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誉满海峡两岸的溪底木工技艺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惠安县崇武镇溪底村从有它的历史起,数百年来,以“木工之乡”著称。村民代代相传,操木工为业。现在全村四百多个劳动力,百分之七、八十是木工。他们掌握一套精湛的建筑技艺,擅长于以木构为主的中国古典建筑。他们按照三、五、七、九檩,二、四、六、八椽的节奏,设置棱柱、月梁、雀替、斗拱;运用均衡对称的方式,组合建成各种雍容肃穆的寺庙殿堂和典雅的亭榭楼阁,以及庄重大方的“三间张”、“五间张”民间建筑。那翅翼翻举,势若腾云的反宇式屋顶造型,是他们的拿手绝技。他们的技艺誉满台湾海峡两岸。 清末民初,溪底村有个木工师傅名叫王益顺(1868-1929),技艺高超,远近闻名。日本人占领台湾时期,要建造中国式庙宇,特地派人来把他请去。王益顺带了同村木工王银祝等到台湾,与当地工人一起,由他精心设计施工,通过复杂的柱、梁、檩、拱结构工艺,建造起规模宏伟、构筑壮观的台北龙山寺。这寺现在是台湾八大名景之一,代表着中国古典建筑文明,年年吸引着千千万万中外游客到此观赏。王益顺建筑台北龙山寺后,又建造嘉义城隍庙和台南妈祖庙等数座。 由于溪底木工技艺在台湾的声誉很高,因此,有许多溪底村木工师傅曾应聘跨海到台湾,从事各种木构建筑,有的即留居台湾。现在台湾木工师傅中,好多是溪底村人。溪底村木工师傅足迹还遍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南洋诸国。 继后,有一年,闽南著名古刹厦门普陀寺大悲殿,木结构的“蜘蛛结网”屋顶塌坏,请了许多出名的木工去修理,木构件拆下来,却就是无法再拼上去,只有把王益顺请去,才解决了问题。大悲殿,八角形,八面回廊,中间亭殿的圆形“蜘蛛结网”拱顶,直径有八米。王益顺用近千块长约六十厘米、宽约二十厘米、厚约十厘米的木块拼接,紧密穿插,结成“蜘蛛网”拱顶,承受着瓦瓴屋顶巨重的压力。这力和美结合的建筑艺术,为游人叹为观止。 新中国依照宪法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六十年代,人民政府拨巨款重修名扬海内外的我省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泉州开元寺。负责这一工程的是溪底木工师傅王蕴(一名王戆隐)、刘招财。经过整修之后,千年古寺焕发了青春,它那凌空的飞檐和绚丽的廊庑,配合着殿堂、双塔,展现在许多远道前来瞻仰的港、澳、台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面前。 闻名的厦门鼓浪屿菽庄公园,也是由溪底木工师傅王维蕴负责重修的。重修的楼馆亭榭,都是临水建筑。平桥低栏,配置紧凑,格调明洁开朗。游人漫步在此山石潮水、花木扶疏的美景里,不禁要吟起“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诗句。 解放后,溪底木工的杰作还有重修古建安海龙山寺,新建泉州百源川池凉亭,等等。 一九八七年中秋节,在泉州市、惠安县、崇武镇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崇武隆重举行建城六百周年纪念活动。为宏扬祖国古典建筑科学艺术,由溪底村领导倡议,溪底木工师傅刘胜友设计,王为来、王志祥、王份来、王兴金等木工师傅协力,雕作一座“蜘蛛结网”亭模型,于纪念活动时在崇武城上展出,受到参加纪念活动的海内外同胞、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现该模型亭存放在溪底村老人协会会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