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西沙群岛发现的德化窑瓷器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我国大陆面积辽阔,海岸线绵长,在东、南海面上分布着众多的岛屿,我国富饶美丽的西沙群岛就是其中的一个群岛。象一颗颗明珠,镶嵌在碧波万里的南海之中。我国与南洋诸国及西方各国的贸易往来历史悠久。汉代我国的船只已沿着中南半岛东海岸航行,远达印度的南部。三国时期,开辟了一条从广州等港口出发,经海南岛的东部海面及西沙等群岛,丛贯南海,直达东南亚诸国的海上新航线。三国时期著的一些书中对南海诸岛已有生动的描写。如万震所写的《南州异物态》,生动地描写了航船碰上南海诸岛的暗礁、暗沙会搁浅,象磁石吸住铁针一般。康泰写的《扶南传》也说:“涨海中,倒珊瑚洲,洲底有盘石,珊瑚生其上也”①。明确记述了珊瑚生长在礁盘的情况。证明了我国人民在三国时期已经常航行于途经西沙等群岛的航线上,对南海诸岛有了一定的了解。随着我国造船、航海业的进步和对外贸易的繁荣,这条航线逐渐成了我国通往东南亚诸国的重要通道。1974年3月和1975年3月至4月,我们在西沙群岛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调查,发现了我国大批古代文物。这些文物,除了在岛上发现一部分外,大部分遗留在各礁盘、沙滩的东面或东西两侧,正对着我国航船南下的方向,无疑这些遗物都是古代商舶在航行中不幸遇难沉没遗留下来的我国外销商品。这些商品,以陶瓷器为大宗,产自江西、浙江、湖南、广东、广西、福建各地窑场。属于德化窑的产品在广金岛、珊瑚岛、北岛、北礁、南沙洲、南岛、全富岛七处共发现405件,从宋至清都有,为研究德化窑的外销瓷及福建商舶的南下航线等提供了新的材料。 德化窑宋代青白釉瓷器,在北礁发现38件,器物胎质细白,器壁甚薄,釉呈乳白色,有洗、壶、瓶、盒四种类型,尤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的矮身盒数量为最多,达31件。盒的盖有圆形和八角形二种,大都弧平顶,上面印缠枝莲花或牡丹、云水等纹,盖边一周压印凹槽成瓣数不同的瓜棱形,仅一件盖顶划同心圆圈纹。盒身子母口,周壁压成瓜棱形或印缠枝花卉。洗5件,均直口斜壁,浅腹平底。其中3件底部边缘微外凸如饼足,外壁饰一周凸起的直线纹;另外2件周壁印莲瓣纹壶。出土1件肩部残件,印缠枝花卉和短线纹。留有执手残迹。瓶亦仅发现1件底的残部。圈足外撇,足和身刻莲瓣纹。这四种瓷器,相似的可分别见于德化屈斗宫窑②及碗坪仑窑③。在菲律宾也有发现。④ (插图作者:德化县文管会 供稿) 西沙群岛出土的德化窑清代部分瓷器(照片翻拍于广东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1975年北京版《西沙文物》) 德化县文管会供稿 明代德化窑瓷器,仅在北礁采集到一件白釉小杯。这件小杯直口斜壁,深腹圈足。与德化岭兜窑发现的Ⅱ式杯相似。⑤ 西沙发现清代德化窑瓷器较多,仅采集到的就有366件,有碟、碗、盆三类器物,出土的地点有北岛、广金岛、珊瑚岛、南岛、南沙洲、全富岛六处。北岛小庙发现的是2件青花盆,深腹,宽平沿,沿下画变形回字纹和花卉图案。广金岛小庙发现的是1件敞口圈足小碗,碗壁外画狮子戏球图案。珊瑚岛东礁盘发现有78件半寿字纹碟和7件寿字纹碗。半寿字纹碟口沿外卷,短壁圈足陈内壁印连弧纹和两行半寿字纹,少数外壁印有碟状图案,盘内底心双线框内印有“祠堂瑞兴”、“□□合记”、“开兴”、隆兴”等文字。寿字纹碗侈口圈足,外壁印有两行寿子纹,有的底心印有“良德”、“荣玉”二字。这两种瓷器可分别见于德化。羊条窑丙址、炉板窑和潭边窑⑥。南沙洲沙滩、礁盘和南岛、全富岛礁盘发现的德化青花瓷器大致相同,以南沙洲发现的为最多,有碗和碟二类器物。碟类的花纹有云龙纹、佛手纹、山石花碟纹、牵牛花纹四种。牵牛花纹碟在南沙洲发现7件,山石花碟纹4件,口沿均微卷,其中牵牛花纹碟在德化坎脚窑、大路后窑等十一个窑址中都有相同的器物出土⑦、佛手纹、云龙纹碟敝口短壁,内底平,圈足内有款或印章形图案等。其中佛手纹碟在南沙洲发现39件,南岛发现L件,相同的器物在德化坊山窑、尾仑窑、虎垄坪窑都有发现⑧。云龙纹碟在南沙洲发现20件,全富岛发现4件,这种碟在德化龙广窑、下坂窑等二十三个窑中都有生产⑨。碗类的花纹除了与碟类相同的外,还有火珠云龙纹、城墙楼阁纹、云凤纹三种。器型均是直口圈足,壁稍弧圆,圈足内写有“泉”、“吉”、“尚美”等二十多种字款,一些牵牛花纹碗在足底上还画有月牙形、印章形及难以辨认的文字。其中云凤纹碗在南沙洲发现67件,南岛发现1件,全富岛发现3件,相同的器物可见于德化的孝坊山、大垄口等五个窑址⑩。牵牛花纹碗在南沙洲发现1件,这类碗可见于德化石排格窑、瓷窑坑窑等五个窑址(11)。火珠云龙纹碗在南沙洲发现177件,南岛发现1件,在德化溪碧窑、碗窑山窑等八个窑中都有发现(12)。城墙楼阁纹碗在全富岛发现2件,与德化宝寮格窑、桐岭窑、碗窑山窑的器物相同,云龙纹碗在南沙洲发现13件,全富岛发现1件。这种碗在德化生产的地点最多,在乌山岭窑、陈七垄窑、牛头尾窑等二十七个窑中都有生产(13)。 宋元时期,是泉州港的繁盛期,当时南通占城诸国,北通朝鲜诸国,中外商船往来不断,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一大商港,当时我国许多外销商品都在此装运出口。这时期德化县已有大道通往泉州,毗邻的永春县也有水路直达泉州,可见当时德化至泉州港的交通已比较便利,西沙发现的这些宋代德化窑瓷器,应是从泉州装运出口的外销商品。宋元时期的德化窑产品,在国内古墓葬及遗址中极少发现,在传世品中亦很少见(14)。但在东南亚地区的菲律宾、马来西亚及日本都有不少出土。如“1964年以来,菲律宾遗址与墓葬中发现了数千件较完整或能够复原的德化窑瓷器”。“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的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地方也曾发现过大量的德化窑瓷器”(15)。“日本在发掘由平安时代后期到镰仓时代(即我国南宋至元代中期)的经冢时,……从一个遗址中挖出几个盒子来是不稀奇的”(16)。在我国与海外贸易有关的地点,如位于南北航线上的西沙群岛,泉州湾沉没的曾往返于南洋一带的宋代海船上都有发现(17),德化屈斗宫窑出土的不小瓷合,表面印有“长寿新船”文字(18)。可见当时德化窑的产品主要是作为外销商品的。西沙发现的宋代德化窑瓷器数量甚大,目前采集到的宋代德化窑瓷器,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瓷器,一方面反映了宋代德化窑瓷器的大量外销,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德化窑在宋代海外贸易不断繁荣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宋代政府极其重视海外贸易,采取了许多鼓励海外贸易的措施,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当时政府规定对外贸易的商品是“以金、银、缗线、铅、杂色帛、瓷器”,购买外国的“香、药、犀、象……蕃布、乌、苏木等物”(19)。可见瓷器是当时主要的外贸商品。南宋后,宋政府为了应付钱荒,严禁铜钱出口,嘉定十四年又规定了凡购买外货以绢帛、锦绮、瓷漆之属博易(20),不用金银铜钱。这就更需要生产更多的瓷器等物来作为换取外货的物质基础,瓷器需求量的增加,促进了陶瓷业的发展。德化窑也在德化县蕴藏有大量的瓷土和通往泉州港交通便利等有利条件下,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改变了德化在五代前“农居山谷,专事稼穑,妇女辟绩之外,并无他业(21)”的经济状况。德化窑宋以前的窑址至今还没有发现,但宋元时期的窑址仅目前发现的就有二十多处(22),也说明了这一点。德化窑在宋代的迅速发展和产品的大量外销,商舶在西沙海域的频繁往来及不幸触礁,正是西沙发现大量这时期德化瓷器的主要原因. 明代德化窑在宋元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创造了别具一格的乳白、象牙白、猪油白等釉色瓷器,得到了人们的喜爱。但我们在西沙仅采集到一件白釉小杯,福建其他窑场的产品也比宋元时期大大减少,这可能与明代初年海禁甚严有关。洪武年间恢复了宁波、泉州、广州三地市舶司后,又严格规定“宁波通日本,泉州通琉球,广州通占城、暹罗、西洋诸国。(23)”使福建的外销商品直接南输受到影响有密切的关系。 清代是德化窑的鼎盛时期,窑址分布极广,目前发现这时期的窑址就有一百多处(24)。其产品在厦门和福州两港得到大量输出,西沙也发现了大量这时期的瓷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瓷器的圈足内有“泉”、“吉”、“源”、“祠堂瑞兴”、“开兴”、“隆兴”、“□□合记”等文字和绘画的月牙形、印章形等标记,从屈斗宫窑的发掘看。宋元时期德化窑烧瓷的是“鸡笼窑”,以后又发展成阶级窑,烧这样的大窑,需要相当多的人力物力。一般个体经营是困难的。据德化《龙井苏氏族谱》记载,该族人苏明铜五子均从事瓷业。与诸叔同建大安堂、荣美堂,后又自建金安堂。又载乾隆至道光年间,该族人苏荣讲“陶于后井,而创置规模颇有可观”(25)。可见当时烧窑是几家合烧或由专门作坊烧制的。西沙发现的清代青花瓷器圈足内的一些文字和印章等,如:“良德”、“荣玉”、“开兴”、“隆兴”、“祠堂瑞兴”、“□□合记”等,应是这些作坊的标号。如果几家合烧的,各家也需在瓷器中有所标记以利辨认。瓷器中一部分字和印章等也可能是各家制坯的记号。明清时期,德化窑的产品在国外有不少发现,在国内也有不少传世品遗存(26),根据德化《龙井苏氏族谱》载,明万历年间,该族人苏日煌“以磁器贩广东等省”(27)。又载清康熙至乾隆年间,该族人苏天煜“经营于吕宋广东诸省,满载而归,置田宅……”(28)。《窑工》一诗中也写道:长安有利场,三楚更华靡”(29)。可见明清时期,德化窑瓷器已不再象宋元时期那样比较单纯地作为外销商品,这时期的瓷器在大量外销的同时,也大批畅销在全国各地。西沙北岛和广金岛小庙发现的德化瓷器,与其他岛屿礁盘、沙滩发现的不同,是当时海南岛渔民从海南带去做香炉用的,应是当时的内销商品,这也是清代德化窑瓷器在国内销售的一例证。 西沙发现大批宋至清代德化窑瓷器和福建其他窑场的瓷器,证明了泉州、福州、厦门港的海外贸易商舶,同广州港的一样,都航行于穿越西沙群岛,直达东南亚地区的同一航线上。德化窑瓷器和我国的其他外销商品一起,通过对外输出,增进了中国人民和国外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对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九八○年六月十九日 注释: ①《太平御览》卷六九、地部三四、洲,327页。 ②《福建德化屈斗宫窑址发掘简报》德化古瓷窑址考古发掘工作队、屈斗宫窑址发掘简报编写组,《文物》1979年5期51页。 ③《德化县古瓷窑址普查工简报》福建省晋江地区文物普查工作队,《德化瓷器史料汇编》上册127页,叶文程、徐本章1980年编。 ④《马尼拉贸易磁研究班贸易磁介绍》第七册《一组德化窑瓷器》菲律宾人类学与考古学研究基金会1976年再版。 ⑤《德化县古瓷窑址普查工作简报》福建省晋江地区文物普查工作队,《德化瓷器史料汇编》上册152页,叶文程、徐本章1980年编。 ⑥⑦⑧⑨⑩(11)(12)(13)(22)(24)参看《德化县古瓷窑址普查工作简报》中的《德化县古瓷窑址简况表》《德化瓷器史料汇编》上册185页,叶文程、徐本章1980年编。 (14)(26)参看《国内外德化窑藏品和传世品目录》《德化窑瓷器史料汇编》下册,叶文程、徐本章1980年编。 (15)《关于德化屈斗宫窑的我见》李辉炳《文物》1979年5期68页。 (16)《畅销国际市场的古代德化外销瓷器》厦大历史系叶文程、德化文化馆徐本章《海交史研究》2期22页。 (17)《泉州湾宋代海船的陶瓷器》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报告编写组《晋江地区陶瓷史料选编》126页,福建晋江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1976年编。 (18)《泉州湾的宋代海船与德化窑的“长寿新船”》德化县文化馆徐本章《德化瓷器史料汇编》上册309页,叶文程、徐本章1980年编。 (19)《宋史》卷一八六《食货志·互市舶法》。 (20)《宋史》卷一八五《食货志·香附》。 (21)《德化县志·风俗条》。 (23)《明史》卷八十一《食货志·市舶》。 (25)《龙井苏氏族谱》末部第七十五页。 (27)《龙井苏氏族谱》卯部第十五页。 (28)《龙井苏氏族谱》午部第二十九页。 (29)《德化县志》卷十六、艺文诗第二页,民国2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