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石山洞穴多,森林、水域辽阔,适宜野生动物栖息和蕃殖后代。现据所知情况作介绍于下。
一、候鸟
古洛阳桥(万安桥)北面300米处的洛阳江公路桥桥闸以北水域,1974年冬发现北方来的候鸟在此越冬(以前未见记载)。1985至1987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省林业厅、泉州市、惠安县林业局组成考察组,多次考察结果,从北方到洛阳江越冬的候鸟有小天鹅、豆雁、白骨顶、野鸭类等。大部是白骨顶(EULICA ATRA)、赤颈鸭(ANAS PENEDOPE),其次为小(POLICEPHALUS YUFICOLLIS)、苍鹭、草鹭、池鹭、大白鹭、黄斑笔、大麻、白胸苦恶鸟、白尾鹞、普通翠鸟、白胸翠鸟和斑鱼狗等。1974年冬发现时,只有小天鹅、豆雁、白骨顶、野鸭类等数十只。往后逐年增多,至1984年达万只以上。1987年单白骨顶、赤颈鸭达七、八千只。
这些候鸟迁来的日期,一般是十月初开始,翌年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迁离,留居时间175至208天。白骨顶(又名骨顶鸡)、赤颈鸭(俗称野鸭)是洛阳江水域候鸟优势种。白骨顶每年四月上旬开始迁离,中旬结束;赤颈鸭四月初开始迁离,至五月初结束。候鸟迁来的时间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冬季温暖时则推迟,寒冷时则提早,一般相差十天至十五天。
1987年,泉州市和惠安县人民政府,先后发布通告,明令禁止捕猎野生动物;明确划定洛阳公路桥桥闸北面水域320公顷为候鸟越冬保护区。1988年以来,先后有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罗马尼亚、新加坡、阿尔巴尼亚、香港、澳门等九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前来考察和录相。
本县还有其他候鸟,主要是燕子和田鸡。燕子秋去春来,农历三月间开始来此筑窠于住宅。1991年曾见燕窠筑在县卫生防疫站宿舍庭园银桦树冠枝干避雨处,蕃衍繁育。燕子归来,从农村到城镇,遍布全县,捕捉作物害虫,哺育幼燕,翩翩飞舞,令人喜爱。七月带着稚燕,逐渐南迁,遗下燕窠。燕子南飞后,其窠不倾,有些老燕,翌年春归,重宿旧窠蕃衍,令人庆幸家祥。
此外,螺阳镇林辋溪北岸的东井至下社溪水田,夏季水稻吐穗之前,成双结队的田鸡出没啼鸣,状似寻偶,至水稻即将成熟时离去,停留半个月至一个月,翌年夏天复来,年年如此。但目前由于城镇扩大建设,水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改变,田鸡来此留住情况已逐渐减少,有消失趋势。
二、虎豹
虎、豹,国家列为一级保护动物,本县有两种:
1、虎。相传本县西北山区的黄塘、涂岭时有虎患。1947年,山霞垵固和涂寨和弄交界处的大坑山,一老虎被熏死在石洞内,黄色黑斑纹,重100多公斤。
又据螺城镇北关街现年77岁的张河生亲目所睹介绍,1941年螺城一带有虎出没或进城;是年三月初十晚,北关双口井处有小孩一人被噬。十二日该虎被猎获,重150多公斤。
2、金钱豹。金钱豹在本县涂岭、黄塘一带皆有出没,伤害猪、狗等家畜。1951年,现黄塘蓝田村(田船)东墘下湖山,发现二只,猎获后为一雌一雄,色黄,背略有黑斑,但不多,每只重30多公斤。猎获经过是:当地群众王琪、王埔上山采薪时遇豹,王埔用柴斧抵抗,头部被抓伤两裂,每裂缝七针。当时黄塘区干部蒋注成和群众林三水闻讯追击猎获一只(雄)。当夜又闻豹声,翌日缚狗为饵,系以手榴弹,是夜豹伤狗,豹、狗均被炸死,豹患息平。
三、动物化石
1954年,张坂镇玉埕盐场开挖盐卤渠,在距海岸一公里处,发现印度剑齿象下鄂化石;1974年,东园海滨发掘出一具齐全的鹿骨骸化石。据文化部门鉴定,此两化石距今万年,均存省博物馆。
此外,玳瑁山一带还有穿山甲(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山羊、山猪、山狗。1976年农历正月初四,笔架林场厝斗工区第30小林班,山林火灾后,发现野猪窠三处,嗣后也时有野猪为害毛竹笋和农作物的现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