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德化县小水电发展概况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我县地处闽中山区,总面积2232平方公里,戴云山主峰耸立县境中部。境内群峰绵亘叠翠,溪涧纵横湍急,素有“青山绿水,四季如春,旱不枯竭,洪不泛滥”之誉。大自然的造化力赋于兴办小水电的极其优越条件,丰富的水电资源又成为开发我县经济、进行四化建设的三大优势(林、瓷、电)之一。 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来,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我县人民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进程中,逐步地认识了本地区发展小水电事业的优越条件;党和政府又采取了一系列扶持办电的有力措施,使我县小水电事业得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土”到“洋”迅速蓬勃地发展起来。尽管大自然造就了我县丰富的水力资源条件,并伴随着我县人民经历了祖祖辈辈数千个春秋,但却只有在解放了的新中国这个时代,它才得到人们较大限度地加以开发和利用,用来发电,造福人民。 一、我县的水力资源 我县戴云山主峰海拔1856米,而浐溪的水口段最低河床只有220米左右,境内涧谷纵横,河道坡降较大。同时由于地处东南沿海,戴云山群峰绵亘,大陆性和海洋性冷暧流交汇形成了一道天然的交汇线,故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在1800毫米以上。雨量充足,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温和,有利植被生长,地表覆盖率达56.9%。因此,保持水土、含养水源能力较高,溪涧流量相对比较稳定。这些客观条件,形成我县建设小水电所必须具备的“流量”和“落差”这两个较为优越的要素。 从地貌上看,我县中部隆起,境内群峦蜿蜒起伏,溪流四泄。集雨面积近百平方公里或百平方公里以上和单独汇流出境溪流有浐溪、涌溪、小尤溪(美湖溪)、双翰溪、大张溪、岭脚溪、下甸溪、雷潭溪、梓溪、双芹溪、蕉溪、大溪等12条。浐溪和涌溪分别绕行南北环抱戴云山、土云岐、雪尾尖等诸峰,至水口乡湖坂村的涌口汇合出永泰县,为大樟溪的干流上游;雷潭溪则从涌溪的北面汇入永泰县的洑口溪,是洑口溪的干流主游;大溪位于县境东南,流入永春县的湖洋溪,是湖洋溪的干流上游;小尤溪、双翰溪、大张溪、岭脚溪、下甸溪分别从县境的西部和西北部注入大田县的筠溪;蕉溪、双芹、梓溪则在境内分别注入浐溪和涌溪。除大溪属晋江水系外,其余各流均属闽江水系。从地图上看,溪流的分布中间呈环状,周围呈辐射状。这些溪流主河段的平均自然坡降,除浐溪、双翰溪和梓溪分别平均为0.65%、0.8%和1%左右外,其余均在1.3%-2.8%左右。 1978年,在省水利规划队和地区水电局的协助下,对全县水力资源作了勘测和规划后,全县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0万2千4百千瓦,年平均电能14亿6千4百万度,其中较易开发利用的各资源点累计可装机13万2千3百千瓦,年平均电能4亿4千6百50万度。较易开发的这些资源中,能建成装机12000千瓦以上水电站的有浐溪的龙门滩凿洞跨流域引水至霞碧乡的上丰,可建设一级电站,装机18000千瓦;再凿洞引水至冷水坑,可建设二级电站,装机25000千瓦;浐溪和涌溪汇合口处,可建设大樟溪一级电站,装机30000千瓦;涌溪中段的涌溪、虎跳港、长厅,可分别建设涌溪二、三、四级电站,装机都可在12000千瓦以上。 二、水力资源的利用与小水电的发展 利用水力冲动竹木水车来推动简陋的机械,始于远古,准确的年代难于稽考,但在德化,起码可追溯到陶瓷兴盛的宋、元时代,因为大量的瓷土加工是必须依赖水车的。 我县利用水力发电,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这时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1956年中央水电部在永春县举办了全国农村小水电技术训练班,我县人民政府水利科派周桂发同志去参加为期半年的训练。同年,在县政府的扶持下,三班乡的三高高级农业合作社利用坝斗旧坝及其引水渠,在泗滨建设一座装机16千瓦的小型水电站;县工业科为了解决城关照明问题,购买了一家私人废弃的南门坂水力碾米厂,在现在的鸣凤桥下筑坝、引水至陈统军庙下改建一座16千瓦的水电站。从此揭开了我县小水电建设的序幕,也是我县水电建设的前奏曲。 至于电灯在我县的出现,则开始于1944年春。当时在国民党驻军闽纵队司令许国钧的促动下,成立了一个官商合办的小火电厂董事会,委黄心田为电厂经理,筹资“国币”30万元,设厂于兴南街的阔埕“典当”旧址,雇用庄乃端等三名工人,利用张雄南一辆破损了的美国产雪佛兰牌汽车旧引擎(内燃机),购一台单相直流五千瓦发电机,用木炭造气作动力发电。供电范围只限于当时军政机关及一些较为富有的商店。由于设备破烂不堪,难于购买备品备件,故时发时停、时明时暗,勉强维持至1948年底就彻底停产关闭。 1949年11月德化解放后,城乡经济开始出现了生机。1950年8月永春商人林金陵,从泉州购来一台旧的三相交流八千瓦发电机和一台旧的汽车引擎,用木炭造气为动力,用食用茶油、花生油为润滑油,棕绳编成三角皮带作传动,设厂于兴南街,兼营碾米业务,聘张端盘、苏清良为技工、李佩辉任会计。那时限于电机功率,只供应城关党、政机关及商店,一般居民很少用上电灯。1952年冬,县人民政府工业科与其合营,成为公私合营德化电厂,县人民政府派出公方代表李戴鸿参与管理。1953年国家实行赎买政策,该厂则转为地方国营德化电厂,隶属县人民政府工业科管辖。 由于社会的发展,电能需求迅猛增加,1956年县工业科在南门建小水电站,白天水轮机供建筑社锯木,夜间带动一台16千瓦的三相交流发电机发电。其后,电厂又在省工业厅支持下购买一台福建机器厂生产的24匹马力的双缸柴油、煤气两用内燃机带动一台16千瓦三相交流发电机进行发电。 1956年是我县有史以来第一次利用水力发电的年头。此后,我县小水电事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土”到“洋”的发展过程。到1985年底,全县已建成各种形式的小水电站161座,装机184台,容量16484.5千瓦,年发电量4862万多度。 小水电站各年代的建设规模、单座电站的装机容量、机电设备的型号、质量,以及运行供电方式都有不同:年代越早,单站装机越小、机电设备越简陋;年代越后,单站装机就越大,机电设备和质量就越高。 五十年代,规模最小。全县建了六座小水电站,总装机176千瓦,单站容量除1959年县办土坂水电站安装一台从奥地利进口的104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外,其余五座电站单站装机都是几个千瓦到十几个千瓦;水轮机都是铁木结构、就地加工制作的,传动方式都是平板胶带。这种设备效率低,可靠性差。 六十年代建了79座水电站,总装机累计达到2555千瓦,其中县办万古桥水电站装机800千瓦,美湖一级水电站装机400千瓦,下涌水电站装机400千瓦外,其余都属当时的公社和大队或生产队办的。这个时期的机电设备,装机几十个千瓦以上的电站都采用了铁制的机组,取用的水头多数为十几米到四、五十米,但仍然还不排除少数的铁木结构水轮机和平胶带传动形式,装机有的也只有几个千瓦。 七十年代建成了149座水电站,总装机累计达到10057千瓦,其中较大的如县办初溪水电站装机1600千瓦,到目前还是全县装机最大的小型水电站;县办曾坂水电站装机450千瓦,美湖二级水电站装机600千瓦。这个年代的中后期发展较快,多数设备比较正规,配套也相对完整并趋向高水头发展,但在前期多数电站仍然是以十几到几十个千瓦装机为多。 八十年代前五年,建成了14座水电站,装机累计达到16484.5千瓦。水力资源开发有了进一步发展,但这仅占可开发利用的水力资源12.4%。电站座数累计应为246座,但实际只有161座。这是因为一部分规模只有几个千瓦的、一二十千瓦的铁木结构设备的电站被淘汰。八十年代小水电建设有两个显著的变化:一是由原来的单一的径流开发,开始建设或利用原有水库进行有调节的开发,如雷峰乡双溪一级水电站和汤头乡的贵宾溪一级水电站都分别建成了蓄水一百多万立方米和几十万立方米的水库,从而提高了电站的发电可靠性和灵活性;一是由原来单座电站单一供电区供电,开始向联网并列运行供电,如架设了东至高漈、西至下涌的两条35千伏高压线路,并分别于城关、高漈、下涌建成了三座不同规模的变电站。这为全县的电站并列运行、联网供电奠定了牢靠的基础。 我县小水电事业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方兴未艾,主要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群众自办,国家扶持,银行贷款,以电养电和各部门的通力合作的结果。到1985年底全县已建成的各种所有制的水电站、高低压输变电线路及设备固定资产总值已经达到3040.7万元,其中国家补助及拨给周转资金49万元,农业银行发放贷款541.42万元,其余都是县、乡、村自筹。 水力资源富集、有利建设水电站的地点,往往地处幽谷深山之间,很少具备车运条件。许多建材和机电设备,只能用人力挑抬运输,对于重以吨计又不能拆散运输的机电部件,抬运时的情景,真是感人至深,目睹者无不赞叹不已,耳闻者无不称其神功!如霞碧乡的黄洋水电站、桂阳乡的掬秀潭电站、春美乡的梧村电站、大铭乡的后溪一级电站、水口乡的久住电站、南陈乡的西山、前锋电站等等,建设者们往往三四十人合抬一机件迂回于羊肠小道、山涧深谷之间,野餐露宿,逢山开路,逢沟搭桥,有时甚至以人肩当路,能立则立,须跪则跪,须蹲则蹲,艰苦创业的情景,真可谓“众人扛山山也动”,谱成一支支动人肺腑的交响曲。它充分体现了我县人民为早日实现电气化而英勇奋斗的精神。 德化城关变电所 三、实现基本电气化的进程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电气化这一工作。1982年11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国务院副总理李鹏,以及中央、省委的领导人视察福建路经我县,在我县视察了德化瓷厂,听取了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人关于办电情况、问题和以电代柴烧制陶瓷等的汇报,耀邦及其他领导同志都作了重要的讲话。1983年,国务院以国发〔190〕号文正式批复水电部上报的100个中国式农村初级电气化县,我县是其中之一。中央确定先搞100个初级电气化试点县之后,又重新肯定、补充和完善了“县为实体、自建、自营、自用,以电养电”的政策,并提出了中国式农村基本电气化的标准: 1、全县有90%以上的家庭用上电,即满足照明、降温(电扇)取暖、鼓风等生活用电和广播、电影、电视等文化教育用电。平均每人每年生活用电量达到50度以上。 2基本满足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乡镇工业、多种经营、畜牧业和家庭专业户用电。 3、充分利用季节性电能,使20%的家庭一年中有六个月以上的时间用电做饭、烧水,满足60%的家庭常年使用电动鼓风机,以节柴、节煤、节约时间。 4、基本满足工业生产及其正常增长的需要。 以上这些标准要求在1990年以内实现。电气化的深度、广度,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它必然要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 我县自从八十年代初期架设了东西两条35千伏的高压输电线路,建立了相应的三个变电站以来,小水电的发电运行方式和建设水电站的形式,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它体现在由单站单独发、供电向多站并列发供电发展;由以引用河道径流发电向建造和利用水库进行调蓄发电的方向发展,从而大大提高了发、供电的可靠性和电能的质量。并列发、供电还使许多农村电站找到了一日之间、季节之间各时段剩余电能的出路,既提高了已经建成的农村电站的经济效益,又调节了余缺,促进了用电面的展开,推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实践证明上述的路子是可行的,故近年来架设高低压线路,增设开关站、变电站,形成了热潮。至1985年底,全县已架设35千伏高压输电线路76.6公里,配置相应变压器8200千伏安,建设变电站四座;架设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713公里,配置相应变压器200台,容量27890千伏安;架设低压输电线路1191.5公里。这些高低压线路遍布全县各乡村,初步形成了一个全县性的供用电网络,使40座电站62台水轮发电机组(容量12859千瓦)联网运行发电,使全县十八个乡镇用上电网的电能。到1985年底,全县有184个行政村用上电,占全县总村数的95.8%,有1500个村民组用上电,占全县村民组总数的90%;有41641户用上电。占全县总户数的87%。按全县总人口计算,人均拥有水电装机66.6瓦;人均拥有电量196.5度。 随着小水电事业的发展,用电领域也随之不断扩大;工业生产领域作动力、焊接、烘烤、冶炼、电镀、瓷器烧成、分析化验、制冷等;农业生产领域作抽水、脱粒、农副产品加工、孵化、喷灌、灭虫等;文教卫生领域作广播、电影、电视、通讯、医疗、电化教学等;生活领域作照明、烧水煮饭、制冷、扇风、洗衣等等。目前,家用电器正源源不断地进入家庭,不论那个领域,其电气化水平都可望不断提高。 随着电气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电力电量的需求也将不断地增加。在实施农村初级电气化规划中已经出现了多渠道筹资、多层次和横向联合办电的好势头。如省、市、县联办的龙门滩一级水电站,装机1万8千千瓦;县和三个乡联办的双溪二级水电站,装机1600千瓦;乡与乡联办的后溪二级水电站,装机1260千瓦;乡办的日月潭水电站装机400千瓦等,正在建设之中。架设高低压输电线路的热潮也方兴未艾。这些工程完工后,必将大大推进我县电气化的进程,不久的将来,电气化的水平定能更上一层楼。我们相信,我县的中国式的农村初级电气化,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