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琼溪颖川堂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大铭颍川堂系,位赖垓故居于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大铭乡琼溪村,土木建筑结构,坐庚向甲兼酉卯。乃缘十二(源)公支派后裔徙居横溪之家庙(赖氏家庙),也是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进士、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管理国子监祭酒印务赖垓之祖庙。始建于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后曾遭兵燹之祸。赖氏后裔均依原样重建,现保持宋代建筑风格,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民居祠堂。它坐落在九仙山西侧山麓的山垅梯田之中,四周有明、清风格古民居错落在林边的田野之间,茂林修竹上下映衬,左有“大夫第”井坵堂,右有“太史第”文前堂。颍川堂的房前有峥嵘纱帽文峰和千年古松椤;厝后有一石砌长方形池沟,长年“池泉不涸,大雨不盈”,为天下罕见之胜迹。 颍川堂由顶替厝、上下堂左右书院组成,占地面积217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494.6平方米。顶替厝平屋,十一架六扇起;上堂(即正堂)坐西南向东北,十一架四扇起,高一丈九尺(木匠工使用的鲁班尺的长度单位),屋顶为重檐歇山式,梁架结构为穿斗抬梁混合式,正堂供奉着该堂赖氏历代宗亲祖考妣灵位。屏柱上有一对联,文曰:“乔梓并树在贤祠后进至今称景仰,学治兼优膺帝简先朝当日备咨询。”这副楹联堪称为赖垓生前政绩的真实写照。厅头正堂中悬挂着明崇祯皇帝赐给赖垓的“代天行玺”的竖立匾额。在正厅面悬挂的横匾有:“德政清风”(通政参议赖光立);“清风淑人”(金椒县儒学赖孔教立);“琴堂奕庆”(长方正堂赖萃兰立);“云山翰墨”(海康县正堂赖监立),还有“名注金瓯”、“望隆玉署”、“父子乡贤”、“百岁翁”、“五代同堂”等横匾,祠堂前有“官印坵”旧迹。 下堂半楼木架起,正面没有大门,左右两侧书院与正堂连接在一起,朝内的屋檐下筑有一口天井,左书院中间为“公轩官厅”;右书院中开的大门,坐北向南稍偏东,大门柱上有副书着“天钟琼玉宝,地拥神仙灵”的对联。 颍川堂四周沟壑纵横,涧泉涓涓,山明水秀,地灵人杰。民间传说此地为“两旗结彩”,后来又因山势地形而改造,取名为“灯盏添油”。因其大门前一百米处峙立着两座石崖,古有“门对石砑高晋爵”之说,众人皆夸此处为人间仙境;又因地处高山田中,依山傍水,风景宜人,有催人上进、奋发有为的自然意境。当时的人们在此励志耕读,自食其力,自给自足,休养生息;秀才、举人、进士等人才辈出,县、州、府官层出不穷。赖垓祖父赖孔教,号南吾(1513-1590),曾任全椒知县;赖垓父赖燫,号四表(1547-1645)曾任四会县知县,故立有“父子乡贤”匾额以颂之。赖垓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幼承家训,好学不倦,一试高中成名,曾任浙江平湖知县,后任翰林院简讨,转右春坊,命侍读东官讲学,升礼部侍郎。为官勤政,屡建功业。明亡后,赖垓回归故里,隐居颍川,在家守制,发誓“脚不踩清朝地,头不顶清朝天”,终日在书院研读经书史籍,以寄情山水、对酒当歌、吟诗作赋为乐趣,任凭清廷再三派员延请为仕,坚辞不就,固守志向,成为忠臣不扶二主的典范,被后世人们所称道景仰。他的治学精神和为官之道,至今仍然在激励着颍川堂赖氏后人继续奋发进取。 德化琼溪颍川堂历经自然风雨和历史沧桑,其家族后人于1992年依其旧制重修,现在的新颜保持了原来的风貌。2002年泉州市历史研究会定其为“泉州名祠”。 颍川堂的厅堂廊柱上的古楹联,仍然原样保存至今,现辑录如下,以飨读者: 玉印浮光重出色;太史文章高北斗;望隆玉 署高声旧; 金瓯复字有余香。先贤道学重南闽。名注 金瓯世泽长。 桥梓并树在贤祠后进至今称景仰; 学治兼优膺帝简先朝当日备咨询。 (屏柱联) 锡姓来唐宋富不以财道德裕千年俎豆; 明经开燕贻贤而在位文章宗百世师臣。 (中柱联) 明经传祖训继往来开多士联翩登北阙; 举业绍乡贤父作子述群众教育捷南宫。 (内角柱联) 德泽百千年燕子诒孙叠庆簪缨绳祖武; 书香数十世跃龙腾凤复香发轫起明经。 (外副柱联) 思简词林册封鲁府; 教隆振铎治叶鸣琴。 (外角柱联) 宪府勋名光昭日月; 春官选造美尽东南。 (外廊柱联) 赖浩然 郑瑞龙 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