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舜耕,一个从上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的五十年间深刻影响着锦水、锦东、梧宅、锦峰、赤土等乡村(俗称五林十三乡)历史的国民党上校军官,终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政治部于1979年3月发出的一纸公函得到正名:“林舜耕,1950年由我部派往台湾……”由是,林舜耕生前的疑团终于解开了,受到株连的近百人身上的污泥终于涤清了,林舜耕的生平终于得到后人的了解和崇敬。
林舜耕,1904年出生于惠安县螺阳乡锦东村后崎坑自然村的农民家中。幼年父母双亡,由婶母一手抚养成人。在村里上完私塾,到县城念高小、初中后赴泉州培元中学就读至1927年毕业。身穿学生装,舜耕不忘农家子弟本色。回乡期间,他依然卷起裤腿挑粪下田耕穑,被四乡五里传为美谈。
在英国教会创办的培元中学,舜耕受到科学、民主精神的洗礼,思想境界得到提高。毕业后返乡,办了二件得民心的大事,即兴办学校和创建民团。
锦水等村过去没有学校,上学要到二十里外的县城,多有不便。林舜耕联络林津津、林和平等有志青年借祠堂开办小学。因农村经济凋敝,村民多以五谷之类实物充抵学杂费,办学条件十分困难。为改变困境,林舜耕两次亲赴南洋募捐办学资金。在旅外乡亲鼎力支持下,颇具规模的锦水小学新校舍终于落成。崭新的小学吸引邻近十几个村的少年儿童入学就读,堪称乡村教育的盛事。成为当地启发民智、输送人才的基础工程。
上世纪20-30年代,土匪猖狂,民不聊生。著匪杜建屡到锦水一带烧杀抢掠。其中一次就烧毁十三座大厝,村民死伤多名。国民党政府无能,社会治安恶化,村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为了自保家乡,村民推举林舜耕创建民团。舜耕不负众望,毅然挑起团长重任。为购置自卫武器,舜耕连婶母卖生猪的钱也捐出。民团创建后,组织青壮日夜巡望守护。土匪从此不敢窥伺,锦水等乡里终得一时安宁。
30年代中期,经国民党要人、辛亥革命先驱秦望山和许卓然推荐,林舜耕考取了中央军校。军校毕业后,林舜耕即到军政部福建第十三补充兵训练处当军需会计课课长。该处处长李良荣。李、林两人不嗜烟酒、不嫖不赌、不贪污枉法,洁身自好,清贫自乐,这在国民党军队中是少见的。由于两人志趣相投、操守一致,在军中结下深厚友情。
1942年5月,已是少将师长的李良荣率一千五百名官兵在福州通往南平的大湖山痛歼进犯日军三百多人,保卫了战略要地南平。9月,李部又与日军激战七昼夜,击溃来敌,光复福州城。在无数战斗的日日夜夜,林舜耕身为军需处处长,竭尽所能,全力以赴,保证前方粮草之需,使官兵无后顾之忧。对此,李良荣给予很高评价。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亿万生民重蹈战火之灾。林舜耕深为不满,他说过:“只有和平统一中国才是对的;打内战老百姓遭殃,外国人得利。”
1948年鲁南战役,李良荣部被我人民解放军所歼,李良荣逃出包围圈后奉蒋介石命令率第二十二兵团二万余人退守金厦,林舜耕又当上军需处处长。此时,解放的曙光已照彻全中国,正当壮年的林舜耕头脑愈加清醒。多年的军旅生涯,目睹社会的黑暗,亲历军中腐败,林舜耕逐步看透国民党的本质,并萌生对共产党的同情和仰慕。经中共地下党人引荐,林认识了地下党负责人梁灵光,并承诺利用军中职务配合中共开展工作。
1949年10月,厦门解放前夕,驻厦国民党特务头子毛森作困兽之斗,大肆搜捕镇压共产党地下组织。危急关头,共产党人杨其精等人即由林舜耕掩护在兵团印刷厂仓库里,逃过一劫。杨其精至今提起尚十分激动。在厦期间,林多次向地下党提供情报、武器和经费。最多一次就取出几挺轻机抢、三十多支步枪和一批弹药。给海沧地下党活动很大支持。
随着隆隆的炝声,解放大军前进的步伐已日近厦门,国民党军队纷纷溃退台湾。林舜耕向往新中国,想悄悄留下,迎接厦门解放。不意解放军某部一纸命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有关方面要求他仍然以国民党上校军官身份渡台,去为新中国的最后胜利再作贡献。林舜耕对留在厦门的妻儿交代:我很快就会回来。
当时厦门市军管会送给林舜耕的家属五百块银元,并开具介绍信带给惠安县农会主席林平凡。可叹林舜耕的家属不慎失落介绍信,而导致回乡后遭遇一连串变故,林舜耕家庭被定为“反动官僚”,县人民法庭第112号裁定书以“在逃反革命”,没收全部财产。在锦水一带,林舜耕“恶名”昭彰,从土改、社教至“文革”,场场运动,清查批判不断,累及子女、亲属、同学、友人。由于情报工作的特殊性,这一场大水冲了龙王庙的悲剧只能听任一幕接一幕上演。
更为可悲的是林舜耕渡台后即患鼻咽癌,经医治无效于1951年在台北去世,时年四十八岁。
开放的时代,随着海峡两岸局势缓和,旧时情报终得解密。1979年3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政治部第0043号函告地方政府:林舜耕系1950年被我部派往台湾……1989年,惠安县人民法院(1989)惠法刑复字第2号称:案经复查,林舜耕于1950年往台湾,系属我方工作需要。以反革命论处不当。案经本院审判委员会研究,依法撤销惠安县人民法庭1951年9月惠人法收字第112号裁定。
于是,尘埃落定,历史终于还其真面目,三十多年的罪名终于得到洗刷。
1989年,林舜耕骨灰由一位台胞携带回乡。其时,有关部门和上千乡人举行隆重追悼会。人们缅怀逝者的清高人品和对乡里、对地下工作的贡献。在喧天的鼓乐声中,林舜耕骨灰安葬在他的出生地苍绿的山头。林舜耕,终于能朝朝夕夕聆听他热爱的家乡不断前进的足音。他未遂的愿望将由后辈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