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东岭镇大吴村宗祠门联:“忠昭宋代欲雪抗金终于沙场殉国;孝感海潮浮檀刻父顿使草木异香。”其在追远祖上英烈功勋,后辈慎终孝敬之心。
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泰伯封于吴,子孙以国为姓。”由此可见,吴姓氏族的始祖,是周代的泰伯。
泰伯,是周太王古公的长子,亦即周文王的大伯父。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古公共生有泰伯、仲雍、季历三个儿子。季历的儿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据说,当周文王出世的时候,有祥端出现,所以身为祖父的古公就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言下对这个甫出生的孙儿,充满了殷切的期望。身为长子的泰伯在听到这话后,立即明了父亲的意思是希望能把家业传给季历,以便将来顺理成章地传给昌。于是,他就自动引退,跟老二仲雍老远地跑到荆蛮地方,并且文身断发,表示让位于季历的决心。跑到荆蛮之后的泰伯,自号为“句吴”。他的义气感动了许多荆蛮的人,于是有一千多家自动地跟随了他,而逐渐发展成为吴国。由此看来,吴姓与周姓的汉人,不但同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姓,而且原本还是一家人呢。
福建是吴姓较集中的地区,也是历史上吴姓较早到达的省份。吴姓入闽亦有多渠道。闽北一带有延陵衍派,以及渤海衍派(按:最初发源于江苏,后繁衍到山东河北,故有世居渤海之说),入闽时间也先后不一。而闽南地区大都为“延陵传芳”。族谱记载,延陵季札族裔的南传,尊吴仁禄为开闽始祖。仁禄为唐开成三年(838)进士,宫国子博士迁户部大司徒,因“耻再受乱朝爵命”,唐末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居晋江县十六里白马庙东大吴乡(今惠安县东岭镇大吴村),殁后葬于县城南郊盘龙村。仁禄后裔衍派于泉州、晋江、南安一带,千余年来奕代蕃昌,蔚为宗乡望族,迄今已传40余世。闽南吴氏繁衍昌盛,世称“四子分四溪”:龙溪、安溪、梅溪、洛溪。此外,自明清以来,闽南吴氏族人以开拓精神,远播台湾、南洋。据不完全统计,吴氏海外人数达数百万之众。
吴姓家族历来习惯于将下面4位族中代表人物及典型事迹嵌作楹联,以事彰扬。见到下面这些吴姓家族专用楹联,主人一定姓吴。延陵望族(吴季札)。廷尉名官(吴公)。风裁峻历,飞帛书御史之名(吴中复)。持议刚方,坐席正讲宫之体(吴申)。
“青阳衍派”堂号的故事,蔡氏族人几乎家喻户晓。蔡氏祠堂的正厅,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裔出周代,肇基唐代,官封宋代,长绵百代振家声”;下联是“脉映济阳,支分莆阳,派衍青阳,好就三阳开泰运”。这副对联概括说明了青阳蔡姓的源流和发展。溯本追源,青阳蔡氏根在济阳,后又传衍到福建莆田,再由莆田迁居青阳,故称“济阳-莆阳-青阳,三阳开泰”。
据莆田东沙《蔡氏族谱》和仙游枫亭谱(蔡襄族谱)记载,蔡用元乃蔡氏入闽始祖,时在唐代。自蔡用元至蔡襄共六代。蔡襄乃北宋庆历名臣,为官清正,政绩卓著,担任泉州太守时主持建造洛阳桥,名扬天下。据考证,明代“闽人三十六姓入琉球”之一的蔡氏始祖蔡崇,是蔡襄的裔孙。菲律宾大多数的蔡氏也认同蔡襄是其先祖。此外,新、马、泰、印尼、越南等东南亚各地以及日本的蔡氏,近些年来都经常来福建尤其是到泉州寻根谒祖。
明崇祯年间,已有蔡鸣震自金门迁入澎湖。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时,随之入台的有不少蔡姓人,泉州、晋江、石狮许多蔡氏留在云林、屏东等地垦植。明永历年间,金门人蔡相将、蔡道宾兄弟等由金门迁居到澎湖。清康熙年间,又有南安人蔡为谢、蔡廷、蔡构等入台开垦。据统计,目前台湾地区蔡姓人口近百万人,占台湾第九大姓,与泉州百家姓中蔡姓居第九大姓排列相同,也充分说明泉台蔡氏的历史渊源关系极其密切。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