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姓起源及先祖
张姓,源于黄帝第三妃彤鱼氏所生长子挥,为黄帝第五子,一说为黄帝孙、少昊子。黄帝战蚩尤时,挥察天象由弧星得到启发而发明弓箭,助黄帝战胜蚩尤,封官弓正,封地在青阳,赐姓张。
张姓自挥公传自九世张单,为舜帝火正,后封为灶神,即民间的灶君公。五十八世张仲,为周宣王卿士,后封文昌帝君。《诗经》中“张仲孝友”即为其人。汉开国功臣留侯张良为张氏八十世祖。晋司空、《博物志》作者张华为九十四世,封壮武郡王。盛唐贤相张九龄为一○八世,封文献公。
二、惠安张氏堂号
1、曲江张
(1)曲江张来历
张九龄的曾祖父张君政因任职广东韶州别驾,从河南洛阳迁居韶州始兴县(后改名曲江县),为曲江开基一世祖,故其后世均以曲江为堂号。后因天下人尊称九龄公为曲江公,致使后世误以为九龄公才是曲江开基祖,应以纠正。
九龄兄弟共四人,次九皋、三九章、四九宾。九皋公于唐中宗景龙三年(709)以孝廉登科,唐玄宗赐紫金鱼袋,功加银青光禄大夫,封南康县开国伯,迁殿中监。张九皋生九子,五子抗卒后赠尚书右仆射。抗子仲方因授职秘书监上柱国银青光禄大夫,封曲江县伯。此三人就是张岳《小山类稿·韶州三祖祠告文》中所尊称的殿中府君、仆射府君、秘书府君。张九龄、张九皋、张抗、张仲方在国史《唐书》及《新唐书》中均有记。
(2)惠安张坑开基祖唐末崇纪公的来历及锦田张坑历史
仲方曾孙绮,任梧州刺史。绮生崇纪,是清河第114世、曲江第10世祖。《泉州府志》(嘉靖版卷七十六“五代隐逸”)记“张崇纪,字广之,本曲江人,唐丞相九龄弟九皋后、梧州刺史史绮之子。文德元年(888)自东都诏檄之,任宣州军事推官。适有杨行密、孙孺之乱,遂入闽,居泉北锦田。王审知欲官之,自以为唐世臣不应召,后其子清溪为漳州刺史。”
从889年起至897年近十年间,宣州战乱不断,张崇纪根本无法到任,这就是当年张崇纪迁入惠安的历史背景。张崇纪即成为惠安张坑一世祖,是开闽张始祖之一,其入闽时间比王审知还早几年。泉北锦田今属惠安张坂。此地原属海滩边,由于张氏先人的开发,故以张坂名之。
王审知于907年称闽王后,屡召崇纪入仕,崇纪均以世代仕唐为辞。崇纪生三子,长子瑞,仁化令;次子泽,均不应召;泽还作了一首《柴桑赋》以明其志。
王审知又邀请崇纪三子澜出山相助。张澜请示其父。崇纪公说:“我和你的兄长不赴召,以曾经仕唐耻仕二姓也。飞蛇腾雾,随时利见,你可各行其志。”张澜始应召,署武威军节度判官。王审知崇尚文化教育、劝农桑、亲邻息征,皆张澜之教,为五代时期福建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后来刘俨称帝南越,骄暴逼近漳州一带,闽王乃以张澜为漳州刺史,加强防卫,使刘俨未敢逾越边界。925年王延翰继位称帝,僭越腧制,澜知其必败,遂称病谢归。县志记:“锦田山在美女峰,东有田万顷,五代刺史张清溪居此,衣锦还乡,人号其山为锦田,溪为清溪。”清溪即张澜之号。
县志卷三十四“古迹”记,张崇纪葬于县南陈三坝甘蔗崎释大圭阡,称锦田张氏祖墓,至清嘉庆年间,墓前石坊、虎羊犹存。张澜寿62岁时卒,据大田镇东桥清源祠家乘称墓葬在漳浦金凤山。
锦田东有龟山、狮山,西有灵芝山、灵秀山,笔峰列案,双溪洄流,林峦曲折,形若飞凤,四野良田千顷,俗称“万丁之地”。
唐长庆二年(822)年捐地兴建泉州开元寺的黄守恭次子黄纪后来迁居此地,故锦田又称黄田,因黄、骆等姓村民相继迁入后更名玉坂,因与附近东园玉坂同名,故又恢复原名。明嘉靖年间,锦田遭倭寇焚毁,仅剩后山边三座民房,改名后边,在今张坂镇政府东北1.5公里处美女峰下,现辖四个自然村。
锦田的来历还有另一说法。惠安民间传说中的臭头皇后是王审知的妃子黄厥,是继任闽王王延钧的生母。龙启二年(934)十一月,王延钧来谒黄氏家庙,改黄田为锦田、灵秀峰为美女峰,又因此地濒海风大,允许闽南一带民间盖房可用瓦筒以御风。这是《闽书》的记载。宋榜眼黄宗旦也有文《铺锦记》及《家谱序》记其事,载县志中。从时间上看,张澜回乡在925年,王延钧来谒黄氏家庙在934年,比张澜晚了九年,可见锦田之名应在张澜回乡之时。
又据府志“宋文苑”载:“张惟德,惠安锦田人,唐宣州军事崇纪曾孙,刺史澜孙,善文章,有气节。天圣五年(1027)以是有第进士,官四明从事。家居潜心讲学,门下数十人,邑令李畋雅敬重之,结为道谊交。……又劝畋学士,皆向进。”
嘉庆县志卷二十四“循良”记:“邑旧无学,惟德请畋就倾圮旧庙改作,绘先圣配哲像于堂、七十二贤像于两庑……子延之,明经,进士,迪功郎,铅山县(尉)。”张、李两人经常讲学于鸣皋堂,可见张惟德是倡导惠安教育的第一人。
张延之孙张逑,约生于宋神宗元丰年间至宋哲宗年间(1078~1094)。逑考进士不中,便纵情于山水之间,遍游名山大川,曾经到广东博罗罗浮山参观六祖化身曹溪之地,又行至曲江县拜祭文献公九龄及殿中公九皋的墓地。时为绍兴初约1131~1132年间。县志记《大田张氏族谱》曾记青山公张悃即其祖张逑,又记:“张悃即张逑,今其子孙在永春,谱载甚详。”
当时张九皋后代张浚(字德远)为相,为抗金主战派领袖,权重天下。张坑族人相邀张逑去拜访认同族同宗。张逑未答应。张浚后因反对议和于绍兴十六年(1146)被贬连州,张逑闻讯扼腕叹息不已,坐立不安,说:“安天下怎么可以不用德远呢?”于是他便派儿子寓跋山涉水到连州探望张浚。后张寓与张浚子张拭(字南轩)成为同学,两家结为世交。算起来,张逑与张浚都是仲方公的十世孙。张寓后来任将作监主簿、奉议郎、知临江军,应少不了张浚的栽培。宋代的军相当于明代的府。
(3)张巽与张拭、朱熹的师生缘
张拭是南宋一流的大学者和教育家。他与胡宏共同创立了湖湘学派,后任湖南长沙岳麓书院山长近十年,时约为1167~1176年。岳麓书院与朱熹主持的白鹿书院是当时全国最有名的民间高等教育机构。诗人冯桂芬在1840年著的《重儒官议》中写道:“余所见湖南之岳麓、城南两书院,山长体尊望重,大吏以礼宾之,诸生百许人列屋而居,书生彻户外,皋比之坐,问难无虚日,可谓盛矣!”时隔六七百年人气仍有如此之盛,可以想像当年的人声鼎沸、影响之深远。
寓生两子,长子震,字子苍,次子巽,字子文,一字深道。淳熙元年(1174),张寓遣其次子张巽到长沙城南书院(毛泽东主席母校,今湖南第一师范前身)拜张拭为师,并随张拭四处讲学,文遂大进,后拜朱熹为师。
张巽后迁居本县张坂獭窟西坡里,为獭窟曲江之开基祖,著有《锦溪草堂集》传于世。县志、府志、省志均有传,是福建历史文化名人之一。因张巽与刘叔光被公认为朱熹的高徒,卒后还入祠朱子祠。祠原在县衙明伦堂后,已毁。至今净峰张岳家庙里仍悬挂着为张拭和张巽所立的两块“理学”牌匾。
(4)延寿张坑的开基史及先贤事迹
自唐末五代至南宋,张氏传人虽然为数不多,但却是惠安一道亮丽的风景。由于出身名门望族,世代知书识礼,故深受社会的敬重。
“张氏宣州(张崇纪)而后,一振于刺史(张澜)、再振于廷评(疑为张瑗)、循州(张惟德)、奉议(奉议郎张寓)及子苍(张震字)、深道(张巽字)兄弟,礼法备著。数公之世所知交如黄御史滔、陈绮庄点、杨运使克让、吕秘阁夏卿、李谷子畋、陈少师俊卿、张魏公父子(张浚、张拭),一时过从,风雅文翰……”——节录自《清源文献·张少卿赠言序》并见《惠安县志·卷三十六<轶事>》
张震,曾著《张氏家训》五篇,今失传。县志卷二十五记:张震为人敦厚好礼,躬行家范,族人乡人皆为之感化。弟张巽说其兄的诚意足以感动人心。如果不是他身体力行、言行一致,垂范表率,家范就会成为一堆空言。故当时论家庭伦理教育必首推张家。数代之后,人们还在流传“识仁识义张子苍”。
震生行九朝奉,即张坑流传的摇鼓公,名讳失传,约生于1195-1208年间。族谱记宋南渡后自锦田迁延寿里之香山下张坑,时约为宋宁宗嘉定年间(1220)左右,是延寿张坑的开基一世祖。因狮头一带在宋元时期为延寿里,故称延寿张坑。
传说摇鼓公因张氏家族自高祖元复公(惟德孙、延之子)起到他本人五世科举不中,认为锦田的风水被黄氏所占,遂萌生外迁的念头。据黄氏《锦田大宗族谱》所记,黄氏族人唐宋两朝计出进士22人,单宋朝就有18人,其中榜眼一人(黄宗旦),另有举人29人,其中武举1人;自元至清三朝进士11人,举人34人,其中武举13人。进士总数约占全县总数的七分之一强,是惠安科举最兴旺的家族之一。
黄氏二十五世裔孙、康熙壬子科(1672)贡生黄玉柱写的《葆光堂记》载:“按邑志,葆光堂者,锦里黄氏之堂也。五代时漳州刺史张清溪家于是。时前葆夜光,张以为己瑞也。后登第者黄氏,张遂迁于净山之北,名其地曰张坑。黄氏因作堂以志其事。”
相传张氏族人平时考试和基础水平都不亚于黄氏族人,但到科举考试时就偏偏不如意。于是为了家族的振兴,为了子孙的出路、诗书成名,摇鼓公便扮作货郎四处勘察风水地理。有一次摇鼓公到小岞南赛看中一鲎穴风水不错,但夫人不愿子孙讨海为生,只好放弃。于是摇鼓公又从净峰东周一带一直寻找龙脉。
某日,摇鼓公行至崇善乡延寿里谷山(今名香山),发现谷山边山上(今名莲花山)有一石形如莲花,瓣瓣交错,又有阵阵香气飘散而来,沁人心扉。(此石于解放后被山下东坑村复员军人张水来因无安排工作泄愤毁掉)说来这还有段来历,与吴氏有关。据《闽书》记载,宋乾道初(1165),大理寺卿吴庆宗(绍兴十五年进士、大吴八世祖)奉命率兵御敌,以身殉国,被宋孝宗追赠为忠烈大夫。其子吴德彰只身亲赴疆场寻父母遗骸,多年未得。他回家后日夜思亲,每日面海哭泣。忽有一日,海上飘来一檀木,异香扑鼻,他便刻其父母肖像于其上,葬于谷山之阿,号犀牛望月。其后,谷山草木皆有香味,经久不散。
摇鼓公受到吸引,便沿着山势细心观察。行至香山之南麓山下里许今西头一带狮头一带一江流呈半弧形之状,有半月沉江之美色,四周分布着七处小池塘,称七星坠地,又如七星伴月。塘中各有天然奇石,如鱼戏水,鱼首分向香山,俗称七鲤浇莲花。西有一山形如狮状,叫狮山,狮首昂扬,山下原有一棵榕树高大如伞,状如狮尾。北面又有一只狮子,中间夹着一块石头,宛如双狮抢球。登山远眺,一条宽阔的溪流蜿蜒向西,山光水色,池塘溪流尽旋流而西,令人心旷神怡。摇鼓公见此地坐狮向西水流西,断定就是寻找已久的风水宝地,心中暗喜,便动了心机,欲谋地而居。于是他经常到这一带卖货,又便宜又守信用,态度和善,深得当地居民的好感。有一年春节年兜晚,大家都忙着过年,见摇鼓公很晚还不能回家,便热情地邀请他过夜。摇鼓公婉言谢绝,后见众乡亲情真意切,便趁机提出路远不方便,如果乡亲们同意,就让他在塘边一处“送脚尾地”(当地风俗,人死后要把他生前使用的东西拿到一个阴地去烧)边搭一草寮,获准。此后摇鼓公两次故意自己放火烧掉草寮,当地乡亲以为是自己的孩子作贱,过意不去,乃允许他盖土厝寄身,从此定居狮头,子孙繁衍成为惠安一大望族,至明清时已跃升为惠安四大家族之首。
据传现今黄氏供奉进士黄岩孙的十一世孙、万历乙巳年(1605)岁贡黄彩凤的祠堂就是原来的三落张氏祠堂。后边现尚存张坑陂,俗称莲池,长二里许,《福建通志·卷三十五<水利>》有记:“张塘,在锦溪前,长八丈,广五丈,源出美女峰西。”嘉庆县志卷三十四“水利”亦有记。据黄氏家谱记载,黄宗旦孙、进士及第任柳州知府的黄翰之母即是张氏,当时两族婚配结亲,往来密切。至今族人相传锦田后边有一特产即五色壁虎,能卜吉凶。
初来乍到,根基未稳,张氏子孙稀薄。朝奉公仅生独子十四公,名讳失传。十四公又传独子三十一公,一云讳乾,宋太学上舍生,以宋亡不仕元,隐于家,时为1280年左右。乾公生两子,长性祖,迁本县獭窟;次子性祜,因前三代名讳失传,被张坑后世误传为一世祖。综观《泉州府志》、《惠安县志》、张岳的《小山类稿》及张氏族谱,均无性祜公是延寿张坑开基祖之记载。
但在延寿曲江张坑史上性祜公却是个很重要的人物。
张性祜,生于元大德庚子(1300)三月初八,少读书,通孙吴兵法,膂力过人。元末,天下兵起,性祜公组织乡壮自保,教授攻守行进兵略,队伍整齐,号令严明,海滨诸堡,悉赖保障,显示了他超凡的组织能力和军事指挥能力。行省中书上报其功劳,以义勇授职正六品昭信校尉、泉州翼百户,卒于明洪武元年(1368)二月,葬于措山之原。原张坑家谱未知性祜公卒于何年,其实参阅《小山类稿·明宣义郎湖广按察司经历府君墓谒》一文便可知。今德化狮山有谱记性祜公即福广公,乃另一开闽始祖福州睦公之后,1396年31岁时从德化开基惠安张坑,入赘吴家,差距大矣!
至明洪武间,海寇自黄崎(今净峰东周、莲城一带)入掠诸乡,至香山下,熟悉内情的人向海寇头目介绍此地是曾组织乡民自卫的张百户的故乡,海寇怕受伏击,乃退兵。
县志记张性祜1340年修建了大柱桥,解决了从西头、塘头通向洋西、堡厝一带的交通问题,连接了上塘与下塘,使张氏子孙得以向西发展。县志记修桥时间为元至正(1341-1368)庚辰年,但至正年间无庚辰年,应是至元六年(1340)。
张性祜的又一特大功劳就是创办了龙山书室,又称龙山书院。性祜公生二子,长景元,迁大田;次景寿,生祖字彦宗,即经历府君。
张祖生四子,长颐、次颐、三颀、季颢,即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房之祖。相传当年彦宗公要下葬时,因墓穴掘时超深二尺,懂风水的爱山公(颐公字爱山)认为这对老大和老二的后世会产生不利,便分别外迁本县涂寨东山和螺阳鳌塘。而今延寿张坑基本上是颀和颢的后代。
颀字士表,生于洪武二十五年壬申(1392)二月九日,卒于成化壬辰(1472)十月十七日,葬潘厝前山。《重纂福建通志》记颀为人善良,恤孤赈贫,慷慨大方。颀在家作家塾教子孙,凡亲戚子弟来学者都一概接收。有一年瘟疫盛行,村里人怕得都关门闭户,不敢与人来往。而颀却手持粉浆和药物挨家挨户分发探望。正统十三年(1448)春,沙县邓茂七起义,建立农民政权,自称“铲平王”。义军有十几万人,先后攻陷沙县、安溪、永春、龙岩、漳州等二十余县,又攻打泉州,泉州知府熊尚初组织民兵与之战于城南郊古陵坡,兵败被活捉后杀掉,后泉州百姓为他立祠于古陵桥西及城中,并称卫民祠。义军其后一度几乎控制八闽,甚至打到广东的海阳县(今潮州),势力扩大到五十万人,战船二百多艘。起义后于次年失败。由于惠安离泉州只有三十公里,所以惠安顿时人心惶惶,不少人已开始逃避。颀向知县建议应当扼要坚守,不要自乱阵脚。后来官府下了一道命令要抽调大户人家的粮食来作为军粮。全县一时又引起骚动,有钱人家又想外逃避难。只有张颀带头到县里缴纳。县令大喜,马上命令张颀负责督办此事。张颀办理得井井有条,无一出乱。
颀生四子,荣、茂、谦、让。荣早逝,故后世以茂、谦、让为长、(中)二、(中)三房。茂即清畏府君,字敏实,张岳曾祖父,初名华,因与远祖晋司空、壮武公张华同,犯忌,故改名,县志见“良吏传”,府志见“循绩”。家谱记生于宣德乙巳九月初九(宣德无乙巳年,应为洪熙元年即1425年),起初学习《小戴礼》,后转而学习《毛诗》,天顺六年壬午(1462)岁贡,《螺阳文献》记为天顺壬午贡士,自号清介叟。
张茂应贡后入内廷,辞教职不就,卒业太学,至成化乙巳(1485)才授官浙江桐庐县丞。张茂初到任,就自己写了一篇祭文誓告城隍,坦白自己当官的动机和目的,言辞慷慨激烈,听众都肃然起敬。他在任时清廉勤政,常以兴学做人、明教化、敦礼让为要务。凡有百姓到衙门诉讼,他都先以礼义教育他们。等到他们不服之时,才断之以刑。所以那些起初强硬不可理喻之人,到后来都莫不服从。时有一只白额老虎白天出来咬人。张茂说:“难道是我实行苛政才导致如此吗?”于是他便写了一篇文向城隍汇报,对自己作了深刻的自责反省。虎便自己逃走了。
张茂60周岁退休归家,以朱文公熹家礼孝子孙,参据《礼经》,酌以风土人情习俗,著有《家礼搜遗》、《家礼节要》、《礼经酌宜》、《清介叟集》四卷。曾孙张岳后在《小山类稿》卷十二中作《清介叟家集序》。
茂卒于弘治癸亥(1503)三月二十六日,寿79岁,葬于山霞大淡山。茂有妻妾三人,生六子,纶、经、绚、缙、缨、统,即为延寿张坑长房、小二、小三、小四、小五、小六房之祖。
纶字仁伯,生于正统己巳(1449)十月初一,宏治五年壬子(1492)林文迪榜举人,附父茂良吏传。纶实传家学,天性孝友笃实,与物无争,器宇沉静,对五个弟弟恩爱均一,不论三母所出而有所差别,与人交往,不滥交,重信义,不随便承诺。凡是他与之交往的人,都是值得推心置腹的人,终身不衰。而当朋友生死危难之际,他则挺身而出,极力周旋。而他自己则是甘于淡泊明志,即使是日子到了很艰难贫困的地步,也是闭门端坐,不轻易求人。纶平时注重学习,对朝廷的律令、算历,都留心讲究,务为有用,于正德戊辰(1508)任江西袁州府萍乡知县,可惜才走到南昌就不幸于七月十二日染病去世了,地方缙绅莫不为他感到可惜,县志传见“孝义”,府志传见“孝友”。《嘉靖县志》记纶以孙岳贵赠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纶著有《先儒语录集成》十卷。纶对父亲很孝顺,对张茂的著作必拱手正读,珍藏保重,即使数年后再拿出来,仍像新的一样。丙午(1546)赠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孺人赠淑人。
纶生慎,字公谨,就是张岳的父亲,生于成化壬辰(1472)九月二十六日,宏治十七年甲子(1504)以诗经中黄如金榜举人,附祖茂良吏传,县志见“循良传”,府志传见“循绩”。《嘉靖县志》记累赠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由于先辈人多收入少,所以张慎早年家居教授自给,闲暇时则带领家童和仆人下田耕作,戴竹笠执藜杖,时常行走于陇亩之间,以至于有的人甚至不知道他是读书人。正德庚辰(1520)慎任广东英德知县。英德富人喜欢虚报瞒报田地税赋,张慎总是晓之以理,以友好的态度相劝,让他们如实上报。他又鼓励客户垦荒种田,增加了粮税数百担,并正式编入黄册,而百姓并没有感到负担增加。民间有小纠纷上告,也能认真细心听察排解,认为百姓见利必争,不为他们平息了断,就会争个不休。对于双方能自己认识到错误而自愿和解者,他也不予深究,务便民情,以兴文教、正礼俗为先。宋唐介被贬谪为英州别驾,慎得县北龙山书院旧址,为他建祠祭祀,并在前面开设课堂,旁列斋舍,以居诸生。张慎在闲暇之时也亲自到课堂讲论经旨及古人行谊。英德县有很多土特产,但张慎却一无所好,对百姓的疾苦犹如疼痛在自己的身上一样,总是想着要怎样去帮助他们。英德地处水陆要道,张慎对迎来送往、人浮于事所造成的浪费很反感,裁减了相关人员,确定了夫役迎送的人数,作为制度固定下来。由于在任勤政过于操劳,后张慎得了痰病于嘉靖元年(1522)七月初八病逝于英德任上,葬本县涂寨宣妙山。当地群众听说张慎不幸去世,都惶惶不安,若有所丧,争相来探视护灵,画张慎的遗像而归,悬挂在家中来祭祀他。上司对他的评价也很高,把他列为祭祀的名宦。当地人即在龙山书院祭拜他,说张公遗教在此。《闽书》及府志、县志都有张慎的传记。嘉靖辛卯(1531)赠文林郎,孺人赠孺人;己亥加赠中宪大夫、廉州府知府,孺人加赠恭人;嘉靖丙午(1546)四月赠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恭人进淑人;隆庆元年(1567)加封夫人。
慎生五子,长岳,次嵩,三昆,四峰,五岚?(上为山字下为风字,一作上为风字,下为山字。疑早卒于1527年)
张岳,慎长子,初字钟灵,改维乔,号净峰。1492年夏历十月初四生于辋川霞庄外婆家中。史载张岳出生时屋室有光,熟悉甲子的桐庐公张茂感到惊奇,算了一下日子和时辰,说此子一定会振兴吾宗族,所为亲自为他取名岳,意即要他长大后要像山岳一样高大不屈。从十几岁起,张岳就跟着祖父张纶学习,师从祖父,亲眼见到祖父勤于学习通宵达旦的经历,给张岳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给了张岳学习的榜样。长大后,张岳“端凝不为群儿戏,好学不倦,遂博群书”。当张岳晚上挑灯读书时,母亲郑氏则在一旁纺织伴读督促,为张岳的成长倾注了不少心血。
张岳的第二个老师叫李谋,莆田林墩人,第三个老师是泉州名儒蔡清。
史载正德八年癸酉(1513)乡试时,张岳其所对策,书纸背尽满。起先,一考官以不规范为由把他的卷作为不合格试卷丢在一边。但福州知府余祜慧眼识珠,见了他的文章却暗自留心,便拿去请示乡试主考官福建巡按监察御史李如圭(号涔涯,湖南沣州人,官至户部尚书。明黄景防记为御史,见《国史唯疑》,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卷五中记:“张(岳)学问气节,业预见。正(德)、嘉(靖)之际,吾郡得颉颃莆邑,惟张(岳)一人。”)。主司大奇之,擢置第一名解元。这篇策叫《岐沟富平之败何如策》,见《小山类稿》卷十九。
由于同族同宗之故,张岳家庭对张浚的人生经历及不幸比常人有了解。张岳在文中比较了岐沟战役与富平战役失败的不同,分析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军事形势,从义理和利害关系客观地评判了曹彬与张浚两人的个人得失、责任与后果、影响,充分显示了张岳深厚的军事才学与理论水平。正因如此,才深得福建乡试主考官李如圭和提学姚镆的厚爱,慧眼识珠,从遗弃中一跃而居第一。今张岳的老家家庙中还保留着李如圭为张岳所立的解元牌。
后来,余祜直升至吏部右侍郎,张岳一直把他视为恩师。余祜死后,张岳为他撰写了神道碑,见《小山类稿》卷十六《嘉议大夫吏部右侍郎认斋余公神道碑铭》。而对李如圭,张岳则始终以“座师”相称,一生对他感恩戴德,至李如圭去世后,张岳仍念念不忘,在祭文《祭座师大司徒李涔涯文》中对他寄予深切的怀念:“公昔按闽,秋试悬衡,虚薄无取,能为轻重;群视骤骇,公眼独明。”(见《小山类稿》卷十五“祭文”)
明武宗正德十二年丁丑(1517),张岳高中舒芬榜进士。一年后,张岳才被授为行人(外交官员),开始了他人生中的政治生涯。张岳夫人陈氏,辋川侯卿陈元之女、进士陈睿侄女,族谱记嘉靖丙午(1546)四月赠进淑人,隆庆元年(1567)加封夫人。御史黄润撰陈氏墓志铭。
张岳元孙张定海,曾起义兵拥隆武帝后被封为怀远将军、加封征南大将军、赠太子太保,后下落不明。
2、曲江分支
(1)崇武曲江张 惠安曲江张还有两个分支。一是崇武曲江张氏,始祖是从江苏宜兴来崇武戍边的千户张亮,其后传至清乾隆时曾出一将军张勇,历任厦门提标中营参将、南澳总兵官、台湾水师副将、江南江北狼山总兵官、苏松沿海水师总兵官。今海门村的张府即是他建的住宅。张勇六世孙张稚生,是福建战场抗日战争牺牲的一个营级烈士。1944年秋,日军第二次侵闽。张稚生所部第八十师为防卫福州,在大北岭一带抗击日寇,壮烈牺牲,1999年被省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2)山腰曲江张 另一支曲江张是从惠安北部原山腰后张传入,也是张九皋之后,应是从莆田黄石横塘一带迁来。据传其祠堂原有一副对联“黄石家声远;曲江世泽长”可以为证。黄石横塘至今保留有张九皋后人世系族谱。谱中载有分支迁入惠安后龙上西一带,疑山腰后张与此有关。又延寿曲江张氏族谱记中二房即前厝房谦公长孙耀之次子思省迁山腰芹坑,生弘辈四子,其后世下落不明。不知与山腰后张有否关联?但山腰后张却认为是从永泰迁来,证据不足。今净峰五群后张、张厝尾是其后人。
据现今居台湾曾整理出版《张氏大宗族谱》被台湾故宫及大陆收藏的后张宗亲张桂元先生介绍,祠堂里原有“兄弟进士”牌匾,可能出自元代。但元代整个泉州中进士的仅有七人,并无张氏兄弟进士。只有明嘉靖朝时同属曲江堂号的张岳、张峰为兄弟进士,故存疑待考。也许后张兄弟进士是指其先祖从外地考入。
(3)锦溪张氏 今洛阳镇顶街曲江张氏又以锦溪为堂号,自称是张岳的后裔,大约在明末迁居。至于为什么把曲江堂号改为锦溪,其族中人自己如今也说不清楚。锦溪祖墓在今紫山蓝田墓殊、加冬(或砻)坑,墓碑只写着“明锦溪张氏祖坟”,未署姓名。但锦溪张氏至今仍然在每年十月初四日祭祀张岳,因为那天是张岳的生日没错。本人怀疑是獭窟张巽的后裔,因人称张巽为“锦溪先生”,故其子孙以锦溪为堂号。
锦溪祠堂在洛阳街,1950年前及2001年两次重修。由于年代久远,族人对先祖历史知之甚少,祠堂里却写着“百忍传芳”。“百忍传芳”是唐朝张公艺的后代,与曲江张及锦溪张无关。
祠堂里有三副对联:“百忍家声远;书诗世泽长”、“青钱万选唐学士;二铭垂训宋儒宗”,第三副联“洛振敦怡洪文志光腾祖武克昌纪,孝友传家仁德齐美子孙绳继盛大显扬”(编者按:此联上下联字数不等,疑有误,待考),也是锦溪族人辈份的字辈。
(4)九使张氏 九使张氏源于獭窟曲江张氏,现居县城北关与山富一带,相传其祖上官居九使在明朝嘉靖三年后迁居,故后人以九使为堂号。查,明朝嘉靖三年(1524)前张氏惟有府学生后中贡生任嘉鱼教谕的张钦之最有可能,其余有科举功名的张氏人物籍贯均有明确记载。而据现代最完整的《中国历代官称辞典》记载,古代并无九使这个官称,惟有九成宫使,掌管九成宫中事务。故九使张氏来历尚有存疑之处,其后人也已说不清楚。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