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讳猴”种种
惠安“讳猴”风俗很普遍,又很认真。不论“猴”字的读音或其他谐音的词汇、器物名称,皆被列为避忌范围。诸如:申年出生者不说肖“猴”而说肖“人”,“猴枣惊风散”称“胖枣”,“猴骨胶”称“胖骨胶”,“猴头”(一种滑轮)叫轱轳……。闽南方言,“厚”与“猴”是近音字,故而避忌“厚烟”为“红烟”,“厚”称“瓮”,“厚纸”称“好纸”,“厚衣服”称“寒衣”……。
对小儿一般不叫真名,叫“虎仔”、“狗仔”、“阿猪”;叫“阿胖”、“阿肥”的就更多,更滥。惶恐人家说其“瘦”,缘“瘦”与猴有形态上的涉嫌。作为父母者,亦不愿意将小儿打扮得漂亮一些,恐引起“猴妖”的觊觎。倘若小儿穿红色衣褂,在最表层亦要覆罩一件成年人的破烂衣衫,尤其是高龄老寿星的衣衫更视为珍贵,说可获得福荫;亦有罩一件破渔网,欲用以羁住命根。带小儿串门作客,不论抱在怀里或背在背上,总要在小儿额头点墨,头上披其母的裤子,裤裆上还别一枚缝衣针,并撑上阳伞,以示小儿蓬头垢脸,家庭贫苦,无可勒索,又有制煞“八卦”(阳伞状如八卦)、锋利的缝衣针出现在小儿头上,以使妖魔不敢近身。同时还挂上“肥猪”(皂英)、老虎牙、黑狗鞭、破“加志”(叫化子用的小草袋,象征性),并在四肢腕上缠上鸡屎藤等所谓避邪“法宝”,以免招惹邪祟。
二、“讳猴”与“猴损”
上述“讳猴”种种,可见其一主因皆为害怕“猴妖”侵犯小儿。
萎缩病,又称疳积、猢狲痨,系小儿一种常见病,民间因从患儿症情,形态迷信是由“猴妖”作祟引起的,故俗称斯症为“猴损”。民间巫者即以此为凭借,用种种迷信手法给人“诊治”斯症。常见手法有:
(一)取梭形生番薯一块,约二、三两重,又度患儿身长,取黑白纱线各七条,在番薯腰部缠绕七圈,置烧过草木的灶膛中拨开余烬植埋,越一顿饭时间掏出已熟番薯检视,如纱线依然,谓之遭“猴祟”,小儿病患“猴损”。据说在一般情况下,灶膛中的草木灰余烬只有较高温度而无火,经过水洗的湿番薯加上生番薯体内的水份通过温热蒸发的水蒸气渍湿纱线,纱线根本不可能燎断。
(二)取活鸡一只,在患儿当面由巫者执刀“作法”割杀,以示“杀鸡儆猴子”之意。
(三)抱着患儿及带旧衣衫一件,示意要将患儿投入套在锅台上的蒸笼中蒸炼。主人另备果饵、菜碗、羹饭、盐米,在巫者指使下将以上物件拢集,送到村外郊野僻静处,将这件旧衣衫挂在一棵树杆上,巫者随后手执柳枝一面“念咒”,一面高举柳枝作鞭打状,又撒盐米以示驱逐,再将果饵等物弃诸荒野。最切要者,回家不能走原路,得绕圈子从新路回舍,庶免所祟跟踪而返。从此,患儿要更名为“大肥”、“阿胖”、“虎狮狗”、“肥猪仔”,与“瘦”字绝缘。同时,脖颈上亦挂上黑狗鞭、天官锁、八卦牌、香灰袋,……花花绿绿叮叮一大串,以示已将患儿的命根永久锁住,不让妖魔夺走。
(四)强调忌讳。不准在孩子跟前、背后说“猴”字或“猴”字的近音字;不准让孩子席地盘腿而坐;不让孩子看到猴子或画有猴子的图片,不让看耍猴戏,甚而连耍猴子的把式肩着猴子也不让进村。简直成为“闻猴色变”。还不让患儿吃瓜果,特别是桃子、李子、花生。
三、猴蒙委屈
其实,猴子乃祥瑞之征,民间素有共识。如民间神话的月宫中有猴抱仙桃祝寿。猴子活泼可爱,肖猴乃聪明佳兆。今年岁次壬申肖猴,国家邮政部门还专门设计二枚猴图案的邮票发行。地方剧种也有演猴戏的节目,如京剧的《真假美猴王》,泉州打城戏的《西游记》、提线嘉礼戏的《驯猴》,莆仙戏的《石猴出世》,都受观众好评;同时也涌现了不少专门演猴戏的名演员,饮誉海内外。
至于“猴损”,与猴子是根本不同性质的两码事。
“猴损”即萎缩病,在祖国历代医药典籍上,诸如《幼幼集成》、《济生续方》、《医宗金鉴》、《验方新篇》、《中医儿科学》……,都对斯症的病因、病机、诊断、治则、处方或针刺推拿手法等阐述详尽,经验丰富。提出:“凡小儿乳汁不足,喂养不当,饮食失调,品物杂乱不洁,腹内生虫,或贪食不饱、喜食异物,或嗜咬指甲、搔头抓耳,或沉睡不醒、寐时露睛,或眼带蓝色、眼眶深凹,或眼珠不明、睫睑多眨,或头往下垂、脸色白,或肌肉瘦削、耸肩盘坐,或肚腹胀大、青筋暴露,或泄泻不止、脾胃损伤,或性情变异,易哭易怒,或口渴引饮、烦燥不安,或‘五迟’、‘五软’、‘龟背鸡胸’……。”总之,非母乳哺育之小儿,只要喂养不当,不慎清洁卫生,“猴损”患病率就高。
1952年惠安县人民政府曾组织专业巡回医疗队多次深入城乡,对小儿萎缩病进行调查摸底设卡登记,同时做好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继而划片分工给予系统治疗、随访,效果显著,深受群众赞誉。
随着改革开放浪潮,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医疗事业发展,卫生科学知识普及,人们将会大力提倡以母乳哺育小儿,减少以至消灭小儿“猴损”病,并走上相信科学有病求医不求巫的轨道,“讳猴”风俗将被淘汰,再不会有“猴不祟人人自祟”的事情。
1992年7月20日于惠安卫生学校
左:埔塘宋代石建经幢(一对)
右:螺城西北郊平山寺元代石塔
左:浮山(獭窟)元代石塔群之一
(插图作者:叶国珍 摄)
右:峰尾元代圭峰石塔
叶国珍摄
上:螺城西郊一片瓦山上崖刻
中:坝头龙凤宫石窗雕刻
(插图作者:叶国珍 摄)
下:洛阳桥崖刻
叶国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