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香”是伊斯兰的传统食品,逢年过节,红白大事,祭祀祖先,家家回民都要煎炸“油香”以表示尊祖继俗,除了自己食用以外,还作为礼品相互赠送。“糋涸”则是由“油香”衍化而来的,最终成为闽南地区回民的一种特色食品。关于“糋涸”的来历,与百崎回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百崎郭氏回民居住在惠南海滨,向来以滩涂养殖为生。明嘉靖年间,百崎与后蔡人为北面接壤的一片种植蛏苗的海滩地发生争执。这部分海域是百崎开基祖郭仲远给儿孙购置的产业,早在永乐年间就属百崎回民管辖,且存有字契与海域图册为据。百崎回民愤怒之余将对方告到泉州府。然而,自知理亏的后蔡人早已到府衙打通了关节,知府私受贿赂对后蔡人极力地袒护。百崎回民因此打败了官司,但大家哪能咽得下这口气?回家后合族回民从长计议,终于想起了民间广为传颂的惠安籍清官张岳来,张岳向来以除暴安良、抑强扶弱著称。大家都认为只有将冤情禀告张岳,百崎回民才有扬眉吐气的日子。因为郭子佩与张岳曾有过同窗之谊,所以族人公推他进京求助于张公。
百崎回民选定一个风和日丽的主麻日送郭子佩上路,祈求真主保佑其旅途平安,功成归来。事先各家各户均制作了不少的“油香”敬奉真主,并让郭子佩携带在身边以便沿途充饥。由于“油香”历来都只用面粉一种原料做成,并无其他配料,味道单调。郭子佩之妻黄氏恐其老是食用有碍胃口,因而自家制作“油香”时就在面粉中包进了掺糖的花生碎末,结果煎炸起来香酥可口,大快朵颐,这就是“糋涸”的雏形。
郭子佩进京面见张岳后,就将事情的始末详细地向张公禀报,请他为百崎回民作主。张岳对百崎回族与周边汉族的磨擦偶有所闻,为官清正的他早就想化解回汉矛盾,经郭子佩这一番介绍,认为更是责无旁贷。于是他就请郭子佩先行回家,随后略施小计,为百崎回民争回了海滩管辖权。为了庆祝争海成功,感激真主的恩典,百崎回民纷纷学着郭子佩之妻黄氏的做法,制作了包着花生碎末的“油香”敬奉真主、祭祀祖先。此后,这种称作“糋涸”的“油香”式食品就一直传了下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糋涸”越做越精细,越来越讲究。外皮的原料要选取精制的面粉,掺进适量的花生油和水后反复地搓揉,然后卷成条状再用刀切成算盘珠大小的小块,最后用擀面杖碾压成圆圆的薄片。馅要选择颗粒饱满的花生去壳后用文火炒熟,然后脱膜捣碎再拌上白砂糖与蒜蓉。包制时或用两张薄片包满月状,或用一张薄片包成月牙状。为了防止油炸时露馅,包制时就用拇指与食指在薄片的粘贴处边卷边捏成为卷云状,这样制作非常牢固不会爆裂,而整个“糋涸”看起来就是一枚伊斯兰教风格的云月图案。“糋涸”不但外形美观,剔透玲珑,而且香甜浓烈,酥脆可口,是一种具有回族特色的食品,很快就被闽南地区的回民所接受,后来又在邻近的汉族同胞中广为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