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王,即灵安尊王张悃,始源于惠安塑造的古代人物神。全县大大小小供奉青山王的宫庙不少,且随着惠安人民的足迹传播到港台和东南亚各地,建庙奉祀。青山王信仰和青山王文化,逐渐成为惠安与港台和海外华人华裔联系纽带之一。
惠安供奉张悃的宫庙,现存最早的有二:一为山霞镇下坂村的青山宫,县首批文物保护单位,宫坐青山麓,山处海滨,地势峭拔,层峦叠翠,林木苍郁,是早已闻名的旅游胜地;一为螺城镇西北街联珠巷的青山庙,几经兴废,鲜为人知。
螺城联珠巷青山庙,缘起于张悃墓,始建于惠安置县建县衙的同时。太平兴国六年(981)析晋江东乡十六里置县时,首任知县崔某,移古县官署办事处在今县治建县衙,开基时发现了张悃的墓,获得一块铜牌(一说石碑),上志:“太平兴国间,古县移惠安,若逢崔知节,送我上青山。”崔知节遂移铜牌建造现之山霞青山庙,奉祀张悃,并仍保留张悃墓在县衙之内。悃生前曾立寨青山,铜牌又有“送我上青山”句,故俗称张悃墓为青山公墓。又在衙旁另建一间草寮,以作善男信女膜拜焚香之所。古草寮即今螺城联珠巷青山庙的前身,墓与庙屡坏屡修。
螺城青山庙董事会82岁的董事郭耀祖老人说,旧县衙内张悃墓埕是他童年时嬉戏玩乐的地方,埕上有对石狮(今存青山庙),埕旁香火不断。张悃墓石碑,今存青山庙。石碑上弧形下平直,边高46厘米,中高50厘米,宽30厘米,碑刻主文“青山灵安王古迹”,上款“北宋庚申年甲子月丙子日”,下款“张悃代妻合葬神墓”。可见确有张悃墓。且历代有修建。
螺城青山庙屡圮屡修,现存的是光绪年间建筑,坐西向东,东西深7.5米,南北宽9.5米,十年动乱中,屋顶被毁,几无片瓦。1987年依原墙重修屋顶,油漆一新,依原祀神像,重塑一新。庙门横额“青山祖庙”和“弦惠地”。大门两边对联:“总察人间通帝座;巡游善恶首天心”。殿堂对联不少,其一冠头联曰:“灵感无私境内弦歌期异日;安抚有道海滨邹鲁想遗风。”该庙供奉神像有二个独有一个特有而不同于其他宫庙。正殿中奉灵安尊王、昭顺夫人、庆安尊妃和钟监察塑像,其中灵安尊王像历来是全金面孔的,系祖庙的独有标帜;钟监察漆黑面孔,名字未详,据说为湖南人,生前是知县,为官清正,青山王调来协理监察,巡狩四境,监察民生,信众称钟大人。两边分别供玉皇三太子和天花苏夫人,历来供玉皇三太子(信众简称太子)也是该庙独有的,是台湾人士视为正宗祖庙的标志。1991年正月台湾八人(男女各四)来访,一见太子,立即下跪膜拜,说是遍找各地,终于在这里找到了祀有太子的祖庙。他们说台湾青山庙是由惠安祀有太子的九九尊王庙分灵传去的,问惠安是否还有“九九尊王庙”。董事会老人告诉他们,“九九尊王庙”,即这个青山祖庙,“九九”是当时太子和青山王巡狩时的口令。他们为找到了正宗祖庙感到满意。《晋书·天文志》“玉帝座北一星日太子,帝储也”,可能是民俗崇拜太子的依据。董事会老人说太子名清完,是玉皇大帝派来监督阴间神明和保护阳间百姓的,所以民间遇到重大自然灾害便请太子出巡。天花苏夫人,说是旧时天花流行,为保护妇幼平安之神。庙门内天井两旁,左祀马爷公和二匹骏马(棕色白色各一),右祀五营四班(天兵神将)等。骏马二匹为太子和青山王出入坐骑,是该庙特有的(其他庙仅祀一匹)。
信仰青山王的民俗节日活动,现在精简,全年集中三次,即正月十五日为玉皇三太子生日,六月十五日为钟监察生日,十月廿三日为青山王生日,诞辰祝寿活动主要是各户善男信女备办牲品一盘敬奉,各自焚香祷告,敬毕随手带回,庙里不再举行念咒巡狩之类的仪式。
青山王是五代闽时人张悃,御寇有功,殁后人民怀念他,民间习俗由敬仰有功于人民的先贤而立庙奉祀,立了庙又强化了民俗崇拜,逐渐成为惠安特有的古老的受人崇拜的人物神,以后又随惠安人外出谋生、定居而传播到港台各地和南洋各国,至今三胞时有来惠寻找祖庙进香。因此,关心惠安的学者专家,应重视“青山王信仰和传播现象的研究”,以促进惠安与海外三胞、华人、华裔的联系。
1992年9月
附记:
1、现存螺城青山庙墓碑、石狮,1992年11月已列为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2、1992年11月出席省民俗学术会议的台湾学者和闽南同乡会12位代表特地来螺城青山庙朝拜。
1993年6月
编者按:青山王是惠安特有的古老的地方人物神,海内外崇拜的不少。近来有些学者、人士在研究崇拜青山王民俗、青山王文化,上面发表的《惠安青山宫考》、《惠安螺城青山庙》两篇资料,为研究者提供参考。有些关于青山王的史料,原来说法不一,《惠安青山宫考》一文对不同说法作了考证,《惠安螺城青山庙》一文则按其中一种说法引用,均按作者原文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