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下半叶,缅甸有两位很著名的华侨领袖——杨老清和林成隆,他们的祖籍都在惠安县。
杨老清
杨老清,原名清福。其父杨吁,惠安县东园镇鸭山村人。清光绪年间前往缅甸谋生。清宣统三年(1911),杨老清出生于缅甸首都仰光。幼年时,由其养父黄文枝(东园镇长新村人)抚养成人。童年时,曾随其养父返乡,并在长新村读私塾,接受启蒙教育。约两年后,重返缅甸,在仰光平民小学就读,后升入缅甸华侨中学。毕业后进同乡林泰山的成泰布庄为店员。1929年与吴招蕊女士结婚,生有3男7女。20世纪50年代,先后将2男6女送回祖国就学。大儿子杨玉山,50年代初曾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退伍后由香港转赴美国,前几年不幸在美病逝。其余儿女,均早已成家立业。
杨老清在成泰布庄时,由于聪明勤奋,善于钻研业务,很受东家林泰山的赏识。3年后由售货员升为营业主任,后来又升任副经理之职。杨老清还爱好文学,尤其喜读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因此思想上受到很大启迪和影响。他常以鲁迅先生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勉。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三省时,杨老清激于民族义愤,曾经在当时的报刊投稿,宣传抗日,笔名“老清”。后来就把杨清福改名为杨老清。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全缅华侨各界,迅速展开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杨老清当时虽然商务繁忙,仍积极参加宣传、抵制日货、筹募捐款等支援祖国抗日的爱国运动。
1941年12月,日本空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旋即大举南进,攻占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柬埔寨、老挝等国。1942年初,日军从泰国大举进攻缅甸。6月,首都仰光沦陷。杨老清和一家老小避难至缅北密支那,又由密支那携同大儿子玉山和数位同乡逃入我国云南滇西,在滇西8个多月,受尽颠沛流离之苦。1944年1月,杨老清重返缅甸仰光。这时的仰光,已是疮痍满目,人事全非了。杨老清回仰光后,初在一家好友开设的米行任职了一个短时期后,受一同乡的邀请,任一家土产店的副经理。不久,辞去副经理之职,自己在仰光近郊开设一家土产行。1944年秋,杨老清分析国际和国内形势,认为日本法西斯败退之期已经不远。他高瞻远瞩,默察战后各业生意,大有可为。因此由郊区迁至仰光海滨街,并集资组织大川公司,扩充营业范围,除经营进出口贸易外,还增设肥皂厂、酱油厂以及日用百货部等,他自任总经理。
新中国成立前夕,为反对国民党蒋介石独裁政府的反动统治,杨老清参加中国民主同盟缅甸总支部为盟员,积极投入爱国民主运动。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杨老清欢欣鼓舞,积极拥护,参与领导缅甸华侨爱国工作。
1951年9月18日,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的邀请,缅甸华侨第一批回国观光团一行23人,由缅甸华侨领袖杨老清担任团长,陈步墀(同安县人)、饶伯勤(惠安县人)任副团长,于当日由仰光启程。到北京后,受到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于10月1日应邀在天安门参观了国庆的盛大群众游行和阅兵仪式。参加国庆庆典后,又应邀到东北、华中、华南等地参观访问,于12月22日返回缅甸。通过这次回国观光,对杨老清教育、鼓舞很大,进一步提高了热爱祖国的热情。
1952年底,缅甸华侨与缅甸人合资兴办“东方贸易公司”,由缅甸联邦政府商业部长宇妙任董事长,杨老清、黄思起为常务董事。朝鲜战争期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1953年初,东方贸易公司排除种种干扰,向我国出售战略物资橡胶一万吨。
杨老清厚道热情,关心社会公益事业,深受缅甸华侨各界的推崇。他先后担任缅甸华商商会理事长、兴商总会理事长、缅甸华侨救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缅甸福建同乡会副理事长、惠安公会副理事长、杨氏四知堂理事长、缅甸华侨中学董事兼校长、缅甸南洋中学副董事长、《新仰光报》董事等职。
1967年“6·26”事件时,杨老清与林成隆、王思华(德化县人)等人被缅甸当局逮捕。杨老清大义凛然,据理力争,在法庭上申辩:“我热爱我的祖国,同时热爱缅甸;我热爱中国人民的领袖毛主席,我关心和促进缅甸与中国友好往来,这有什么错?!有什么罪?!”1968年2月28日,中国的《人民日报》称赞杨老清等人“是中华民族的好儿女,是全体海外华侨的好榜样”。
1992年10月7日,杨老清病逝于缅甸仰光,享年81岁。
林成隆
林成隆,惠安县洛阳镇东莲村人。
20世纪初,人多地少的惠安县,连年灾荒,农村贫困。东莲村民林总带着儿子林银水一家人到缅甸去谋生,居住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的瓦溪码。1917年,林银水的儿子林成隆在缅甸出世。3岁时,林成隆随父母返回东莲村。4岁那年,村里发生瘟疫,不少村民因此丧生。林成隆的父母身染疫病相继去世。其父母“双七”那天,林家包括林成隆的祖父、伯父、伯母等同一天暴卒8人,只剩下孤儿林成隆和年过花甲的祖母,两人相依为命。林成隆在祖母的照料下,从苦难中长大。8岁那年,进村中的私塾读书。但只读了一年,因祖母终日伤心流泪,双目逐渐失明。林成隆只得辍学,开始打工来补贴家用。
1928年,林成隆的叔祖父林子琼从缅甸回国,看见侄孙如此凄惨情境,十分心酸;又见成隆机灵聪明,便把他带回缅甸栽培。
林成隆到缅甸后,其叔祖父送他到一所基督教会主办的华英学校读书。一年后,林成隆到缅甸西北要镇望濑市,一边就读于当地华光学校,一边学习做生意。18岁时,林家的企业想向缅北发展,林成隆主动要求去曼德勒(瓦城)闯一闯。
林成隆到曼德勒创办东胜公司,经营土特产。从缅甸运来鱼干、虾米等海产品,又把缅北的豆类和土特产运回缅南。由于他艰苦创业,善于经营,认真分析形势,总结同行们的经验教训,所以生意做得很兴隆。
林成隆在瓦城事业有成后,又在距瓦城80多英里的瑞帽开设了一家东胜公司,还在缅北的望濑市开设一家商店。
林成隆20岁那年,两位叔祖父要回归故乡颐养晚年,他被调回仰光总公司任职,还兼管5家分公司。
1942年日军侵缅后,林成隆夫妇被迫携带两个年幼的女儿,回归惠安老家。
抗战胜利后,林成隆经泰国重返缅甸仰光。这时林成隆已两手空空,只好在一家百货店当了3年半经理,工作很出色。
1952年,林成隆应聘到哈吉·苏利曼有限公司任职。这是一家印度人开办的全球性公司。林成隆到职后勤奋好学,很快熟悉了各种业务,为公司赚得许多利润,很受老板的赏识。
1955年,林成隆自己创办一个公司——东亚贸易代理公司,代理中国货及日本三井公司的产品。
随着事业的发展,林成隆除了代理业务外,还勇敢地向其他领域挑战,办起了实业,先后建立了别针、按钮制造厂。从上海进口全套机械设备,还派人回中国学习技术。
正当林成隆的事业红红火火的时候,缅甸于1963年实行国有化,林成隆的工厂被收归国有,其他业务也受到严重影响。1967年“8·26”事件时,还与杨老清、王思华等人被捕,经多方营救释放。
从1973年开始,缅甸政府对国有化政策进行了调整,放宽对私人工业的限制,对被收归国有的私人企业予以赔偿。林成隆在缅甸国情允许的情况下,于1978年重新开展商贸业务,主要代理缅甸的土特产品。1988年,缅甸开始实行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政策。林成隆立即率先成立了瑞锦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使缅甸的土特产打进国际市场。
林成隆长期积极从事缅华社会进步活动,热心公益事业,关心爱护侨胞,带头捐款资助文化教育事业,在缅甸华侨华人社会中,有很高的威望和影响力。曾任缅甸华商商会理事长、旅缅福建同乡会理事长、仰光华侨慈善会主任、九龙堂理事长、惠安公会理事长、旅缅建德总社代大董等职。
林成隆一贯爱国爱乡,于1951年、1957年、1960年、1962年、1963年,1981年、1989年、1991年先后9次回国观光,而且捐助惠安侨联、洛阳镇侨联及本村公益事业。1981年应我国外交部的邀请,回国参加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
1995年,林成隆病逝于缅甸,享年7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