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武半岛是大陆与台湾岛距离最近的地方,谱牒记载崇武在明末清初已有人定居台湾。潮牵汐连,血脉相融。崇武民众深切关怀着台湾的亲人,台湾同胞也永远不忘祖地的根源。
据有关方面的调查资料,仅1945年以后入台湾未回的崇武人就有600多户。这些人去台时多数为单身汉,随带眷属的极少,后来都在台湾成家,一般已传至第三代。这些崇武人居住在基隆市的较多,他们很早就在那里发起成立了“崇武同乡会”,并购置房屋作为会馆。同乡会有健全的理事会,配有专职干事,除平时协助乡亲解决难题,还有计划地开展联谊活动及做好与祖地的联络交往。崇武镇大岞村人居住台湾的有123户,其中住基隆市的69户,尤以三河湾(窟仔底)最集中。他们也在那里购买房屋设立“公馆”,以此凝聚乡情并加强与祖地的交往。
近几十年来,定居台湾的崇武人在进行两岸亲情联谊中,出现几位较为突出的人物,现散述如下:
张世昌 清光绪三十年(1904)出生于崇武城内(其地今属海门村)。他乃上世纪30~40年代崇武商界知名人士,抗日战争胜利后进入台湾经商,后改行在台北市设诊所业医。1976年,张世昌自费并亲自设计雕塑了一个“崇武故乡立体模型图”置于基隆崇武同乡会馆。这个模型系根据清代《惠安县志》所载的崇武地图扩大1200倍,以化学树脂为原料调以油彩制作,模型中既有山丘、城垣、港口、沙滩,又有主要的第宅、居屋、庙宇、祠堂。模型塑成后,还在同乡会馆举行一个隆重的安放仪式,在台湾的乡人们纷纷撰文赋诗赞扬并抒发乡情,随后即编印成《崇武故乡立体模型诗文专辑》。模型塑造者张世昌撰律诗云:“模型细塑瞰莲城,卅载家园入眼睛。三面鱼龙邹鲁地,九天风月海涛声。廉贞孝悌遗今俗,诗画琴棋尚古情。云物乡心何处是,一衣带水共潮生。”表达了他塑造模型的由衷。
张世昌于1988年特意自台湾回崇武探亲,了却他长年思念故土的夙愿。他看到崇武诗坛活跃,十分高兴,返台湾后即给崇武诗社来信云:“欣看吾崇人才辈出,其为长江后浪推前浪……余非小康,但对文化事业不敢后人,愿尽绵薄,捐赠人民币一万元,作为诗社经费……”1989年春,张世昌在台湾病逝。根据他生前的意愿,其骨灰送回崇武安葬。
汪兆钦 1923年出生于崇武城内(其地今属莲西村)。他1938年就学于福建省永安体育专科学校,1940年秋考进设于四川成都的中央军校,但不久因不满教官的军阀作风而脱离。后进入设于重庆的军委台湾工作干部训练班受训。1945年春结业后,以成绩优异被派进中央军委办公厅工作。1945年10月派进台湾,先在警备总部任职,负责督促接收日伪财产和遣送日本军民回国工作。1946年10月调进设于苏州的中训团军官总队受训。他回台湾后即脱离军界,1948年初转入台湾警务处任铁路警察局督察,其间曾担任蒋介石专车护车队队长。1950年调台湾警务处第一科,负责承办全省特种行业的审核工作。1954年调中央警官学校任军事教官。此后又相继任高雄市警察局督察、桃园县警察局局长。1971年以荐任一级职务(相当于上校军衔)办理退休。
汪兆钦在台湾任职期间,与崇武乡亲关系十分密切。退休后他把全部退休金投入,让一些当兵退伍没生活出路的乡亲到台东山区承包一大片栗子树经营,没想到栗子就要收成时一个强台风把满山栗子树冲得无影无踪。他又拿钱给乡亲们作生活费。
汪兆钦的妻子系台湾东吴大学东方语言系教授。儿子和女儿都大学毕业,女儿嫁到美国。1979年,女儿为他办了移民手续,让他住到美国去。当时他想的是住到美国要回大陆故乡探亲比较可能。1987年春,汪兆钦终于实现多年的愿望回到崇武,在这里受到泉州市、惠安县及崇武镇人民政府领导以及亲戚、朋友、同学的热情欢迎,深深感受到祖国的温暖。他返回美国时则先到台湾,广泛接触居住台湾的崇武乡亲,发动大家都来关心家乡的建设事业。
1990年春,汪兆钦再次自美国出发,途经台湾,然后回崇武。此次,他受定居台湾的崇武乡亲张志良先生的委托,于3月30日在崇武成立“张志良公益福利事业基金会”,他本人即受聘担任崇武诗社基金会的名誉董事长。此后,他多次捐资支持家乡的文学活动和老年人的体育活动,还经常撰写诗词文章投寄《崇武文学》丛刊和《海韵》诗刊,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及盼望两岸早日统一的愿望。
1992年春,汪兆钦再次回崇武,在这里与家人和亲友们共度70岁生日。此次他还特意把儿子也带来,让他们加深对祖地的感情。1997年,汪兆钦原定要回崇武参加惠安县在这里举办的渔区文化节活动,不幸却在出发前病倒,经多方治疗无效于1998年在美国去世。汪兆钦去世后,他的儿女们遵照他生前的教导,继续与家乡保持联系,并且两次回来探亲,他女儿还把丈夫也带来。
苏炳炎 1928年出生于崇武城西门外西华街。他先后就读于崇武镇的崇化小学和厦门市的集美中学,1948年考进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分配在台湾省烟酒公卖局,担任过课员、股长等职。1959年他辞去公职自行经商,经营过农牧场、贸易公司、纸箱厂、铝门窗厂及电气零件厂等,后任天龙兴业股份有限公司常务董事。他的夫人及一男二女,均毕业于台湾大学,人们誉之为“台大之家”。他的子女又都留学美国,获硕士学位,而今事业有成。
1989年,苏炳炎回崇武探亲,为了报答其父母及故乡对他的养育之恩,即在崇武镇西华村以其先父的名义设立“苏进宝奖学金”,每年从存放的基金获利中拨出几万元人民币,奖励小学、中学成绩优异的学生和优秀教师。他本人也几次亲自主持颁奖仪式。他的这一做法在崇武尤其是居住台湾的崇武人中产生很好的影响。现崇武镇设立的奖学金有10多家。
1993年苏炳炎回崇武时,又计划投资兴办实业。经过半年多的酝酿筹备,他创办的“集龙石制品有限公司”于1994年5月正式投产。自此他以董事长的身份,每年三次五次甚而十趟八趟地往返于闽台之间,引进资金,拓展业务,规划指导,身体力行,把自己后半生的大部分精力和心血奉献给家乡,集龙公司很快成为崇武镇一家上规模的重点企业。
1997年清明节,苏炳炎回乡扫墓期间,突然发病,经厦门市第一医院救治无效辞世。苏炳炎离开人世后,他的遗志仍薪火传承。“苏进宝奖学金”没有中断,集龙公司也仍然在很好地经营。苏炳炎的子女表示:“我们姐弟都很慎重地向家父表示过,如果在他力有不足的时候,我们保证会全力以赴让这项有意义的工作一代又一代接续下去。”
此外,居住台湾的大岞村人于1972年发起把原来作为“公馆”的房屋改建为庙宇,把原来乡人在大陆出海时带的大岞娘妈的香火袋改塑成妈祖神像奉祀,并依照祖地大岞村的习惯把庙宇称为“大岞东宫”。1988年农历三月,在台湾的大岞人推选30多人组成进香团乘坐专船来到祖地崇武大岞村的妈祖宫(又称娘妈宫、东宫)进香。此后这种活动每隔几年都举行一次,乡情永远未断。
通过妈祖进香活动,双方相互了解。也就在1988年,双方渔民达成协议开展渔业劳务合作,在全国开了先例。此后这种合作迅速扩展到崇武镇各渔业村,每年全镇向台湾渔船输送的船员都达4000多人次,台湾渔业界也普遍介入。两地渔民亲如兄弟,共同开发远洋渔业生产,为繁荣两岸的经济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