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秀涂古港民间俗语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秀涂港位于泉州湾北岸,惠安县东南端,晋江与洛阳江出海口交汇处,扼泉州湾之咽喉,在大、小坠岛天然屏障掩护下,形成深水、避风、不淤、近城、腹地宽广的优势。自宋元以来,秀涂深槽曾经成为商船停泊、中转或避风锚地,并有265年设置海关关卡以及于1925年海上设置浮筒的史实记载。它是刺桐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必经之道,是万国商人荟萃之地。因此,故有“芸头港——臭土港——秀涂港”一港三名之称。地名的变换,客观地反映和记载港口的历史沿革。芸头(运头)是古代秀涂村的名称(运头即海运之头)。臭土是近代洋船驶入秀涂港,煤油溢于海滩上,使螃蟹死亡,在炎日下,发出臭土味,故称臭土。秀涂则是后来的雅称。纵观历史,它“兴起于唐和五代,鼎盛于宋元,衰落于明清,维持于民国,复兴于当代”(引自黄永源《秀涂古港藏明珠》)。由于历史悠久,年代变迁,在古港周边村间一带留下了不少民间俗语。现略举数例,以展现它的千秋兴衰历史。 △【初一、十五见光长(涨)】:农历的初一与十五日,天刚亮时,海水就开始涨潮。 △【初三前,十八后,水长掷(涨满),吃日豆(吃午饭)】:海潮涨满海面,刚好是中午12点吃午饭时。 △【番客婶、台湾婆要碟(要买)咱北乌礁的红膏鲟和过鱼(石斑鱼)。北乌礁的红膏鲟、过鱼吃双流(潮)水(即洛江水和晋江水),有力有青彻(新鲜)】:北乌礁锚地为秀涂港区深水锚地,素有“一石迎双潮”和“不沉的挖泥船”之称。因此,鱼、鲟生长环境良好,营养价值极高,经济价值也高。 △【山唐尾钱淹脚日】:形容外轮、上海轮、浙江轮、广州轮、台湾轮……来港抛锚过驳时,港区繁华,船主大发财,“苦力”有工做,有钱赚,从而形成了秀涂搬运职业村。 △【臭土人走台湾亲像(好像)上灶沟(上厨房)】:此话说明秀涂港村百姓到台湾经商、做工的人又多又频繁。 △【运头小台湾】:秀涂港如台湾诸港一样繁荣。 △【碎米(仰光米)饲猪,猪油渣下田(上海猪油渣)】:1945年日本投降,秀涂港再次繁荣,此时山唐尾中转货运再次繁荣,破包漏掉的碎米、猪油渣,工人捡回自用外,还给邻居分享,沾有沙、泥不能吃的碎米、猪油渣就饲猪及下田园作肥料,故称之。 △【龟旅(苦力)】:“苦力”是英语译音,即搬运工。 △【龟旅宫(苦力宫)】:搬运工人住地。 △【江驳】:码头工会的住地。 △【大北船】:山东省以北的大帆船(船上有三桅二驳仔设置)。 △【海字】:海图。上世纪40年代前,英国有海上霸王之称。传说,秀涂人以重金买下英国人测绘的海图,当地人称“海字”。 △【番船到大麦糊倒索(倒掉)】:1945年日本投降后,番船再次到秀涂码头装卸,此时港区又繁荣了,“苦力”恢复了,因此,码头工人用此话来说明码头有工做,景气好,工人生活又好起来了。 △【大公做不刹(不停),嘴秋(胡子)墨(糊)海土】:此话比喻行船业风险大。 △【行船走马没三分性命】:此话比喻行船的海员与骑马的客人危险性大。 △【桅尾到水底】:形容货轮上的水手(船工)的功夫过硬,即灵活机巧。 △【大路汉】:体力强壮的大汉,自备干粮,能挑100多市斤的货物从秀涂码头步行至头北、兴化,直至福州,故称为大路汉。 △【坚膀(肩背)做盐埕】:码头工人做苦力时,肩膀的汗水被炎日晒干,皮肤红肿了,犹如晒盐的盐埕。 △【宅(拿)字仔】:不分日夜,从秀涂步行至后港、东园、埕边、惠安一带送书信、传货单的人(即民间邮差)。 △【挑担仔】:在秀涂码头起渡的南洋、上海、浙江、台湾、汕头等地的客人回内地时,需要雇佣民工帮助挑行李送行,或是客人坐马,马夫担行李;或是客人步行,小路队(杂工)为其挑担子跟着走至目的地。 △【过东“查某”来搭运头渡】:指惠安东部(小岞、净峰、崇武、山霞等)一带来秀涂搭渡船至泉州城域的妇女小商贩。 △【吃饭嘟(顶)船租】:没事做,日夜为船主看船,只有饭吃没有工钱拿,也不要交船租。 △【水化草】:台风暴雨后,晋江、洛阳江流域成灾,各种树木、竹、花草、谷物、家具、房子倒塌的杉木等漂流至秀涂岸线,当地人把这些东西称“水化草”并捡回家做燃料。金鸡水闸建成后,“水化草”消失了。 △【乌奈】:古时候马甲仙公山一带的杂草、树叶流下洛阳江后,再流入秀涂港岸线,因湿上海水后呈黑色一片,就自然淤积岸边,每年沉积数千吨,惠东南地区农民利用它作为农作物的肥料,称为“乌奈”。洛阳桥闸建成后,“乌奈”消失了。 △【吃饱数街路石】:秀涂村有一条古街是由几百条条石铺成的。1939年由于日寇狂轰滥炸,泉州湾内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巨大损失,码头工人一度失业,没工做,相会于古街的石板路上,对话时称“吃饱没事做,数街路石”,话中反映码头工人期望抗战早日胜利,港区早日恢复繁荣景气。 △【华平轮大坠塞口,不走也得走】:1937年,为防日寇登陆,地方政府令1400吨的“华平号”铁壳货轮在秀涂港装载石头自沉于小坠岛口门北侧(华平轮餐桌至今保留在秀涂人家里),于是大批码头工人转移到高雄港做苦力或牵牛车。 △【吃饱不忘腰(饿)时代,臭日本害咱田园做草埔,吃芋头渣】:抗日战争时,沿海日机经常出没轰炸,百姓无法耕作田园,码头没苦力工做,造成田园变草埔,百姓到浙江一带买芋头渣充饥。日本投降后,港区再次繁荣,生活好了,码头工人教育自己别忘过去的苦日子。 △【湖内窟做“苦力”】:抗日战争时,货轮没法在秀涂山唐尾(沙坡尾)锚地起渡装卸,而转移到大坠岛北侧陆域的郊垵山边的“湖内窟”装卸,以回避日机轰炸目标。 △【咸水(海水)泼面,汗干钱了】:码头船工、苦力工形容他们天天与海水见面,干此行业艰苦,不景气时,工资又低,生活又困难。 △【神山脚海边石的夏德海棺石有灵】:传说蔡襄造洛阳桥时,曾问:谁能下得海(下洛阳江)?夏德海匆忙回应:本人夏德海(下得海与夏德海同音)。夏德海勉强接令后,跳下海去,后漂流到秀涂神山脚海边大石躺着,死后有人行香,为求保佑。后来此大石百姓称为棺石。 △【清明仔(小清明)】:上世纪30年代初,泉属地区屡经军阀混战及土匪骚扰,百姓过着非人生活。秀涂港地处重要位置,是官匪必争之地,港区被民军高为国独占,民团当然不肯罢休,于1931年4月发生一场战事,高为国部伤亡惨重,死于海边沙滩及东池边无数。后来,船民和装卸工人为了下海作业安全,故以清明后第十天为“清明仔”,再次行香祈求保佑。 △【苦力普】:当地村民定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为“普度日”,“苦力”工为寄托海上神明保佑,把七月廿九日定为“祭海日”,即“苦力普”。 △【北乌礁过鱼多生一支刺】:泉州湾内有南北乌礁。分别地处湾内两岸,北乌礁潮水急流等原因,于是过鱼才多生一支刺。 △【火烟船】:蒸汽轮船。 △【红毛灰】:外国水泥。 △【海鸡母】:国内外商人在秀涂港商船上作买卖的大批发商。 △【番仔油】:外国石油。 △【番仔火】:外国火柴。 △【番西钣】:外国镀锌板。 △【糯米带】:外国塑料带。 △【福杉】:闽北杉木放排至福州再船运至秀涂。 △【番仔墓窟】:神山坡的英人墓群。 △【台湾白】:台湾白糖。 △【仰光米】:缅甸大米。 △【屐(举)篙仔】:摇小舢舨。 △【吊秤】:起重机。 △【夕津】:英文为CRANE,起重机。 △【夕八仔】:英文为SCRE WDRIVER,螺丝扳手。 △【凸不仔】:英文为STEAMER,小型蒸汽机。 △【浅不落】:英文为SPROCKET WHEEL,链轮。 △【夕冷】:英文为SLING,吊货的吊绳。 △【倒张(交叉绳)】:小驳船靠紧大货轮卸货时,为了安全生产,使货物不落入海中,秀涂码头工人发明两条交叉绳,捆住小驳船,此绳称“倒张”。后来“倒张”的使用传至泉州港务局船队。 注:本文根据秀涂码头船老大、搬运社老工人和秀涂村渔业社老渔民的口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