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尚思同志1933年于武汉
我国当代著名的社会科学家蔡尚思,号中睿,德化县浔中乡西墩村人。
一九○五年十一月十日,蔡尚思同志诞生在普通的农民家庭,少年时从事农牧锻炼,一九一三年到一九二○年,进入私塾与县立小学。一九二一年到一九二五年,入永春的福建省立第十二中学。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二八年,在北京自由听讲与考入孔教大学研究所、北京大学研究所,陈垣、朱希祖、陈大齐、梅光羲、李翊灼、江瀚、蔡焕章和清华学校研究院王国维、梁启超等教授均为蔡的老师。到大学任教后,曾向太虚、蒋维乔问佛学,向章太炎问国学,向李石岑问哲学,向柳诒征问文化史,向吕思勉问通史。欧阳予倩、顾颉刚、刘掞藜、陈中凡、嵇文甫、张栗原、范文澜、齐思和、夏康农、黄云眉等对蔡的治学以很大的鼓励。其中如王国维、梁启超、陈垣、梅光羲、蔡元培、柳治征、欧阳予倩、顾颉刚、陈中凡、嵇文甫、范文澜、齐思和等为教益最大的师友。
蔡尚思同志长期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一九二九年到一九三四年先后任上海大夏大学、复旦大学和在武昌华中大学任讲师、教授。一九三五年到一九四二年,同时任沪江、复旦、东吴(迁沪)等大学及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迁沪)教授,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九年,仍任沪江大学教授。一九四九年一月起,并任商务印书馆特约编辑。
1981年于上海
一九四九年五月上海解放到一九五二年,任沪江大学代校长、副校长、教授。
一九五二年调整院校后,第三次回复旦大学,任历史系主任、教授;中共复旦大学党委委员、校务委员会委员、研究生领导小组副组长。
打倒“四人帮”后,任复旦大学副校长、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生部副主任、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主任。
从一九二九年起,在各大学担任的课程,有中国学术大纲、中国历代文选、中国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国哲学史、儒家哲学、墨子研究、中国经学概论、中国通史、中国政治史、中国社会史、中国教育史等等,担任时间最长的是中国思想史、中国通史、中国历代文选三门课程。
长期以来,蔡尚思同志在各种学术团体中作出了积极贡献。一九三五年,加入中苏文化协会,一九三七年,出席中国哲学会第三届年会。一九四五年,与郭沫若、茅盾、马叙伦、马寅初、陶行知、胡绳、杜国庠、翦伯赞、许涤新、叶圣陶、周建人、郑振铎等二十四人发起全国学术工作者协会上海分分会。一九四六年,与张志让、沈体兰、周予同等四人发起上海大教联及文化研究所,任干事与常委,配合解放战争从事政治斗争。四十年代末被选为中国社会学会成员。一九五○年,与冯定、刘佛年、郑易里、姜椿芳、胡曲园等二十余人发起中国新哲学研究会上海分会,与顾颉刚、李平心、周谷城、周予同、吴泽等十四人发起中国新史学研究会上海分会,后来成立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均任理事。打倒“四人帮”后,任上海市史学会副会长,全国宗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学会、中国哲学史学会等顾问。
1983年于西安乾陵博物馆
解放后,参加全国性学术活动有历史科学规划会议、山东孔子学术讨论会、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扩大会议等。十年浩劫后,先后参加全国历史学规划预备会、山东大学文科理论讨论会、全国宗教学研究规划会议、中国历史学研究规划会议、重建中国史学会代表会议、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佛教讨论会、中国史学会理事会等。同时,先后到上海、武汉、北京、济南、四川、曲阜、南京、西安等地讲学。
长期以来,蔡尚思同志积极参加政治活动。从一九二六年“三·一八”事件起,开始痛恨北洋军阀政府,一九三一年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一九三二年加入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领导的中国民权同盟;一九三六年起一直与中国共产党有联系,在党的领导下做些秘密工作,一九五三年五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秘密地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与汉奸卖国贼相勾结,反抗国民党政府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解放战争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共同主持上海大教联,发表宣言支持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反法西斯专政、反签订卖国条约,反美抗日和罢工、罢课、罢教;在各大小报刊上发表政论与有现实意义的学术论文一百多篇;在大学讲堂上宣传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揭露和批判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
“文革”期间,蔡尚思同志遭到“四人帮”的迫害。许多珍贵积稿受到损失。现在,蔡尚思计划继续写出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要论、中国各派中心思想概论、中国学术最突出的祖师人物、中国妇女地位思想史略、中国佛学思想史、宋元明清思想史料选编、中国文学选例、中国文学修词问题一类著作,同时编写自传式的回忆录和中国文化史、中国近代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等书而紧张的工作。
(插图作者:(县图书馆 供稿))
蔡尚思教授赠给我县图书馆的部分著作。
(县图书馆供稿)
附:蔡尚思主要论著目录
主要学术专著有:《中国文艺文选》、《中国思想研究法》、《中国历史新研究法》、《蔡元培学术思想传记》、《划时代的五四运动》、《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古代近代部分)、《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补编》(现代部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思想文化方面,主编)、《中国文化史要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主编)、《孔子思想体系》(朱维铮、李华兴助编)。
主要单篇论文有:
1929年到1941年新论文时期(白话文)的《老子的理想人世》、《礼教化的中国美术》、《评梁任公师著先秦政治思想史》、《评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上册)、《钟惺谭元春与佛学之关系——评周作人先生》、《评章太炎先生的读经论调》、《学问家与图书馆》、《评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下册)、《三十年来中国思想界》、《研究中国哲学应有的新认识》、《汉文帝的重新评价》、《蔡元培的各种特点》。
解放战争时期——政治与学术论文有《苏联的特色》、《冯友兰新玄学批判——冯氏代表作<新原道>的思想历史》、《孔学总批判》(上)、《冯友兰论儒墨批判——冯氏代表作<新原道>的考据》、《女权、民权、人权》、《评王芸生氏对中国历史的看法》、《大公报上的封建政治——评贺昌群氏的现代政治社会观》、《再评李季的老庄封建说——中国虚无主义史略》、《穷人、文盲、女子的参政问题》、《民族文化的新看法——兼评梁漱溟氏的<政治根本在文化>》、《许行思想的新释——周末最前进的学说》、《值得国人纪念的蔡元培》、《中国学生运动述评》、《论思想统制的祸害》、《民主的种类与重新估价——全民政治与全民经济》、《陆王派哲学的批判》、《青年化的人生观——大众的永久的青年精神》、《梁漱溟思想的评价》、《宋明理学相同的缺点》、《传统思想的真面目——儒家学说的大缺点和坏影响》、《程朱派哲学的批判》、《父子师生两代间》、《大学教育的面面观》、《论大学教育的社会化——读潘光旦先生的<论教育的更张>》、《论盗贼与忠恕——评冯友兰先生的道德哲学》、《论保富的不合理——旧式富人的<保富法>》、《道统的派别与批判》、《再论许行思想》、《孔学和新时代的对立一一再论传统思想的缺点》、《中国传统思想概论——传统思想的三个阶段》、《梁漱溟的政治错觉》。
解放后到十年浩劫前的主要单篇论文有《胡适思想批判》、《梁漱溟思想批判》、《论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厚今薄古是个正确的方针》、《清除厚古薄今思想、贯彻厚今薄古方针》、《梁启超后期的思想体系问题——孔家店的新老板》、《“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的大争论》、《梁启超在政治上学术上和思想上的不同地位》、《三论梁启超的旧传统思想体系》、《四论梁启超后期的思想体系问题——读陈旭麓同志的<辛亥革命后的梁启超思想>》、《孔子思想核心的面面剖视》、《论章炳麟思想的阶级性》、《论章炳麟的思想面貌及其变化原因》、《康有为黄金时代的思想体系和评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首先应当是革命者》、《研究历史应当以近代现代为重点》、《论宋恕的思想》(与金冲及合写)。
粉碎“四人帮”以来主要单篇论文有《“四人帮”的假批孔与孔子思想的评价》、《论佛教的三纲思想》、《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的实践意义》、《上海大教联的组织内容和斗争方式》、《孔子教育思想要具体分析》、《陈垣同志的学术贡献》、《郭沫若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上的首出地位》、《论清末佛学思想的特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新思想》、《历史科学研究中应有大的突破》、《蔡尚思自传——以学术思想为中心的自我总结》、《顾颉刚先生创建的新疑古派》、《公孙龙的违反辩证法——与冯友兰等先生论“白马非马”》、《辛亥革命时期的新思想运动——资产阶级各派基本一致的反孔反封建传统思想》等等。
(本文摘自《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四辑、北京图书馆《文献》丛刊编辑部、吉林省图书馆学会会刊编辑部编,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1983年5月北京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