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非常时期我县的两支文艺轻骑兵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文革”期间,物质条件和文化生活极度匮乏,“十亿人民十出戏”和“老三战”(即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一度成为全国人民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而在这个非常时期,我县的两支文艺轻骑兵以自身短、平、快的特色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全县城乡及部分周边市县进行文艺演出,以较高的文艺素质和表演技巧广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和赞扬,在当时成为美谈。这两支文艺队伍就是当时的县人民小学、八二三小学文艺宣传队。 人民小学,即今县实验小学。“文革”期间改称人民小学,因曾设初中班,一度也称为人民学校;八二三小学即今八二三实验小学的前身,曾被称为螺峰小学、东街小学,时校址为原县公学旧址(今螺城镇八二三东街中段)。 在全国文艺以十出样板戏为主题,音乐活动以京剧为主色调的日子里,这两支学校宣传队,以少年学生为主体,排练了大批精彩的文艺节目赴全县各地演出。其中,人民小学宣传队起步较早,部分骨干队员自1966年底起即与县宣传队(即今县高甲戏剧团)、“八二九”战团宣传队(“文革”中以中学生为主体的派别文艺宣传队,常代表我县到省内各地文艺演出,因其文艺水平较高,所到各地演出均受到热烈欢迎,该宣传队后因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而解散,全体队员均到龙岩插队落户,若干年后多名队员成为龙岩市山歌剧团的重要骨干)一道,参加赴福州、连江、福清、南安和本县各地文艺演出,慰问支左部队。演出曲目有《满怀激情迎“九大”》、《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再版再言》等。 其后,人民小学宣传队以本校二、三年段学生为骨干,组成校“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常设队员18名,由陈美丽、曾育人两位老师负责指导排练和日常管理、对外宣传演出。从此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排练文艺节目,并曾一度与县文宣队一同清晨练功,排练了一大批对10岁左右少年儿童而言难度较大的文艺节目,包括京剧、舞剧样板戏的片段、选段,表演形式有:《沙家滨》、《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白毛女》等剧目中的清唱、齐唱、小合唱、对唱、表演唱等。除样板戏外的其他曲目有:歌舞《小八路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火车向着韶山跑》、《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大家都说不知道》等。先后担任后台乐器伴奏的有辛国鎏、谢亚清、蔡祖安、陈子荣和曾育人老师。人民小学宣传队当时的歌舞节目,尤其是京剧节目在晋江地区拥有较高知名度,并曾一度承担在县广播站灌制教唱京剧唱段录音、推广样板戏的任务。 “八二三”小学文艺宣传队于1967年后开始筹建,由陈荣忠、陈永和、何碧奎3位老师负责。时任校长陈荣忠主要负责乐队的排练和器乐人才的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排练后,陆续推出舞蹈《红太阳照边疆》、歌舞《洗衣歌》等一批节目,随着演出的磨练和队伍的日渐成熟,逐次推出器乐小合奏、独奏和弹唱等节目,其器乐类节目具有较高水准。 其时,两支宣传队均能单独承担整场晚会的演出任务。在日常的繁重宣传任务中,时常深入田间、工厂、部队及陈田水库、山美水库等建设工地慰问演出。走遍全县(包括今泉港区)各乡镇文艺演出。城关(今螺城)地面的演出主要集中在县影剧院、工人俱乐部、西公埔、糊布埕、南岭桥等居民区。指导老师们在既无补贴又无补休的情况下,无怨无悔地利用课余时间带领演出队四处演出。在连续多年的演出活动中,以文艺轻骑兵的短、平、快形式,有效地丰富了我县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两支文艺队伍的演出情况都曾被省广播电台专题介绍,演出实况录音也曾多次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广播电台(今“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录制成对台广播专题节目。“文革”后期,社会面逐步趋于平静,这两支文艺队伍的演出任务渐减。1975年后较少再组织文艺演出活动,两支队伍淡出。 由于对艺术的刻苦执着,当时的队员中有多人在“文革”结束恢复高考时考上各类音乐院校和文艺团体,不少人成为各级音乐家协会的成员,成为所在地和所在单位的文艺活动重要骨干,继续活跃于各类文化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