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县位于福建省中部,东经117°55’-118°32’,北纬25°23’-25°56’。北连尤溪、东邻仙游、西靠大田、东北与永泰接壤、南与永春县交界。为晋江地区北部与三明、莆田二个地区的交界县。全县总面积二千二百三十二点一六平方公里,南北长六十点四公里,东西宽六十二点一公里。共一千六百一十个自然村,分设十七个人民公社和一个镇。辖一百八十九个生产大队和五个居民委员会。一九八○年全县计四万三千三百七十六户,二十二万八千一百七十九人。以汉族为主,还有九十一户畲族、七户回族和一户高山族。绝大部份操闽南方言,毗邻仙游、永泰、尤溪一带兼操莆仙或尤溪方言。全县旅居海外的侨胞、华裔有二万多人,归侨和侨眷三千多人。
县人民政府驻地在龙浔镇,海拔四百七十米,镇内有一龙浔山,故县的别称为“龙浔”。
德化从公元九三三年(五代唐长兴四年)建县,至今己有一千零四十八年的历史。县名是由置县前的归德场转称的。
远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群在德化地区聚居。周为七闽地,秦汉迄唐先后隶属闽中郡、侯官郡、建安郡、晋安郡、晋平郡、南安郡、泉州、建州、福州、长乐郡和永泰县。唐贞元间在今城关建归德场。五代,先后隶属东都和清源军。宋代隶属清源军、平海军和泉州。元代先后隶属泉州路、泉宁府和泉州分省。明属泉州府。清雍正十二年(公元一七三四年)改属永春州。民国期间,德化先后属福建省第四督察区和第六行政督察区。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廿四日德化解放,属福建省第五(晋江)专区,一九五○年春改属第七(永安)专区,一九五一年春起再属晋江专区。
本县为闽中地势最高的县份。戴云山脉绵延全境,海拔一千八百五十六米的主峰耸立中部,构成地势大致由中部微向四周倾斜,全县千米以上山峰多达三百四十八处,素有“闽中屋脊”之称。境内以中低山地为主,山脊多呈北东-南西走向。村落星散于丛山之中,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大队驻地海拔在六百至九百米以上,洋坑、金黄、榜上、吾华、铭爱、小铭六个大队分别在千米和千米以上。山地多为中生代火山岩构成,东部石牛山地区为一典型、完整的放射状的火山塌陷盆地,至今该地仍有古火山口的痕迹。峡谷、嶂谷十分发育,崖壁巍峨壮观,河谷剧烈下切,景物新奇,风光秀丽,具有突出的山地特色。
河流以戴云山为中心,呈叶脉状向四周分布。分属闽江水系和晋江水系。全县最大的河流浐溪和涌溪,分绕境内南北,在东北部水口公社汇合为大樟溪,经永泰、闽侯入闽江。汇入闽江的还有北部的后亭溪、下甸溪、大张溪、岭脚大溪、琼溪和西南部的小尤溪。东南隅的大溪和西南部阳山的部分溪流则属晋江水系。河流的特点是:冬不结冻、含沙量少、河床狭窄、落差大、水流湍急,不利通航而利发电和灌溉。浐溪自碧坑、塔兜以下,涌溪自久住以下,大张溪自大张村以下长年或季节性可放木筏至闽江。溪谷两岸有部分山间盆地,面积稍大的浔中、三班、上涌、下涌、水口等地为本县水稻的重要产区。大面积的红壤一般分布在八百米以上的山区和丘陵地带;黄壤多分布于八百米以上的高山峻岭;中部高山地区有草甸土分布;河谷平原水稻土则多为沙质土壤。
本县位于北回归线附近,东距海洋约七十五公里,受夏季风影响大,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特点是:夏长不酷热,冬短少严寒,一年四季分明;雨季、干季明显;海洋性、大陆性气候兼具。年平均气温18℃,一月平均气温8.9℃,七月为26℃。极端最高气温36.6℃,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2.8℃。年日照一千九百五十五小时。早霜始于十一月二十二日,晚霜终于二月二十四日,无霜期二百七十天。雨量分布集中,自二月起逐月增加,五、六月梅雨绵绵,七至九月多雷雨,十至翌年二月少雨干燥,年平均降水量为一千八百八十三毫米,六至八月占百分之四十一,为本省多雨区之一。戴云山西北坡和东南坡,气候具有明显差异。东南坡的龙浔、浔中地区比西北的九仙山年平均气温高6℃,降水量少98毫米,结冰日少二十五天,随着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5℃。自然植被和栽培作物也呈明显的垂直分布。灾害性天气有低温寒害、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冰雹、大风和雷击等。
全县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耕地面积十九万七千六百四十五亩,其中水田十八万二千六百六十九亩,旱地一万四千九百七十六亩。粮食作物以种植水稻为主,甘薯次之,一般为一年两熟或三熟。一九八○年集体粮食达到一亿三千八百四十万多斤。全社会粮食总产量比一九四九年增长二点一倍,人均粮食拥有量增长百分之三十四点二四。主要经济作物有马铃薯、木薯、蕉芋、淮山、大豆、烟叶、黄花菜、苎麻、花生、蔬菜。马铃薯还外销香港、日本等地,春美公社的黄花菜、赤水的掌瓜也畅销外县。畜牧业以猪、牛、羊为主,近几年来,长毛兔和养蜂、淡水养鱼业也有新的发展。一九八○年农业总产值三千七百八十三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五十六。
德化县是全省重要的林业山区,晋江地区木材工业的主要基地。全县拥有林业用地二百七十三万多亩,森林复盖率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六点九,高于全国和省、地区的平均比例。绿化程度占林业用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九点七。森林总蓄积量九百七十二万一千四百八十立方米。多数属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主要树种为马尾松、杉和毛竹,尚有珍贵的樟、楠、红豆杉、木荷、建柏和栓皮栎。全县建有两个县办林场、十五个社办林场,多数大队建有林业(或林果)专业队。一九八○年国家采伐量八千零八十九立方米。经济林有油茶、油桐、茶树、漆树、山苍籽等。林副产品有松脂、油菜籽、棕片、笋干、板栗、香菇、红菇、木炭、土纸、茶叶、药材、紫胶、山苍籽油等。其中松脂产量,居全区首位,油茶籽列全区第二位,棕片居全省第四位。水果有柑桔、梨、柿子、桃、李、梅、葡萄、枇杷。近几年新发展的柑桔,己种植九千七百多亩,生产潜力很大。李、桃等大批运往泉州、厦门等地,加工销往国外。竹编、蚊香、棕床等竹木制品,也分别经销国内外市场。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田水利和小水电也有较快的发展。一九八○年,全县建有农村小水电站二百三十七个,装机二百五十六台,容量一万三千八百九十七千瓦,发电量近三千五百六十三万度。引水工程五千零九十五处,蓄水工程十处,总库容四百九十万方,灌溉面积十二万一千九百亩,基本达到旱涝保收。
境内地下矿藏资源种类繁多。高岭土遍布全境,土质优良,为德化瓷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阳山(旧称绮阳)的铁矿,质量高,宋代就在此建矿场开采冶炼。解放后,国家多次作过长期大规模勘探,储量大。此外,还有煤、石灰、铜、铅、银、锌、钼、铀、锰、石墨、云母、石棉等。建国以来,充分利用本县资源,工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一九八○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二千八百七十七万多元。全县建有陶瓷、冶金、电力、煤炭、建材、机械、轻工、食品、文教用品、森林化工等工业。近四年来社队企业发展很快。一九八○年全县共有社队(包括龙浔镇)企业单位三百六十九个,从业人员九千多人,年总产值一千七百九十八万多元。
德化瓷业生产历史悠久,工艺精巧,品质优良,名驰中外,曾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列为中国三大瓷都。自宋代进入国际市场以来,历代生产和外销延续不断。解放后,瓷业又有新的发展。现有国营瓷厂二个,县级集体陶瓷工艺美术厂一个,社队瓷厂四十九个,生产技工五千多人。一九七九年以来,先后成立了陶瓷公司、陶瓷技工学校、陶瓷学会、工艺美术学校、陶瓷机械厂、包装纸箱厂、釉下花纸车间等配套机构,陶瓷工业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一九八○年生产日用细瓷四千九百五十六万多件,其中外销二千六百五十多万件,产值达一千三百五十三万多元。明代被誉为“东方艺术”精品的德化瓷塑和“国际瓷坛上明珠”的象牙(建白)瓷,得到恢复和发展。雕塑瓷、象牙白和一九五八年研制成功的高白度瓷,被称为瓷坛上的“三朵金花”,深受国际市场上的欢迎。现在,全县生产的各种高、中档中西餐具、咖啡具和碗、盘、杯、碟等日用瓷、瓷塑、陈设瓷和化学、卫生、电用等工业用瓷达一千一百五十多种,装饰方法三十多种,富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花纹图案三千多种,产品畅销五大洲七十八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二百五十多个县市。
昔日,德化交通异常不便,有“近看在对面,鸡鸣听得见,下岭又越山,走路要一天”之称。解放后,公路交通迅速发展。到一九八○年,全县共修建公路通车里程达六百九十五公里,为解放初期的九点二七倍,实现社社通客车,一百零八个大队通了公路。全县有邮电局所十五个,邮路里程一千五百三十公里。一个四通八达的邮电、交通运输网已初步形成。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商业网点伸展到地广人稀的边远村落,商业流通量迅速扩大,社会商品零售额年年增长。一九八○年全县商品纯购进总值比一九六五年增长百分之三百四十四点八二,纯销售增长百分之二百四十三点三八,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百分之二百二十四点九一。购销两旺,市场日益繁荣。水口、赤水、上涌、葛坑、汤头、杨梅、十八格等七个地方设有墟场,便利城乡物资交流和农村贸易。
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事业发展较快。一九八○年全县有十八所中学、十九所附中,在学生数九千三百多人;小学四百四十六所,生数四万一千三百四十二人,普及率达百分之九十三点五;有五十六所幼儿班,二千三百六十个幼儿接受学龄前教育。一九八○年全县在学生数比一九五○年增长一十八点一倍。全县有一个专业的高甲戏剧团、十七个文化站、二十五个电影放映单位、四十多个农村业余剧团和业余木偶、布袋戏演出组。全县有十一个公社一百八十五个大队、一千六百三十个生产队通了有线广播,线路全长九百五十七多公里,有四万一千九百六十六户安装了广播喇叭,还在城关架设了电视差转机,为县电视大学的教学和群众收看电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加强了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县成立了科委、科协,同时建立了农、林、园艺、电子、自然科学基础、陶瓷、工艺美术、医药卫生、工程技术、建筑、畜牧兽医、水利电力学会和自然辩证法研究小组、科普创作协会,在围绕四化、服务生产、进行科学普及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卫生事业方面,现有县办医院、中医院、卫生防疫站各一所,社社有卫生院,全县有医务人员四百一十四人,病床三百三十八张。
德化县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史。南宋末年反抗民族压迫的苏十万、陈蔚的农民斗争,明代的抗倭侵略,清代响应太平天国的林俊起义,反压迫反剥削的陈拱斗争都在德化爆发,在孙中山辛亥革命的影响下,德化又掀起了苏益的起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九二七年左右,党就在德化开展革命活动,一直坚持到一九四九年德化解放。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闽浙赣省委、闽中特委机关和游击队曾一度设在水口公社坂里村,这里成为闽浙赣三省和闽中的革命活动中心,在我党革命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主要名胜古迹有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德化窑址、宋元时代屈斗宫古瓷窑址,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九仙山古迹、戴云寺、驷高石塔。此外,美湖千年樟树王、岱仙沶瀑布和石牛山景物是旅游者所向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