娶,顿时亲朋六人我八人作迎亲客;陪同随行。及主女家,新妇即拜祖先,叩别父母、长辈,于择定时刻随新郎而西阶步出,由平高多福之“好命人”扶持上花轿,迎娶至男家,进厅堂,新郎新娘同拜天地祖先,而后行交拜礼。入洞房,并坐亲前,燃花烛,饮合卺酒,至此礼成。 婚嫁习俗 [安床]婚用寝台,男准备聘礼,女方也积极筹备陪嫁,在陪嫁中最重要就是一张大席,叫做“子孙床”是事先运到男方家中的,除床外还有身上穿的、头上戴的、装盛的器物,一个家庭应该有的东西都可以作为陪嫁物。最起码陪嫁、床、橱、桌、柜、枕灯、帐、被……。 女家在造床,男家在安床都要择取吉辰而行。其安放位置基于男女双十二干支,而视家相、窗相、神位而定,忌与桌柜衣橱相对。是夜由全福太太依日择定方位就信,上帐,挂起“布”(帐眉)钩排一对百子千孙红灯,并拜床母(床神)。安毕必请几个男孙,在床睡一觉,这叫“压铺”生“乾铺”(男孩)。新娘房,婚礼前夕,由新郎邀一平辈的男子同宿,谓之“暖房”,吉期前一夜,还请母舅“压铺”,以示大者,母舅压铺后应在新床上四压红色,一为祝贺,二为早降麟儿。 [裁衣]婚前数日,男女两家均择同吉日良辰行裁衣之礼。即于神前,由福寿双全之妇女裁剪白匹布。男女双方均裁制“上头戴髻”日穿用之白布衣裤一件,俗称“上头衫裤”。女方,另裁制结婚当日穿戴之肚裙。 [挽脸]婚女在婚前要择吉行“开礼”,行礼前要请经验的妇女来开脸,以两条坚韧细白线交叉在两手之间,以拇指和食指的力量使之一紧一松,紧贴在其面部皮肤上,将额头和面颊部份的细茸毛一一拔除,同时也进行修眉毛。使脸部显得容光焕发靓丽。 [贺礼]亲朋于婚前送女家之贺礼,俗称“添妆”,贴单写“灿妆之敬”、“妆整”。这男家之贺礼则写“燕尔之敬”、“花烛之敬”……。 “轿前盘”一般都在婚前一天,为酬谢新妇双亲养育之恩,及由男家赠送猪脚肉、面线、果品、糕饼等物。数量多少因贫富而异。现代已在婚前一天“厅头红”仪式进行。 [冠礼·开礼]俗称“上头戴髻”。有的叫“上头梳髻”。 冠礼,乃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之礼,以示成年。即选择吉日,选大宾,为冠者举行冠礼。 笄礼(笄,簪子),乃古代女子在十五岁时,行绾发插簪之礼,以示成年。 这种男冠女笄礼俗,是在结婚之日的前一天或当天凌晨举行。俗称“上头戴髻”。 男女双方选择吉日衣食,分别在自己家中进行,有的同一时刻进行,也有因男女双方庚命不同而取消。届时,在正厅、神明位、祖先神位前设香案,男坐竹筛中,面向厅内(即对神位、祖先灵位案前),女坐簌壶(一种扁平竹器)之上,面向厅外(表示出嫁)。然后由“好命人”(亲属尊长属三全福者),口赞吉语为男三梳其发,盛装(穿上结婚服饰)后加以冠礼。既冠,拜天公,神佛及祖先灵位朝拜,次拜父母、父醮以酒,申戒词。女则由“全福婆”为其梳卷髻发,银簪插髻,上开钗。即成开礼。其后,礼如前仪,拜恭奉亲,母敬以敬奉舅姑尊长之礼。既毕,双方均设筵以饯。此后,男则忙于迎娶准备,女则入闺房,静候亲迎。 [食姐妹桌]“轿前盘”那天晚上,出嫁女都邀请胞姐妹,堂姐妹,女友及平时相处搞密切,女伴团圆聚餐,以示依依不舍之情,此惜别之宴,称“食姐妹桌”,含有吉祥之意,席间,把彼此期勉祝福的心意一一道说,且多念喜句。 [搬佽]俗称“运嫁妆”,在迎娶的前面三日(远途应提前)男家送“迎书”到女家,女家就会按妆奎先发数目(陪嫁到新娘房的床,橱、桌、柜、椅、被、帐等大件物品),列成“佽单”运往男家,请其预备人力搬运,叫做“搬佽”。女家请了两个喜娘,俗称“伴房”,陪伴新娘,并代新娘料理出嫁事宜,吉期前日女家大厅置一大炉,炉中烧香红炭。所有妆整必从炉上筛过,才允许搬到男家去。同时“伴房”口里念道:“千目万目筛出去,金银财宝筛进来”。男家所派“搬佽的人”,大都是旁支的叔伯兄弟。妆整搬到男家时,要请多子多孙好命人置就位。让众人齐观。 [酬神]俗称“谢天地”,古习,酬神是长子的特权。此礼一般在吉期前一天明亮时举行,是日阖第悬灯结彩,仗道设斋,拜谢天公,三界公及众神明,奉告长子缔婚,谢天地香案要挂在厅前,王供及全猪全羊,先由父母叩拜祝祷天地及诸位神明,新郎跪下口中默祷,行三叩首。同时上演“家礼戏”(傀儡戏)。是日女家备送十二色礼品,如喜帏、喜灯、礼香、礼烛、礼炮、戏采、发盒、礼酒、桃盏、熏腿、鹿角、燕窝等致贺,此称“贺谢神”。男家仅受其前六色礼品,余“原壁”并加礼品送回,尚及戏采,须加演大戏,以为答谢。此即俗称“前棚家礼,后棚大戏”。 [迎娶]其方式有两种,一种叫做单顶娶,即新郎在家不亲迎,而由媒人领新娘轿单顶至女家迎娶;一种叫双顶娶,即男家备于婿轿、新娘轿双顶,新郎至女家视自迎娶。 新娘花轿,男家先得准备好,轿身涂红,轿边周围红缎锈花的帏帘,因其四周绣画有花鸟人物装饰图案,又称“九仔轿”,四角轿垂珠,并点着牛角透明挂灯,显得光耀夺目,花轿摆在大门口,让众人围观,相传围观的人越多,花轿的煞气就越少,也就越吉祥。 迎娶当天吉时(路途远的,应前日傍晚到达),花轿起动,由两名至四名全福太太用红纸卷成纸条,浸了生油之后点燃照轿。然后鸣炮起轿,跟随彩旗,鼓乐大吹大擂迎到女家,俗称“迎轿”。沿途鼓乐喧天,每过一村落必放爆竹(鞭炮)三通。 花轿至女家时,鸣炮接之,停于宅前,于敢壶(扁平竹器)内置瓦一块,以便轿停放而破之,亦作攘邪之意,俗称“破瓦”。 [饿嫁],在出嫁前三天,新娘开始节食,到了前一天,简直不再吃喝,因为有了吃喝,难免要上厕所,一个新娘子,岂敢在婚礼当中提出这个要求,所以还是不吃来的安全些。这就是“饿嫁”。 [训嫁]出嫁女在开礼后,其母及族尊长,便教以三从四德奉舅姑尊长之礼,生男育女,治家理家诸法。 [哭嫁]新娘在家中等待迎娶,去期至,一面辞别父母,上轿时放声啼哭声氏族尊长亦哭勉,内容繁杂,一是舍不得离开家,二是避邪。传说,哭了才会家兴盛,哭了婚家郎家才红大。俗话叫“哭好命”。 [新妇更衣]嫁出当日,凌晨新妇沐浴更衣,汤水内须量早稻、麦葱三物,身上所有衣饰物皆在炉筛过的避邪凶。新妇服装:内穿白布短衫、白布裙(此套衫裙须保持一生,至死后,张穿时要在穿上,意为洁身而来,洁身而去)。腹挂肚裙,裙内装放铝钱(意为姻缘)、乌糖、正谷、猪心(罐出装意取夫好同心,入洞房后由伴娘先取出量于床头柜内孩儿)等生二种物件。裙布料日得用裁制产儿衣服,因此示产儿之兆。外则穿男家送的盘头裘裙,均仿照明朝宫装,珠冠凤蟒,一般庶民仅采用凤冠。 [娶嫁]新迎时与新郎同往女家之傧相,俗称“娶嫁”,往时娶嫁轿内系铜锣一面,以便催促速为上轿(催以新妇延迟时刻上轿、可得福气多留在女家),亦作为沿途敲鸣热闹。 [食旬]汤新郎轿停驻女家未出轿前,女家则遣一童子敬献四种汤(蜜茶、四果汤、鸡蛋汤、腰子汤),食此汤称“食旬汤”。 [食鸡蛋茶] 男家迎娶至女家,则请“食鸡蛋茶”(甜茶内置脱壳煮热鸡蛋一个)。仅喝其甜汤,并将鸡蛋用箸截开,因蛋光滑不易截开,仅以箸在碗中搅拌了事。 [亲迎行列]新迎队队伍,大抵次序为:最前面的敲铜锣和放爆竹的人;后面紧接着男女双方手捧双姓“喜”字的大红灯笼,到达婚家悬挂在大门灯梁上;再者则是鼓吹队;媒要轿;娶嫁(傧相);舅爷轿(新娘之弟,其乘轿系红巾宫灯谓之新娘舅灯,以此上悬挂正厅或洞房);嫁妆梳妆台,“全厅面”(富家嫁妆、即指厅堂需用的桌椅、垫亲、屏风,神灯,花瓶等器具一式全套齐备,又有一块田土的契字,甚至供以死后用的寿板、用金一小型,其金价是供买之);新郎轿、新娘轿(中流以上者用四人人抬的红顶轿,一般则用二人抬的黑顶红尖轿);随嫁娴,随嫁姆(均限于宫家,官家);“子孙桶”(日后女子产儿用的洗澡盆,装入红彩布袋二人挑着,与首饰盒同担意为子孙蓄衍绵延寿兆)。 新娘轿前有一枝带根梢叶的“青竹,上面拴了一片猪肉,俗谓“点脚青”,以为嫁翁姑、夫妇,子孙皆有鸿福、康宁之吉兆。青竹又取意新妇贞节初婚之表示;其灯端系猪肉一小片,以驱避邪神——“白虎神”,俗称“制白虎”。 [轿斗圆]迎娶同往之媒人须带“轿斗圆”及“轿斗猪脚”前往,意为迎团圆,“轿猪脚”是给女家接待轿夫等人用膳。轿斗圆系用一斗二升米制之圆仔粹,作汤圆材料,后世概用米代之,称“斗二米”。 [过米筛] 新娘轿的后面,悬挂彩色未筛一面,筛面画有太极和八卦图,象征繁荣,改写“百子千孙”吉句,有攘邪之意。新娘上、出嫁门时,由全族妇一手擎米筛覆盖其头上保护新娘上、出轿。今则以红雨伞代之,既避邪驱妖、又能避雨。 [罩乌巾]新娘乘轿之前,由紫姑(婆仔)引导上厅,立于竹凳上,穿上新郎带来之围轿裙,并系肚裙,然后盖上紫帕(俗称乌巾),有科第之家,则盖红帕,以保佑新娘子平安入洞房。 [上花轿]吉期正日,新郎蒙罩乌巾毕,其母亲替她在头上插一朵四季花(有的用吉花代)新郎就在父母面前哭别、跪谢养育之恩,然后向神明祖先灵位跪拜,最后向亲戚邻里告别谢送行礼,新郎由父兄或叔伯牵扶上花轿,以示出嫁是奉父兄之命,进轿中,手捧如意玉,紫姑放下轿门帘,轿脚下放一火炉,让轿从炉上过,一取“旺”,避邪。与此同时亲迎队伍则鸣锣升炮,奏大雅之乐,队列即起程。 [放手巾扇]花轿起程,丈母娘手扶清水一碗,向轿后泼去,表示“嫁出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希望女儿此去婚姻幸福,不致休弃之事发生。在起行不远之地,新娘放一只折扇及一条手帕,谓“放手巾扇”或日“送手巾帕”,其意与前同,或取以此为临别纪念,一说以此表示抛弃不好性癖,以求得和顺。 [换花]迎娶途中,倘若花轿与花轿相逢是吉利的,为免“喜冲喜”,双方媒人各预备人造花交换,则可转此为吉,此称“换花”。 [请出轿]花轿停男家门前,由男家童子趋前端茶迎轿,旋由新郎出迎,而于择定吉时,将花轿经火炉(意与上轿同)升人大门内,继由童子奉柑桔二颗(象征夫妇圆满吉意)恭请新娘下轿。 [踢轿门]新娘下轿前,新郎用扇将轿顶打三下,又用脚“踢轿门”三次,越用力踢,越示新郎之威严,待新妇婚后顺从。同时,新娘亦将嫁妆桌柜皮箱之锁匙,托媒妁交付新郎开之,明示见于天。新娘过门槛时,依礼不可踏着门槛。 新娘出轿,轿夫口念吉辞:“今要轿门两旁开,金银财宝做一堆,新娘新婿入房内,生子生孙作秀才。” [抬子孙桶]挑夫将子孙桶挑至新娘房,念四句:“子孙桶,过户碇(门槛),夫妻和睦,万事成”或“子孙桶,拎入房,百年谐,心相同。”重用专句,以求吉利。 [拜堂]是婚礼的高潮。佳期良君,新娘出轿,新郎以红绣球绶带(多于新娘手中,男家全福太引导由东阶而上,同桌正厅向内站立(男左女右)。 此时,厅堂早已张灯结彩,备香案,喜糖果品,牲礼酒于堂上,主持人(男家全福尊长者担任)、点烛、上香,念唱点烛词:龙烛辉煌,光照华堂,玉人交拜,家庭兴旺,白发齐眉,五世其昌……。 司礼引唱:行成婚礼:升炮、奏大雅乐、新郎新娘入华堂。 行见面礼:新郎新娘面辑,推手。 行交拜礼:先拜天地;新娘新郎就位,新郎新娘转向厅前,男左、女右,厅地面铺有红地毯,跪拜。 转拜祖宗:新郎新娘就位,跪拜,请告文(由男家主婚人父母的家父叩诵),告文毕。行合卺礼,司樽者酌酒,新郎新娘接酒,各用右手指,沾酒,先向天上洒三点,再向地上左至右洒三滴,后夫妻举杯示意,反酌。 再拜高堂,向新郎父母及祖辈行礼。 夫妻对拜:新郎新娘转面对面,行鞠躬礼三次 送入洞房:主持人将案前绣球绶带分付新郎新娘手中,童子童女秉烛前导,新郎新娘同步入洞房。 礼成:奏乐,升炮 [食酒婚桌]新郎新娘双双入洞房后,新郎为新娘揭去冠孟紫帕(俗称揭乌巾“),新娘脱凤冠霞(有的是蟒袍蟒裙)换上时装。对座“食新娘圆(汤圆)”,“圆”一有团圆之意。各食之,换食之。之后有“食酒婚桌”之仪,席设“新人房”内,此即古合卺之仪,由童子童女进上合卺酒,并酌酒,由父母双全年长儿女多的“好命人”念喜句,新郎新娘行合卺礼(俗称“合欢酒”“交杯酒”)互敬互杯对酌三次。礼毕,把“房前酒”奉献宾客。席间,“好命人”念句而动用筷子,十二碗菜肴(“其中六碗为素食”),一一挟至新郎新娘口边,作使之食状,(然后放在其各人面前碗内)。其念者句为:“食鸡,兔会起家。食鱿鱼,生子好育饲。食鹿,全寿福禄。食鱼头鳃下,快做老爸。食鱼尾叉,快做干家(婆婆)新娘含之,意将来子女多)。食桂圆,生子生孙中状元。食红枣,年年好。食冬瓜,大发花(喻长寿)。食芋,新郎好头路(好职业),新娘快大肚(怀孕)胡子又相孙。十二碗菜肴中惟“鸭”音谐“押”忌用。 [相见]即新娘夫家的亲族及亲戚挚友,由媒人主持,次序由亲及疏,由长至幼,由族内亲属到族外戚属。依长幼逐个进洞房与新娘见面。先是背靠背(忌冲),然后才面对面,礼节在媒人念喜句中进行,新娘向尊长戚友依次行作辑躬礼,相见礼毕,再由新娘向来见亲依次敬甜茶;新属接领后,要向新娘送礼物,有的送金银饰物,送现钞的。 [食新娘茶]新属与新娘相见之后,接着就是左邻右舍及宾客进洞房食新娘茶。虽是凑热闹,乃是借此机会看新娘。 此仪,是由媒人或家人作伴,新郎新娘手端茶盘,以甜茶、蜜饯、冬瓜敬客。宾客则接受其茶、糖、而念孝名(俗称“说四句”)饮毕,新郎新娘又来回茶杯,其时贺客乃包红色置于茶杯(俗称“压樽”)为贺礼,亦念孝句祝之。 [闹洞房]婚席寿宴散完之后,与新郎交厚的朋友同挚兄弟,戚属等宾客,都一拥而入“新人房”,大闹新房。俗叫“闹房”。 [上床]旧俗洞房花烛夜,床巾概用白布,新妇睡时穿白布衫白布裙,以示女身清白。上床关,新娘悄悄拿出白天娘家带来藏在“肚裙”里的盘鸡蛋,暗中敲床边,默念(不出声):“鸡蛋敲遮风,我君怕我似怕你祖公”,俗信如此即能使丈夫惧内。新娘又待丈夫不察,偷偷把自己穿的绣鞋叠于新郎鞋上,默念:“我鞋叠你鞋,我君被我管到‘头犁犁’(头低低)。这一夜,新人房的门应由新娘开闭为宜,倘若由新郎关之,则婚后终生为“妻奴”,因此新郎都不关门;而新娘为了要在婚后能够奴役丈夫,自然也不去关门。常常好久新人房的门都敞开着。但春宵一刻值千金,往往还是新郎“等不得”而去关门,在新娘子给新郎奉献“童贞”的时候,新郎要送给她“红包礼”。 [出厅]婚后第三日,新娘始出洞房,而至厅堂拜神,此称“出厅”,夫妇先祭神拜神明,祖宗,而后跪拜父母或致茶敬亲族尊长,及与幼小弟妹见面。受拜敬之人都送礼给新娘,俗称“见面礼”。礼成,新妇旋至厨房,烹饪鸡作为从事家务开始。随每项工作,念孝句:“摸箸笼,才会知头金(重待长辈)。搅奔浮(泔水)饲猪较会大牛(善于喂饲)。拜灶君,起火不会熏,煮麋快滚(善于炊煮)。 [舅仔探房]婚节一晨,女方兄弟前来婚家,探访新妇嫁后起居情况。经由婚家以礼款待。 [归宁]婚庆翌日,舅仔探房。同时发帖请新郎新娘回娘家,俗称“请四门”,旧俗也应择吉而订,一般婚后三天、五天、七天、十二天,但不超过一个月,因此也有一说婚后前月为“蜜月”。新婚夫妻奉婚家父母之命双双至娘家俗称“做客”、“双人返”、“返外家”、“头返客”,即谓“归宁”。嫁按允帖斯时派来两轿子去接姑爷(新郎)家姑(新娘)回门。新娘回娘家经随带饼果、面线、糖品、为“携手”礼分娘家族亲及邻居着属。女家设宴待之,而请亲朋好友作陪。新郎的红包赠女家父母老幼,女家又以加倍额数回赠新郎。夫妻要回男家须待日暮。俗称“暗摸摸,生‘打埔’(“生男孩”)。同时,丈母娘给姑爷婿黑白线系上108个铜钱(意祝夫妻团结经百岁祈吉祥)还要送张红袋一担内装有五谷,连根带叶甘蔗二株红白扦花工,俗称“挨花”(取意红花入,白花起,子孙兴旺。返携回“毛路鸡“(即领路鸡,公母雏鸡一对),以及其他礼物。做毕,经由新郎的弟妹前往接妇。至此婚事活动完满结束。 [捧鞋筐],归宁时顺便取计线、剪刀、尺、鞋筐等妇人针织工具之类物件带回男家,俗称“捧鞋筐”,因此类物品与喜事有相克之嫌,帮结婚日不便携带,经在后来始可带回。 [官点心]婚后一个月间,娘家常服食品,点心,补品等物提送男家,供新婚夫妻食用,俗称官(携)点心,使其在度蜜月。 婚嫁忌讳 [同姓忌婚]民间俗语云: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姨表忌婚]民间认为姨母等于母亲,姨表兄妹等于亲兄妹,严禁迫婚。今基于近亲结婚对后代不利的科学认识,亦反对姨表迫婚。 [月份忌]旧俗的农历五、六、七、九四个月忌婚,俗说“五月差误”,解以此月结婚,两家不和睦或有婚事失约;“六月为一年之丰”,解以此月结婚,不会圆满结果,因而称“六娶半年某(妻);七月为鬼月,即说“七月娶鬼某”;九月因九月与狗音同,即说此月结婚非吉祥,有日:“九月狗头重,死某(妻)亦死九(夫)。”整个婚嫁礼仪活动都请日师选择吉日启辰而行。 [生肖忌]在举行结婚仪式时,忌属虎的人观看,因生肖属虎不但会伤人,而且“虎胎”不善生育,怕冲了新娘婚后不生孩子。 [小儿忌]婚嫁时忌小儿在场,因小儿易哭不吉利,也忌服丧的寡妇在场。 [跨门忌]因俗新娘子入男家,新婚期间跨门坎(槛)时忌踩上门槛,以免触犯“门神”,或说是侮辱门楣践踏尊族。 [嫁衣忌]新娘子衣服忌有口袋,怕口袋会带走娘家财物,亦忌用两块布缝接,以免夫妻相处感情有痕,以示防再婚。 [送礼忌]应双数,忌单数。 [忌坐新人床上]进入新人房中,忌坐新人床上。 婚俗奇观 [母仔家爷仔]即称母女同时嫁给婚家的父子,父子母女间分别各成婚配,即所谓“桃花夹竹”。 [指腹为婚]有两种情形“一是互相指腹婚两家和睦莫逆之交,二人的妻子同孕妊时,两家父母事前口头“两家生女结为姐妹,两家生男结为兄弟,一家生男一家生女结婚为夫妻。”另一类单方指腹婚,即一方孩子已经出生,另一方则尚在母腹之中,将腹中之儿许配。此种婚姻,因岁月隔久,两家环境显有变异,以后常会发生双方的纠纷或解释等事。不过也有不敢失约而牺牲其命运者,例如男方虽未婚夭死,女的也有与神主(牌位)冥婚。 指腹为婚其原因,不少完全是维护门第,封建社会中婚姻的门第观念历来最重,个个都想攀高亲,得一门好亲便觉增光添彩……。 [冥婚]俗称“娶神主”,不常见之习俗。旧时大都在科第及富厚上流社会中出现。其情形略述于下。 女人未订婚以前死亡者称之孤娘,俗信死亡灵“讨嗣”(讨求后嗣为之祭祀),其家人即死者冥婚。为免其作祟,乃托媒人找穷人,以赠多额的祭祀费为优裕条件,将神主婚嫁之。一般穷人可利用这笔钱,充作另娶女人之婚费。男视娶入神主为正房,另娶的则为后妻,其迎娶方式,先是由媒人代理男方,择吉日送礼以拜神主,当日神主抬于黑轿,待神主迎主厅头桌上,始许娶入红轿的新媳,日后另择日收其神主合祀于男家历代的“大牌”,接受后代子的香火。 女人于订婚后死亡,男方也与之冥婚,都在结婚前一日或同日娶神主。其娶入的情形与上述同之。订婚后男女双方均告死亡,男家娶神主并香炉前且置金钱若干,以示日后收由兄弟间立“过房子”(养子)继承宗桃。 古俗男人先死,已订婚女人有意“守寡”时,女人即要于丧葬那一天穿婚装乘轿到男家,男家以礼迎接。之后,新妇开式上问候男之病状,男家即言答以男病已愈。而后女改穿丧衣,居户内哭送之。反之,即不作上述婚式,仅以一般人参列其丧葬礼而已。 [入赘婚]又称招养婚。也有两种类形:生女子不出嫁,招男子到女家为夫婿的形式,俗称“招子婿”。入赘婚姻常糟富贵人家的歧视,但却能历经几千年而不衰,这同因有的“婿补代”的传统观念有关。 另一种已婚妇女一夫主已故,为其扶养前夫后前婿的遗子,以服待翁姑式维持一家的生计,而招夫招婿,谓之“接脚婿”。 另外所谓“按脚查某子”系儿媳妇死后再娶入的儿妇,由于与前儿妇生家父母亲属,与之结成父母关系。 喜事柬帖,一般放在柬帖封套内,然后发给对方。柬帖多用红纸制成,若用其他物质做成,也要涂成红色。婚姻嫁要的柬帖封套要比普通信封大二至四倍。其正柬帖封套也有木或铁皮做成,应由漆成红色,俗称“缺盒”,还可更大些。 按老格式:正柬和全柬帖、即全帖式,是将一张红纸折成十等分成长方形,正面写正字或礼目(或仪园)等字,而现在通行的只是折成四等分或六等分,也成长方形。双柬帖即双帖,是将一张红纸折成两等分,也成长方形。单柬帖,用一张长方形红纸做成。 正柬帖,是世俗郑重礼节所用之署名的正式红柬。对庄重喜事,对上级或对自己很敬重的人,应该用正柬帖,正柬帖中央,书写“正”字或“整”、二字或“全福”二字。婚姻嫁娶的亲家帖,迎亲帖,迎亲日,新郎拜岳父母等帖均应用正柬帖。 礼单帖一般用全帖、也有用双帖,帖面左上角写“礼目”或“全福”二字。跟随正柬帖而发出,请客帖、拜亲帖、领谢帖,一般用单帖,但也有双帖或全帖。正柬帖,一定是全帖,但全帖不一定是正柬帖,各种柬帖的用法,因事、因人因地而略有差别,用时应注意尊重地方习惯,避免差错。 柬帖,俗称请帖,是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表明对此事的诚意和郑重的态度,所以在款式和装帖的设计上,要注意其艺术性,美观精致大方。 古代,有相亲习俗,未定亲前,双方经问名已传送庚谱,年庚合而后定视,故无请庚一帖。现代婚姻自主,有的人定亲后而未获庚谱,因此有请谱一帖。 庚谱(即八字帖),字数要成双,上写到头下写到尾,古例,庚谱以十二字(也可十四字)为合格,不可加减。如果出生月份,是十一月十二月,月份要用月份的别称。如十一月用“子、畅、复”……十二月用“丑、腊、临、淙……”月,以免多一个字。一般写庚帖,都用全帖式,但下版放空,亦可用单版式。 不先求婚帖之帖文为“全福”、“恭辞”。 凡结婚诸事写帖,应出父之名,或父亡出母之名,父母俱亡,应同具先之名,或母在要出对亲兄弟之子,亦应母帖生对亲家称,别为主婚方可如此。 若有改嫁要认亲者,经签上可写“会亲之敬”。 凡结婚与帖,字向俱要成双。依古俗:“鞠躬”二字亦用“顿首拜”(上所示格式同之)。 附:乾、坤书词一例: 乾书记:圭璋比质,日月为姿,梅芽振茁,乾坤辟第一文章阳气潜萌宇宙调自然律倡。 坤书词:乔木之可依,亦丝萝以待托,从此秦楼风月,浴奏鸾笙,武陵春色同谐鱼水。 婚书帖内男家写年庚上版中央,并于右边上写“天”字,下写“长”字,下版留给嫁回复:女家亦写其中央,并左边上写“地”字,下写“久”字。 婚嫁封色常用语 贺娶通用: 喜仪 扇仪 婕仪 花烛之敬 娶妻: 新婚之喜 茶谐伉俪 鸾凤和鸣 宴尔之敬 续娶: 宝镜重圆 琴瑟重调 续弦之敬 重圆之敬 另娶: 易弦之敬 娶儿媳: 新春之喜 娶孙媳: 新太 之喜 定亲: 订盟之敬 文定之敬 订婚之敬 贺嫁女通用: 粉仪 脂仪 花仪 妆仪 嫁女: 令爱于归之敬 千金于归之敬 令媛于归之敬 于归之敬 出阁之敬 整敬 嫁孙女: 令孙于归之敬 新婿回门: 玉趾初旋 旋吉之敬 谢媒人: 月老之敬 何仪 冰仪 礼物 婚嫁男女双方两家互赠礼物,品类繁多。按照传统礼仪,赠送礼物要具送礼帖单;接受礼物也要出具谢帖,这是“礼尚往业”的要求。在礼物的名称,数量书写上,也有讲究,不宜用俗名称呼,应用其雅称和特别写法。 贺婚用物 [竹]竹以高洁品质而成为一种吉祥象征物。用四季长青,也用来祝贺老人长寿。竹子与梅花通在一起,构成“竹梅双喜”的吉祥图案,用于贺婚的好礼物。 [梅]被称为“天下尤物”、“冰肌玉骨”,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在“竹梅双喜”吉祥图案中画着竹、梅和两只喜鹊、竹喻丈夫,梅喻妻子,用这样吉祥图案祝贺新婚。 [茶]被人们看成洁性灵物,饮茶是一种洗涤尘顽的修养。 茶会生子,但不能移植,移植则不再生子,因此茶用于有吉祥意义的礼仪中。取其不较量子不忘受聘女子不再动摇,结婚了就会早生贵子。因此,旧俗穷家聘礼中有“下茶”,而女家叫“受荣”之仪。 白色茶花还是纯洁爱情的象征。 [枣]音“早”“早生贵子”“早发财” 新婚礼仪,人们用枣、栗子、花生撒帐两床上寓意祝福新婚夫妇“早生贵子”。 [莲]莲花并蒂同心,一蒂两花,管用“并蒂莲花”祝贺男女为合,夫妻恩爱。 莲有莲蓬,莲蓬与花同时生长,放莲又喻“早生贵子”,多子的莲蓬也象征着多子多孙。 绣上新花儿的荷花还是姑娘送给心上人的定情物,是爱情的象征。 [栗]栗是果木,栗子可食用。 “栗”与“礼”谐音,用以表示妇人赞。 “栗子”与“立子”谐音,用作为祝吉求子的吉祥物,婚礼上用枣和栗象征“祝愿早生贵子”。 [百合]被称为“送子仙”。在婚礼,过生日时人日常以它作礼物。传说接到百合这种礼物的姑娘日后成家定当生男孩。它又包含着“百年好合”之意。因而婚俗中,新郎新娘要进洞房时,要同饮百合汤。把百合花图案绘在洞房屏风上,或绣在枕中,床单上。 百合传说也能驱除邪魔,人们在每逢五月初五,把它悬挂门窗上,或床头帐里,可防止各种邪毒侵害。 姑娘用百合花装进绣袋里,缝成心形香色作为情物送给心上人,她的爱情会永远美好。 [红豆]又称相思子。用于长寄相思。 古今士人淑女秉撷红豆、赠送给心上人,表示爱情之真挚。 [万年青]它是民间应用得比较广泛的吉祥物,每逢喜事节日,必供万年青于案头,以图瑞祥。 民间盖屋搬家用万年青摆于庭前,意寓顺遂长之。娶媳日家女,也用它,祝贺新婚夫妇生活和谐如意,爱情万年长青。 [金鱼]因“鱼”与“余”谐音,象征吉祥富贵、“金鱼”与“金玉”谐音,象征“金玉满堂”。人们常以“如鱼得水”来描述一对幸福的新婚夫妇生活和谐美满。 贺婚(贺寿,毓麟)用物甚多,如金银饰物,时服靓装,居家用品等皆然。 贺婚用语: 宴尔新婚 神仙眷属 诗咏河洲 宜家宜室 和如琴瑟 鸾凤和鸣 香添红袖 珠联壁合 燕侣莺俦 金周叶吉 人面春风 赤绳巧系 天赐良缘 鹣鹣比翼 凤凰于飞 宝镜重圆 福禄鸳鸯 龙胜凤翔 婚嫁占兆 [礼饼占]纳采时分送人家的礼饼,饼面不要有火焦的地方,否则会被人笑新妇平时爱饶舌;饼烧得不美,亦会被笑新妇不美。 [下雨占]:结婚当日下雨,占丈夫是酒徒占新娘平时吝啬,物件不肯借人家使用,被雨淋嫁妆。 [婚夜占]婚夜新娘房关门后,新郎立即下锁,此防新妇以后频繁的外出。 [新娘占]与女方谈婚时,为占这个未来的新娘性情或命运之好坏,男方即在神前放一碗清水,经三天后,水污则不祥,水清解为吉兆。 [喜烛占]婚礼之后,夫妻齐拜祖宗,此时一对喜烛拟新郎新娘(男左女右),一方的火光熄灭则占为该方先死。 [归宁占]嫁出的女儿归宁回家时,一跨进门,如果正遇家人在生火或煮饭,即占一生将与其姓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