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永安岩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永安岩又名荇菜岩,位在九仙山之南,赤水乡铭爱村的西北部,大铭乡大铭村的北部,为目前我县留存较为完整的寺庙之一。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旧志记载:“荇菜系唐开元年间僧邹无比的艺圃处”,后来蛇氏在此修炼成真,已建有庙宇供奉蛇岳尊王。明代天顺年间,有一青年出家儒士名叫史云济,法号妙应,游历九仙山,下榻荇菜,因山高林茂,风景秀丽,就选为出家居地。后与铭山周进宗相遇,一见如故,结为兄弟。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六月十四日在荇菜涅盘,嘱日:“吾大劫未尽,化后悬我骸于大椿杪,六十年后则永安于此。”坐化后,周进宗遵嘱,将其骨骸挂在铭山周氏开基祖祠宇旁的大椿树梢,嗣后随同侄儿周琼六捐献山场,筹建岩宇,取名“永安岩”。同时捐田千担作为岩租。明嘉靖初椿树梢发光,周进宗之孙孟十等取其骸塑佛像祀于永安岩。万历乙已(公元1605年)林顺七及住持僧应经又再次募缘修建,至今正殿佛龛尚保存当年修建的文字。民国初由当时共管的周、涂、林三姓鸠工集资进行重修。 岩宇由正殿、中殿、下殿、观音楼、饭堂、地藏殿、护界组成,总建筑面积为八百二十九平方米。正殿供奉云济史公祖师,左边为蛇岳尊王神像和伽兰佛,右边安放着檀越主周进宗、周琼六塑像。正殿的中梁下用块木组成的藻井,圆天画着太极图,结构精巧别致,独具一格。正殿的左右还挂着一对木刻的对联曰:云路附仙班,史不及书为脱朱衣成释祖;济生施佛法,公而能大咸钦青饭本儒师。”中殿还塑有释伽佛像。岩宇前有一口水映山月,林山倒影的半月池,东边孤石峥嵘,刻有“法水流香”,石下泉水潺潺,石上乃史云济涅盘之处,离“法水流香”不远有一小亭,亭里立有清乾隆辛未年(1751)的“记功碑”,勒石记述当年募建岩宇的芳名,由县文物管理委员会颁布的文物保护石碑亦立于此。离岩宇右侧三百来米处,在绿树丛中的山上镌着二个嶙峋的鹦哥石,摩崖上镌刻的“第一山”三个大字,为岩宇增添了景色。寺后翠竹茂密,呈有特色的四方竹产在其中,使寺宇显得格外清幽雅静,庄严肃穆九仙十二胜景之一的“永安翠竹”即指此地。明代张士宾曾赋诗赞日:“涧环万竹翠交加,磐如台高转法华;夜半岩头风雨作,化龙疑是葛洪家。”沿着寺后往九仙山顶峰北上,古道两旁,昔日松树荫翳,曲径通幽,路旁巨石镌刻“松径”二字历历在目,这又是九仙十二胜景的另一胜景“松径风涛”,回味着诗人咏颂的“白日松风韵野涛,虬枝压径出平皋;抠衣欲觅知音者,弘景当年兴自高。”顿时暑气全消,游兴倍增。永安岩前方不远还有胸围六点五五米,高三十余米的参天老椿树,枯枝嫩叶,郁郁苍苍,耸立在苍林曲径之旁,附近还有一泓“玉液泉”。更逗人雅趣的是:蛇岳洞,位在岩寺之前,幽竹成荫,密林遮天的沟壑里,露出一巨石,象大蟒蛇张嘴,喉头上下清洁无尘,似带血丝,惹人毛骨悚然,相传是蛇氏在此修炼成真。 永安岩耸立在群山林海之中,是个旅游胜地,历史上曾招徕无数的文人、学者、宦官到此游览,同时借景赋吟,如主事郑扬诗云: 共道仙人好,秋高天更清。跻扳山是主,缥缈客为星。树古坡云郁,泉幽出涧鸣。几时高隐事,畅此傲游情。 (周鸿) (插图作者:县文管会 供稿) 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五十年代永安岩原貌。 县文管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