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惠安南派布袋戏(续一)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布袋戏的形象构造 (一)布内套(人仔腹)制作 布内套的制作,主要根据每位演员手掌大小、手指长短而定。因布袋戏演员套用的偶人多为专用,通用的较少,须服从演员的操作需要。布内套分文套、武套两种,文套较大,长5寸,宽(至袖口)8寸,胸、腰宽4寸,袖口宽1寸8分;武套较小,为适应武打动作利捷之需长5寸、宽(宽袖口)6至7寸,袖口宽1寸5分,胸腰宽4寸,腰身与袖裁剪成斜形,套起来紧身。 (二)开领,安装木偶头 领的直径大小,根据木偶头颈部下口的直径而定。头部位置先定端正,对准鼻尖,取好中轴线,再对两耳,是否对称;再对双手,是否平衡。然后缝上木偶头,规定线孔为8孔,头部位置定正后,8个线孔为位置就定下来。 (三)袖口缝上双手 偶人的手(木偶)有两种:一是文手,一般是大拇指翘出,余四指并拢,可开合,便于取物放物;二是武手,为握拳式,掌心空,供执武器之用。 (四)布内套下跨靠沿缝上两条腿 腿部以绸布包棉花扎成,脚趾部位缝上木雕靴、鞋,脚趾排呈八字,以适应古装戏戏迈开腿,走八字方步之需。 经这四道制作和安装程序,外着戏服,一尊木偶人的舞台形象就立了起来。整个造型头、身、手、脚的比例,与人体相仿,即所谓“对像于人形也”。 演员的手掌套入布内套,作为偶人的躯干。食指套入偶人的头部,大拇指撑着偶人的左臂,余三指并拢撑着偶人的右臂。演员利用布内套为拉扯、张弛,以及手指在套内的收、展、开、合、伸、曲、高、低,使得没有骨头的木偶人能演出骨骼感来,做出各种生活动作,以及舞蹈性较强的戏曲程度表演,既形似又神似,富有艺术表现力。因此,布袋戏演员有“起死回生”的独特本领,能给无知者以知觉,给无生命者以生命,把无情物有情化,正所谓是“掌中见灵魂”。 剧目 南派布袋戏剧目可分为传统剧目与新编剧目两大类,传统剧目又分六种: (一)生旦戏:这类剧目的来源是早期“讲古”戏文之遗存,在表演上充分反映出深受梨园戏的影响。布袋戏在剧目上的特点是表演性强于、优于、先于其文学性,欣赏布袋戏不能草看案头剧本,而重在欣赏舞台表演,方能品赏其艺术韵味。如《弓鞋记》《锦裙记》《凤钗记》《金廷玉》《陈杏元》《苏友白》》《后榜状元》《金魁星》《玉连环》《陈天赐巡按》《苏清风》《鸾鸯扇》。 (二)宫廷戏:来源于早期“讲古”戏文,具有重说不重唱的特点。在表演上深受傀儡戏的影响。如《哭人彘》《杨广篡位》《陈若霖斩皇子》《仁宗认母》《三审御妹》《太白和番》《三抄李府》。 (三)公案戏:来源于早期的“讲古”戏文,向来有“千斤道白四两曲”的戏谚。这类剧目源于“嘴白戏”范畴。如《审三如》《林文生告御状》《包公案》《施公案》《彭公案》《审蟾蜍》《双包公》《双驸马》。 (四)武打戏:布袋戏由“讲古”为曲艺形式发展成戏剧形式后,发现木偶人在“短兵相见”的场合等,具有快捷、勇猛的表演特点。一是木偶人是虚构躯体,不知疲倦,经得了三番五次翻滚;二是真刀真枪、真来真去、拳打脚踢、不会出现舞台工伤事故。武打动作火爆。如《闹花灯》《闹淮安》《郭子仪打擂招亲》《徐鸣皋打擂》《三探金山寺》《三劫卢俊义》《汉中府》《女娲镜》《金漆柜》《平安南》《郭英投军》《满春园》《胡奎卖人头》《祁巧云替死》《孙翠娥替嫁》《狄青取旗》《活捉白菊花》《罗通扫北》。 (五)连台本戏:连台本戏有《三国演义》《七侠五义》《小五义》《隋唐演义》《薛仁贵征东》《薛仁贵征西》《曰唐》《说岳》《大红袍》《小红袍》《封神榜》《粉妆楼》《万花楼》《梁山泊》(水浒)。 (六)小出戏:《田贵春》《许仙说谢》《分家》《三十九人》《扫秦》《武松打虎》《公子游》《打官家》《桃花搭渡》《界树争尸》《管甫送》《妗婆打》《大名府》《探牢》《留伞》《送书》。 解放后,组建布袋戏剧团,创作产生了不少新编剧目,可分为三种: (一)童话剧:《三个和尚》《狐狸建筑师》《中山狼》《龟兔赛跑》《狼来了》《拔萝卜》《两个猎人》《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卖炭翁》。 (二)现代剧:《智取威虎山》《奶头山》《东山战斗》《海上渔歌》《惠女新传》《夜闯珊瑚潭》《耕山姑娘》《张高谦》《焦裕禄》《欧阳海》《审椅子》《送肥记》。 (三)神话剧:《大闹天宫》《洛阳桥》《白蛇传》。 (四)历史剧:《邱二娘》《银链礁》《燕青救主》。 音乐声腔 南派布袋戏为传统音乐唱腔,是以泉州方言为标准音演唱的泉腔系统,属于泉州弦管(南曲)音乐体系。以布袋戏的剧种历史观之,它是由“讲古”曲艺形式发展起来的戏曲型的木偶剧种。历史上,它接受过傀儡戏艺人的艺术指导,音乐唱腔包含傀儡调子的成分最多,还接受梨园戏艺术的艺术指导,移植了一些梨园戏剧目(特别是生旦戏),将梨园戏的音乐引进布袋戏为唱腔中,乐队是以“南鼓”(即压脚鼓)为后台总指挥。弦管从曲体结构看,可以溯源到唐大曲,宋细乐,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乐种。弦管、梨园戏音乐、傀儡调三者在艺术血脉上是相通的。它们在“管门系属、旋律特性、节奏特点、曲牌名称等方面都是相同的”(《论泉腔》)。南派布袋戏音乐属于曲牌体,其唱腔词格,居多为长短句形式。曲调演唱时“行腔”,很讲究“起、落、煞”的节奏关系,与傀儡戏、梨园戏的演唱风格同出一辙。迄今为止,梨园音乐、傀儡调,已有历史定论,二者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宋元南戏音乐之基本特征,可印证惠安南派布袋戏与宋元南戏音乐关系密切。 曲调曲牌 (一)南派布袋戏曲“讲古读书”的曲艺形式发展起来,其音乐唱腔必然带有说唱音乐的成分。其主要曲调有:[烧酒醉][牧牛歌][水车歌][孝顺歌][四季歌][走马歌][火孩儿]。 (二)从傀儡戏移植过来的曲牌有:[地锦当][福马郎][生地狱][死地狱][抱圣][四边静][一江风][扑灯蛾][出队子][剔银灯][圣葫芦][一封书][金钱花][驻云飞][风入松][步步娇][银柳丝][皂角袍][上下叹][无字由][四句慢]。 (三)吸收梨园戏的曲牌有:[相思引][双闺][倍思][长寡][中滚][锦板]。 (四)吸收弦管的乐曲有:[听门楼][为伊刈吊][听见杜鹃][冬天寒][愁人怨][孤栖闷][玉箫声][告大人][春今卜返][春光明媚][山岭路]。 (五)吸收宗教音乐成分有:[佛歌][仙歌][南海赞][抱圣][观音咒]。 (六)吸收本地的“俚巷歌谣”和外来的民歌小调,是为了充实说唱音乐的风味,其曲牌有:[花鼓调][四季花][卖杂货][病囝歌][怀胎歌][十八送][灯红歌][乞食歌][长工歌][行船歌]。 (七)吸收民间的十音笼吹,作为场景音乐其器乐曲牌可分为两类: 1、丝弦曲牌有:[昭君闷][粉红莲][北元宵][杨柳丝][玉兰操][北上小楼][傀儡点][水底鱼][北雷征][万年欢][乱潭引][赏春天][茶花情]等。 不同物景和不同行当出入场,各有专用曲牌。生行常用[小玉门],旦角常用[北元宵],净角常用[哭皇天],丑角常用[傀儡点],皇帝常用[过仙草][二锦百家春],沉思时常用[昭君闷],游赏时常用[梳妆楼],惊慌时常用[粉红莲],书文时常用[北上小楼]伴奏。 2、吹打曲牌:用唢呐吹奏(称大吹)并配以锣鼓点,多用于袍甲戏中的贺寿庆礼、迎送宾客和审场戏中的升堂站班。官场人物出入常用[太子游][状元游][得胜令][伴将台][归军令][开筵寿]等曲牌。 乐队建制 南派布袋戏在旧式班社时期,其后的乐队由三人组成,一为司鼓,二为嗳仔,三为下手(管钲锣、锣仔、拍板),乐队处于“锣鼓吹”阶段,后来管弦增加一人。如果以文武场来分,文场是弦管吹,武场是钲锣鼓。乐队在坐位排列通常是下手、副吹、正吹、主演、师手、副演、师手、鼓师组成“四人制”乐队,其分工:1、主鼓师兼弹三弦及帮腔唱;2、正吹吹奏高音唢呐及中吹、拉二弦;3、副吹吹奏大唢呐、洞箫、笛子兼打钲锣;4、下手打锣仔拍、大钹及双铃、响盏。上世纪50年代,进行艺术革新,创作现代剧和儿童剧,乐队配器,增加了大提琴、小提琴、黑管、长笛、小号等新乐器。 戏棚(舞台)结构 (一)传统戏台(或称坐式台) 布袋戏早期所用的戏台,是牌楼式的新楼。以优质木材架设、雕制而成。它的形制是宽三尺五寸、高四尺、深一尺五寸。整个构造由三个部件组成:一为上盖,二为底座,三为四支柱子及后屏。最前面有一对龙柱,上雕攀柱龙,粗雕细刻,油漆安金,与泉州庙宇前的大龙柱相似。前柱稍后有堂柱一双,支撑上盖。中门两侧为“交关屏”(或称加官屏)形成三个开间,“交关屏”侧设左右门,门楣书写“出将”、“入相”字样,中间匾额书上戏班的班名。顶篷还有楼座,设有左、中、右三门,与堂座的三门相对称。楼座的三门不是现实世界的门户,而是拟作“天界”的神仙上天,或山岭之巅,供偶人“飞套”时跃入,上盖之顶还加设金瓦飞檐的“凌霄檐”作为装饰性的部件。这种传统戏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比例适当,很有空间感,因它是朱漆镶金,装饰工艺水平甚高,色彩绚丽,故称为彩楼。它的三个部件可分解,便于搬运及组装。其组装方式为:先用12根竹竿搭设一个“四角棚”的台架,台架高约四尺,使舞台面(走马板)适为坐式演员的坐高。然后对准中心位置,把整座彩楼依序固定搭设在台架上。 (二)改革戏台(或立式台) 1953年改用立式表演,即演员站立,便于走动表演,扩大了木偶人的舞台活动空间。舞台形制也是改为立式,演员举手表演,仍然是“四角棚”,台宽加大到1.2丈至1.6丈,台高1.6米,台深为6尺,增强了舞台的纵深感。2003年对舞台又进行改革,以拼板式代替“走马板”,舞台前区2尺也纳入表演区范围,后区可置布景、道具,投影灯在天幕上映出云彩,颇具自然美,增强了舞台的立体感。侧幕素色的景片垂挂,剧中人从侧幕出入,服饰多样的色彩可凸显出来。改用立式表演后,舞台设计趋向现代化,特别是灯光的艺术手段融入表演区的结合,使艺术气氛得到美化,木头人表演的创意性也大为增强。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