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愿,是广大民众流传至今的一种民间习俗,许多民众如遇到体弱多病,天灾人祸,六畜伤亡,前途受阻,婚姻难成,中年无子,生意挫败等不顺心的事情时,为了改变困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出于无赖,人们往往会跑到岩寺对佛许愿。许愿时,必须筹办一筵“物敬”。“物敬”分“浑敬”和“素敬”。“浑敬”不拒鸡鸭鱼肉,信士家中有什么东西,皆可拿去敬献,“素敬”则仅限果品素菜,煮时用的油类也只能是茶油、花生油等植物油。“做敬”时要上香、点烛、燃“金纸”,许愿者必须下跪,伏拜,把心中的意愿告诉佛公,请求保佑,以达目的。并许下诺言,若佛公保佑其在某个时间内达到什么目的,愿意在某个时间内以做什么作为答谢,此举俗称许愿。
许愿后,信士一般以抛“甲杯”(用竹子头部锯成两半做的)为佛公应允与否之凭证。信士握住“甲杯”向空中抛出,落地时,若“甲杯”一片朝上,一片朝地,称为“圣杯”,表示应允;若两片皆朝上,称“笑杯”,即不应允也不拒绝,必须重新许愿重新抛杯;若两杯都朝地,称“阴杯”表示拒绝保佑,不得强求。
假如信士在许愿所求得保佑的时间内,自己愿望和目的皆有达到,这叫“应验”,信士就得在自己所许的时间内,将所许的答谢方式予以兑现,此称还愿。以前,在民间的还愿方式大致有:敬献猪头尾、羊、鸡、兔、鸭及捐添油钱、雇戏班演戏、演木偶,现代的民众大多将要敬献物品折成人民币供修理岩寺,建设公益事业,亦有雇放电影、录像者。还愿时,信士必须将钱物供品摆上供桌,请来住寺僧侣,进行登记,然后由僧侣点烛上香,将信士许愿原因重新向佛公说明一遍,并道明还愿情况,直至僧侣抛出的“甲杯”为“圣杯”,表示佛公“领受”、方为“还愿”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