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宋代德化外销瓷的重要遗址-碗坪窑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碗坪窑址在德化县盖德乡盖德村,为北宋至南宋时期德化外销瓷的重要窑口。 1976年由省博物馆、厦门大学考古专业和县文物部门联合对该遗址进行科学的试掘,发现残窑基两座,出土各种瓷器和窑具共一千七百余件,堆积分上下两层,厚达4.7米。 下层为北宋时期的堆积,产品以白釉瓷为主,有碗、盘、碟、洗、钵、壶、瓶、盅、调色盒、粉盒、果盒等生活用具。坯体多采用轮制、模印和胎接成型,釉色滋润,白里泛青。装饰的手法有刻花、划花和印花,纹饰以莲荷、牡丹、云水、蕉叶和缠枝花卉为主体,兼有篾纹、菊瓣、葵纹、麦穗、卷草、珠点、鱼、鸟等几十种纹样;线条简洁粗放、流畅明快,构图严谨,表现了宋代瓷器装饰重于写实的特征和瓷匠们较高的工艺水平。上层时代晚于北宋,为南宋时期的堆积,产品以青瓷为主、青瓷与黑瓷共存。器物有碗、盅、碟、罐、壶、瓶等,其中以新生产的大量造型美丽、形式多样的荷口花瓶和鼓腹长流喇叭口的军持壶最有代表性,这些产品质坚胎厚、同类器物形式变化多样,造型端庄持重,釉色青里闪灰,透明如镜,体现了南宋瓷器专重釉色的时代风格。器表多素面,花纹较前期显著减少,那种图案规整、线条粗放、丰富多采的纹饰,已为少量划刻粗糙和模印的瘦长莲瓣纹、云水纹和弦纹所代替,新兴的用毛笔书写款识的方法的出现,为后期瓷器装饰的多样化开辟了新的途径。在青瓷的堆积层中,还出土了十四枚唐至南宋的铜钱,最晚年间为南宋的“建炎通宝”,为青瓷的堆积年代提供了依据。 碗坪窑的许多产品在国外都有发现。如大量销往日本的兔毫盏黑釉器,为适应外销的需求,碗坪窑也有大量生产。灰青釉仰覆莲瓣纹军持壶、下层周边印爪棱纹和直道纹粉盒,以及腹部印有凸莲瓣纹的青白釉小花瓶,在菲律宾等地都曾出土,与雅加达博物院介绍的藏品宋瓷相同。碗坪窑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宋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陶瓷业的发展情况,又一次提供了实物的佐证。 碗坪仑窑残窑基及其烧制工具堆积的局部情况 碗坪仑窑出土的部分外销瓷产品 (插图作者:(县文管会 供稿)) 军持壶、粉盒、兔毫盏和葵口瓶、直口瓶 (县文管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