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据2003年有关资料,惠安全县总人口893554人,姓氏165个。万人以上姓氏19个,居前六位的陈姓127920人,张姓97626人,王姓64224人,黄姓60797人,庄姓49400人,曾姓38475人。七至十九位依次为林、李、杨、吴、刘、何、郑、郭、苏、许、骆、康、蔡。1987-1991年全县姓氏调查(包括泉港区)158姓,225034户,1079321人,万人以上姓氏20个,当时多一个连姓,主要聚居山腰镇,今划归泉港区。居前六位也基本相同,只是林姓不少聚居南埔和后龙(今属泉港区),由当时第三位降至今第七位,当时第六位王姓上升第三位,第十位曾姓跃居第六位。
万人以上19个姓仅占姓氏总数的11.51%,其人口733420人,却占全县总人口82.08%;5千人以上万人以下13个姓,依次为谢、汪、卢、孙、周、胡、潘、柳、邱、柯、赵、蒋、江;千人以上5千人以下22个姓;11人以上百人以下69个姓,占姓氏总数41.81%,而其人口1359人,仅占总人口0.15%;10人以下42个姓,占25.45%,人口139人,仅占0.02%。
二
全县165个姓氏,散居各乡镇,螺城最多150姓,较1989-1991年调查122姓,多出28姓;崇武居次66姓,与上次调查相同,不增不减,接着依次东园58姓,张坂56姓,紫山50姓,螺阳、涂寨、黄塘各48姓,洛阳47姓,辋川37姓,东岭32姓,净峰、东桥、小岞分别为28、24、20姓,最少山霞17姓,百崎14姓。
螺城为千年县治之所,是全县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居民来自五湖四海:有明清时来当官安家的,有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来或工作或经商定居的,时间不长,繁衍人口不多。安姓3人,系莆田安云锦、陈丕珠夫妇,上世纪50年代初福建师专毕业分配来惠安一中任教,终老遗下2男3女,男婚女嫁,长子一家不久前调往泉州市区工作,这3人即其次子一家;郝姓3人也是解放初南下惠安工作的。仅3人的11个姓中有8姓居螺城,2人的9个姓中有8姓居螺城,单人的10个姓中9姓居螺城。
崇武明建城抵御倭寇,役边戍兵入籍定居为民,罕见的姓多居此,如哈姓212人,居崇武209人;丁姓199人,居崇武164人;侯姓73人居崇武68人,史姓58人居崇武37人,罗姓、纪姓各56人,而居崇武者分别为48人和50人。
百崎为回族乡,14091人中,郭姓回民占13235人,余为郑、杨、李诸姓;山霞46898人,主要为李、陈、庄姓居民。
三
借助自然村地名,可以了解村点姓氏消长、人口迁移的历史演变。往时人口少,荒地多,前来垦荒耕种,繁衍生息,建立村点,常以开基祖姓氏或灯号命名,如涂寨镇曾姓聚居的曾厝,胡姓聚居的胡厝,廖姓聚居的廖厝,张姓聚居的曲江村。螺阳镇蒋吴村的蒋厝,紫山镇南安村的郑厝、彭厝、胡厝,张坂镇的苏坑村和百崎乡莲埭村的贺厝等等也均以姓命名,举不胜举。但历史演变,不少村点姓氏人口迁出迁入,有的仍沿用原姓村名的,如辋川镇下江村赖厝,郑姓于明代迁来,今传21代1200多人。原住民赖姓早已外迁洛江区马甲镇,虽无一人赖姓,而村名不变;螺阳镇蒋吴村吴厝今已无一姓吴和下埔村廖厝前也无一姓廖的,而村名依旧。有的改用原姓谐音村名,百崎乡里春村,今为郭姓聚居,民间传说最早是李姓来开基名李村,由此谐音名里春,但《惠安县地名录》另有一说:里春位于白奇东侧,最早称内村,意为向里延伸扩展,方言雅化而里春。
四
崇武大岞到台湾梧栖港,一夜西风便到达,为惠安古时移民台湾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在开发台湾事业中,惠安各姓人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台湾繁衍生息。清嘉庆《惠安县志》各姓族谱和江日升《台湾外记》、连横《台湾通史》,有不少关于惠安各姓人民东渡记载。
连横是连战祖父,江日升是郑成功军中龙骧将军江美鳌之子,祖籍东园,今台湾沿海江氏渔民多为其后裔,台北市几百人江姓的祖籍地也在东园。
张姓 黄塘张姓明清之际迁居台北松山,以制犁为业,人称“三张犁”,今约200多户,一千多人。《曲江张氏族谱》:“二房桂敏分派十二世,再醮仁添公,咸丰四年(1854)与子裒过台湾新竹县东门居往。”《台湾外记》载:“张弘(一作宏),字子大,泉之惠安县人。刚直勇敢,能举五百斤青石,遍走教坊一回,面不改容,故号为‘铁骨张弘’。”张弘是颜思齐、郑芝龙在日本组织廿八人集团中的一员。于天启四年(1624)入台。稍后又有邑人张士椭入台,《县志》载士椭是崇祯六年(1633)中副榜,明亡入山不出,旋即徙台。《台湾通史》谓其“居东安坊,持斋念佛,悠然尘外,辟谷三年,惟食茶果,卒年九十有九”。他们的子孙很多,在开发台湾发挥积极作用。
李姓 武港墘、大岞、五峰、前垵等村的李、蒋、王、张、刘、陈诸姓的石匠、木匠,明清到台湾基隆、淡水、台北等地承建各种大型建筑,多有定居台湾生息,现有6000多人,许多人担任船长。《台湾外记》载李魁奇“渔父也,泉州惠安人。从幼出入湄洲沿海,深识水性,身藏海底,半日不起,口能转气,眼见诸物,年廿九,两臂有七百斤之力,纠合诸渔船劫商艘”。魁奇生于明万历廿八年(1600),纠合渔船,以台湾澎湖为集结地,辟荒营田,有时劫掠过往商船。
王姓 明嘉靖年间,螺城南门外甲场头村王姓渡台聚居台东县,村名亦称甲场头村,今约1600多人。王忠孝南埔沙格(今划归泉港区)人,但他在台后裔仍称祖籍惠安,《县志》称王忠孝“字文儒,一字愧两,仙塘沙格人,崇祯戊辰(1628)进士”。为郑成功幕上宾,推荐陈永华。《台湾通史》云他在台置田建屋,诗酒余年,子孙绵延不绝。
郭姓 郑成功横渡海峡,驱逐荷夷,收复台湾,其中有一支郭姓回民部队,来自白奇郭,登上台湾鹿港,就地屯垦,以姓命名聚居地为郭厝,建筑清真寺,信奉伊斯兰教,今传4000多户,15000多人,已发展到台北、基隆、屏东、台南、高雄等地。《台湾通史》:“郭奕荣,福建惠安人,雍正九年(1731),往垦(台湾)上山脚、下山脚、山边等地。”
庄姓 《东园庄氏族谱》:“庄诗公,生嘉靖壬寅(1542),卒崇祯甲申(1644),少遭兵变,与兄赴台谋生。”
黄姓 《崇武文献黄氏族谱世系图》载黄吾野裔孙3人迁台。“九世四房,象良公,东昱子,籍台湾赤山后”,“十五世四房,象忠公、相英公,旧谱载住台湾赤山后。”
蔡姓 《螺阳三蔡志》修于1990年2月,内有据1989年9月不完全统计,三蔡出生子孙迁居台湾港澳和国外有90人,其中马来西亚33人,台湾27人,港澳17人,缅甸8人,菲律宾4人,美国1人。
郑姓 现居台湾新竹县新丰乡凤坑村郑万絮先生,其先祖郑印(东园琅山小庶郑国子)于清乾隆年间徙居台湾,繁衍千余人。回乡寻亲认祖,台湾字辈为“兴隆知祖德,显达念君恩。复回同一派,攀举陟龙门”。前二句与小庶同,后二句不同,这是由于迁居外地,山阻水隔,岁月推移,各自续订,属于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