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与德化自古以来血缘相连,关系密切。清代乾隆和嘉庆年间两次出版的《台湾县志》,就是德化王必昌和郑兼才参予编纂的。
王必昌,字乔岳,号后山,德化县城西门王厝人。乾隆十年(1745)乙丑科进士。曾任湖北郧西县知县,任职三年间,重农桑、立学校、精吏事,颇有政绩。乾隆十四年(1749)德化县知事鲁鼎梅改任台湾县知事,欲修《台湾县志》,遂于乾隆十七年(1752)到德化招聘王必昌等人到台湾担任县志的修纂工作,王必昌到台湾后,花了八个月的时间,纂修告成付刻,巡视台湾御史钱琦为该志作序。这部《台湾县志》共十五卷,详细记载了台湾疆域、山水、建置、赋役、学校、祠宇、礼仪、武卫、职官、选举、人物、风土、艺文、杂记等方面的内容,还绘有《台湾县境图》、《城池图》、《澎湖舆图》以及台湾八胜景图。
嘉庆年间版本的《台湾县志》是由侯官县谢金銮和德化郑兼才纂修的。
郑兼才字文化,号六亭,德化三班硕杰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拔贡,入国子监,旋改充正蓝旗官学教习,游京师九载。嘉庆三年(1798)戊午科乡试第一名。历任闽清、安溪、建宁、台湾教谕,后升泉州府教授。在台湾期间,举谢金銮修《台湾县志》,兼才左右其间,书成,群推为喜本。嗣后,台郡绅士,议修府志,请于知府,要求谢、郑合修,郡守请于布政使,约兼才至,时金銮病归,由郑兼才刊补金銮所作,独力完成。郑兼才在台湾期间,以崇圣兴学为己任,凡文庙殿阁、明伦堂及名宦、乡贤、忠义,孝悌祠均勤施兴作,不辞劳苦,“举凡乡国利病,须言于当事者,则必大声疾呼”。道光二年(1822)在台湾督建昭忠祠,受暑病殁,为台湾的建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时年六十五岁。
王必昌、郑兼才先后纂修《台湾县志》,对研究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交通等各方面的历史,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的业绩永载史册,流芳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