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陵吴氏开闽始祖吴仁禄,“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文宗开成戊午进士,官国子博士迁户部大司徒”①②,晚唐战乱时期,“名不列十国春秋身是开成唐进士,耻再受乱朝爵命官终户部大司徒”③。历经290年的唐封建王朝,文宗李昂于太和元年(公元827)袭帝位,至后梁太祖朱晃于天佑四年(907)推翻哀帝李祝灭唐,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实是唐末藩镇割据政局的继续。唐僖宗乾符二年(875)黄巢在山东冤句(菏泽)举旗,五年(878)三月,率众十万,渡淮河,跨长江,攻宣州,趋越州,入福建。六年(879)经岭南,北上中原,攻陷长安,僖宗奔蜀,干戈四起,巷陌尸横,九州涂炭,天下大乱。经唐帝殿试赐进士出身的吴仁禄是朝廷钦命正三品大臣,便“耻再受乱朝爵命官终户部大司徒”(尚书)。既是官终唐户部,自然“名不列《十国春秋》”史书。在李唐王朝土崩瓦解之际,中和元年(881),淮河上游屠者王绪另起义旗,攻克光寿二州后,反而投降唐蔡州防御使秦宗权并受官光州刺史,秦升节度使。是时秦宗权一度降巢再受唐廷招安后,要召集光寿二州兵力同打黄巢,王绪不进军,秦出兵攻王,到处屠杀,尸骸腌为腊肉当军粮。王绪被逼于光启元年(885)正月,率光、寿兵五千人,并强逼吏民一起渡江④。经“唐广明之乱,光人相保聚,南徙闽中”⑤。吴仁禄于开成三年(戊午,838)登第,若时年二十五岁左右,其出生之年应在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前后。黄巢起义之年已是六十三岁左右,王绪起义之年已是六十九岁左右。晚年告老家居的吴仁禄,目睹中原战火纷飞,封建官僚鱼肉百姓,民不聊生;光州百姓扶老携幼,南迁当时比较安定富饶的福建,便决然“避乱去光州”⑥,带眷离乡背井“南徙闽中”,千里跋涉来到惠安大吴乡,“启居应魁宿在地成形”⑦,“一本数万传丁”⑧。《吴氏重修开闽始祖仁禄公封茔捐序》云:“我吴为温陵望族,自唐户部大司徒仁禄公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肇基惠之大吴乡……,究以大吴为入闽之始也”⑨。以上记载与1988年3月3日在盘龙村发掘的旧墓碑碑文“开闽,唐赐进士户部大司徒仁禄吴公、夫人朱氏、夫人黄氏封茔”⑩,史实相符。吴仁禄“享年八十一,忌辰五月初五”(11),卒年应在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前后;葬于“惠邑南门外十里”(12),在福泉漳广古官道两侧、盘龙村西南一里的浦岚(小岭)山麓(13)。勘舆家称:惠邑西南,林木苍翠,青山逶迤,形貌各异,似龙盘凤翔,风水很好。故地称盘龙,穴称“凤凰展翼(飞凤下田)”。
闽南延陵吴氏发祥地大吴,并非原有地名,应是吴仁禄入闽启居时所命名,是“伟大的吴氏”(14)和“伟大的吴国”(15)的内涵,是中华吴文化在泉州府的最早积淀。大吴地脉称“魁星卧地”,北靠虎山,龟(山)蛇(山)戏水,香山毓秀(16),地灵人杰,科甲连登。泉州府志载:唐至明四朝,泉州府进士其中吴氏五十四人(17),有“名宦乡贤裔,忠臣孝子家”之誉。宋代是惠安吴氏登科鼎盛时期,有“九世十三发甲”(18)之荣。
延陵传望族,“仁禄公乃入闽鼻祖,闽南吴姓皆系公之子孙”(19)。菲律宾让德吴氏宗亲总会刊印《七十周年纪念特刊》载《福建惠安县大吴始祖仁禄公世系图》和闽南各版本《吴氏通谱》中的世系图均明载(20):吴仁禄第七世孙宋政和五年(1115)进士吴达老知惠潮二州卒于官,生七子全在广东繁衍。第九世孙十一郎生子五:次子礼孙开宗黄龙族,泉州、南安、安溪、永春、德化的绝大部分吴氏是其裔孙;三子先举开宗磁灶族,衍派于晋江、石狮、。同安、厦门、漳州、诏安、云霄等市县,人丁兴旺,殷富昌荣;五子应祖分支晋江象畔,国内外裔孙众多。1988年4月27日《中国新闻社》电讯稿《惠安县发现开闽吴氏鼻祖陵墓》消息:吴仁禄“繁衍至今已近四十世,子孙一二百万人,遍布于海内外,其中东南亚和台湾、港澳地区有数十万人”。
清末状元晋江钱头吴鲁大魁天下后,专程到大吴开闽祖祠悬了红底金字“状元”匾,上款“清光绪恩科”,下款“吴鲁立”(22);又到盘龙村吴仁禄墓前拜立了亲笔刻石“戊子顺天举人”、“庚寅恩科进士钦点状元”、“延陵吴”两对四块旗杆签(23),至今保留尚好,具有书法艺术价值。在这次衣锦还乡期间,吴鲁还为宋孝宗旌表的孝德大孝子吴德彰(吴仁禄第九世孙)书写《像赞》,落款“裔孙鲁恭录”。
吴仁禄墓于1992年11月5日经惠安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清明节后4月8日为各地裔孙统一瞻拜祭扫日。
注释: ①民国二十三年(1934)《吴氏重修开闽始祖仁禄公封茔募捐册》载《唐开闽始祖户部大司徒仁禄公世系事略》。
②菲律宾让德吴氏宗亲总会于1978年编印《七十周年纪念特刊》载《福建惠安县大吴始祖仁禄公世系图》。
③惠安县大吴开闽始祖祠石刻对联。
④朱维干《福建史稿》(上册)第三编第七章《唐代的福建》、第八章《五代的福建》页次138-144。
⑤宋陆游撰《傅正议墓志铭》,见陆游《渭南文集》卷三十三。
⑥⑦⑧大吴开闽始祖祠石刻对联:“一本数万传丁远绳梅里,九世十三发甲钟英近挹莲山”;“避乱去光州自他有耀,启居应魁宿在地成形”。其中“去”字同“弃”字解。
⑨见注。
⑩旧墓碑今暂存于盘龙村吴氏小宗祠中,有实物照片。
(11)见注。
(12)(13)见注《仁禄公封茔》图。
(14)刘佑平中华姓氏通书《吴姓》页次7-8。
(15)今苏州市虎丘公园大门匾额书《大吴胜壤》。今河南、广东均有大吴地名。
(16)大吴村东之香山原名阁山,宋孝德大孝子吴德彰刻木葬父,孝感坟山,草木异香,乡人奇之,上闻朝廷,孝宗皇帝诏封“香山大孝子”,阁山因之改名香山。
(17)清怀荫布总裁,黄任、郭赓武纂编《泉州府志》。
(18)见注石刻对联。九世十三人登进士第。
(19)见注《吴氏重修开闽始祖仁禄公封茔捐序》。
(20)民国二十二年(1933)清末进士黄龙吴桂生鉴定,吴仰周先生总纂《吴氏通谱》。
《中国新闻社》电讯稿发布后,1988年5月上旬《福建日报》、《澳门日报》、香港《晶报》和《泉州晚报》均先后报导。
(22)大吴开闽始祖祠中所有牌匾均于解放初破坏,红底金字“状元”、白底黑字“孝子”等匾也同遭此劫。
(23)“顺天举人”一原件,“钦点状元”两原件和仿制品三件已一并立于吴仁禄墓前第四埕。
宋孝德大孝子吴德彰像及其《像赞》今仍散存于吴氏族人家中奉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