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惠安名产石雕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一、蜚声中外 惠安石雕是一种民间工艺,它以青石、白石为材料,经石雕工匠采用不同的工艺精心雕琢,成为各种各样精美的工艺品。其作品,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大的作品,运输、安装须有起重设备;小的作品,可以置于掌中或浮在水面。不论是怪异的飞禽走兽,或是素雅的仕子淑女;是腾空凌云的飞龙,或是玲珑剔透的灯笼……都闪烁着艺术的异彩,给人以高度的美的享受,是可以长期保存的装点江山、美化环境的珍品。它既是艺术品,又是商品,随着惠安石雕工匠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而且远销东南亚、日本、欧、美,是惠安出口贸易的骨干产品之一,名扬国内外。因此,惠安有“石雕之乡”的美称,惠安石雕工匠在石雕界被誉为“南匠”。 二、历史沿革 惠安山多,盛产优质的白石、青石;地瘠,自古以来有众多的劳动人民以手工工艺为生。这是惠安石雕工艺得以发展的基本条件。 惠安石雕工艺历史久远,但旧地方志书没有惠安石雕发展历史的记载,始于何时,无从稽考。 在惠安,现在可以查证的石雕作品,时代最早的是唐末威武节度使王潮墓的文官、武士、马、虎、羊、华表等圆雕和莲花浮雕。王潮是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唐光启元年(885)随河南寿州农民起义军首领王绪渡江入闽的,卒于唐乾宁四年(897),其墓在县南盘龙山下,距今将近一千一百年。这些作品出自何人之手,尚待考证。唐之后,还有建于宋代的泉惠洛阳桥留存下来的石将军;明代资政大夫都察院右都御史张岳墓(在东岭许山头东堡村凤山之麓)到“文革”时才被毁的将军、马、虎、羊、狮、华表等圆雕和双龙、兽类等浮雕。从这些留存下来的作品看,明代以前,惠安石雕以石人、石兽为主,其艺术风格都还质朴粗犷。 口传惠安最早的石匠是姓李的,原住在崇武青山下三李等村(今属山霞乡),后来有一支系迁往崇武五峰村(包括峰前、峰后、峰上、峰西、峰东等五个自然村),先住峰上,再迁入峰前。“最早”是什么时代,没有文字资料可据。但三李等村最早的居民是张悃的部下,在青山扎寨御寇定居下来。张悃何时来青山,旧志书一说他是三国时吴将,一说他是五代时闽将。这是探讨“最早”是什么时代的一条线索。三李一带早年尚多石雕工匠,现在还有传袭。五峰的李姓现在人口已很少。 明清以来,惠安石雕工匠大多是崇武五峰村姓蒋的。崇武蒋姓的一世祖名旺,凤阳府寿州县(今安徽省寿县)延寿乡人,是江夏侯周德兴的部下,明洪武间来崇武参加建城,他的第四代有一支系定居于峰前村。五峰姓蒋的祖先原以修木桶为业,后代的人才跟姓李的人学习石雕工艺。 明末清初,惠安石雕工艺开始发达起来。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是狮子和龙柱,其艺术风格已由质朴粗犷趋向精雕细琢,也开始注意线条结构和形态神韵之美,在惠安石雕发展史上是个承上启下的时期。留存下来的作品有李州所作的福州大桥(万寿桥)的石狮和福州“南郡会馆“的龙柱……。 从光绪年间(1875一一1908)开始,惠安石雕工艺进入黄金时代。那时,惠安五峰石雕工匠在福州开设了许多石店,承接省内外业务,拓展市场。龙潭路有蒋肖文,北门有蒋丽燕和蒋丽角,西门有蒋山箱,西湖有蒋火金,东门有蒋生河,下杭路有蒋悦头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开设在澳门路的“蒋源成”号,该店第一代主人蒋山斗,第二代蒋尚姑,都以经营墓碑为主,第三代蒋文子在民国初参加南京中山陵和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等重大纪念性建筑物的石雕加工和安装工作,使该店誉满省内外,为惠安石雕业做出了大贡献。 厦门在鸦片战争后成为对外开放的商埠以后,石雕产品(主要是墓料)出口迅速增加。光绪年间,惠安五峰的石雕工匠也纷纷到厦门一带开设石店。那时惠安在厦门从事石雕业的达二百多人,开石店三十多家,主要分布在角尾、海沧、浮南桥、山坡头等地,生产墓料,通过走水商人向印尼、缅甸、马来亚、新加坡等地出口。其中蒋双家在厦门开设“蒋泉记”,他的长子蒋添泉在仰光开设分店;蒋国荣在厦门开设“蒋泉益”号,他的儿子蒋金辉到槟城开设分店。他们在国外接受订货,到国内加工,产品由厦门起运出口,内外配合,盛极一时,当时出口整副墓料最高价有达一万三千三百元的(每元可买大米四十斤左右)。1930年蒋金辉接受望加锡陈东朔订制陈木良全副墓料,包括墓牌上双龙、墓面花草人物等浮雕和墓两侧金童玉女和墓前狮子柱等圆雕,价格银圆三千五百元。在国外开拓同时,也吸收了一些先进技术,如采用荷兰石磨平石面,不但省工,而且更加光平滑润,提高了产品质量。 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占据台湾,大兴建筑之风,也吸引了不少的惠安石雕工匠。日本人建的旧总督府的石料就是五峰蒋欣承包加工安装的。那时,台湾有人到福建联系建筑材料业务,在福安开石店的五峰石匠蒋龟音与之洽谈成功,即到台湾开石店,从福安运石去台湾,后来也从五峰山运石去台湾。清末民国初,台湾掀起建庙热,新建和扩建龙山寺、天后庙、文庙等多处。这些寺庙的许多石雕装饰物,都是惠安石雕工匠加工的。如蒋金辉承包台北龙山寺的石雕业务,他雕刻的人物窗“空城计”、“三英战吕布”和龙柱、花鸟柱等名作,至今尚存。那时,惠安五峰石匠在台湾名噪一时。台湾富户建房、修坟都喜爱以石雕工艺品装饰,因此,到处是石雕工场,而每一工场至少也得聘用五峰姓蒋的工匠主持才行,所以流传说“无蒋不成场”。石雕工匠在台湾和惠安之间来来往往,密切了两地的关系。抗日战争爆发后,水路交通被封锁,于是不少惠安石匠在台湾成家定居。抗日胜利后,解放前夕,有的就携带妻子儿女回来探亲。其中有的没有再回去。据不完全统计,出生在台湾现定居惠安的石匠有十五户。解放后被阻隔在台湾的石匠有几十人。 这个时期惠安石雕工匠还在闽南侨乡参加寺庙和侨眷住房建筑,留下不少石雕作品。如:蒋镗在晋江陈林村的两个“四不象”,在厦门海沧保生大帝庙边石坊上雕刻的“施公案”故事;蒋国荣在仙游城外四脚石坊内嵌着的两面不同、玲珑穿透的花石堵;蒋双家作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在崇武城隍庙前的一对石狮。惠北沙格宫的三对蟠龙柱,峰尾东岳庙和惠安城关西门龙泉宫的青石龙柱,福州于山白塔寺的两对蟠龙柱……,也出自惠安石雕工匠之手。在闽南侨乡建筑物上的石雕装饰,如外门门联上优秀的字刻,墙壁屏幅上美丽的花鸟人物、戏剧台面、各种图案,大多是惠安石匠的作品。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惠安石雕产品的出口基本上停止,国内的销路也停滞下来,石雕业的处境极端困难。 解放后,由于有关方面的重视和扶持,惠安石雕工艺获得了新生,又大放异彩。解放不久,老艺匠蒋瓦水(蒋金辉之子)、蒋友才等率石雕工匠五百多人参加北京十大建筑中的人民大会堂的石雕加工安装工程,包括人民大会堂的数十根大圆柱的加工安装。1953年,受陈嘉庚先生聘请,惠安数百名石雕工匠参加历时六年的厦门集美学校“鳌园”的建设。鳌园的石雕作品,有各种各样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花卉树木、山水风景,以及古代历史人物,近现代革命事迹……,数量众多,包罗万象,姿态纷呈,琳琅满目,令人叹为观止,是我国工艺美术上的一个奇迹。其中创作自惠安石雕工匠之手的有蒋瑞生的“陈胜吴广”、“张飞怒鞭督邮”、“抗金兵”、“梁红玉”、“文天祥”,蒋丙丁的“班超平匈奴”、“清兵入关”、“五四运动”、“南昌起义”、“东北骑兵战”、“卢沟桥”,蒋瓦水的“湖南红军小组”、“强渡金沙江”、“延安整风”等历史题材雕刻。还有蒋丙丁、蒋瑞生、蒋瓦水,张来富、林江怀(晋江人)等青石雕的“十大元帅”,蒋佛源雕的陈嘉庚先生像……。 这个时期,惠安石雕工匠陆续被国营建筑工程单位吸收,政治地位提高,生活安定,有的还被选送美术院校深造,因而技艺大大提高,创作许多新产品。突出的产品如蒋友才的“荷花碗”(状如荷叶,碗里还雕着几只小巧的青蛙、螃蟹、螺蛳,能浮在水面)和蒋应连的“水仙盆花”,被选送北京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展出;蒋飞泉的“石象”和蒋丙丁的人物像“鲁班”、“司马迁”,被选送上海华东工艺美术展览会展出,都非常吸引观众,得到很高的评价。蒋瓦水于1956年被选为县政协委员,1957年被吸收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1981年被选为省政协委员。蒋文金等于1961年被省工业厅和省文化局评为“石雕艺人”,享受工程师级的待遇。 1960年,由政府提倡,老艺匠蒋应连、蒋友才、张来富、王瓦金等创办了“惠安石雕厂”,第一任厂长李思成。这个厂创办时职工三十七人,向外租用厂房,生产青石墓碑一大类十个品种。到一九八五年,发展到职工八百六十一人,而且有一批女石雕工匠,自有厂房四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一万一千平方米,生产青石墓碑、白石墓碑、石刻工艺品(包括青石板影雕)、粗石臼、石板材、建材加工石品、建筑石料、工业用石品等十大类三百个品种,是全县规模最大的石雕厂。它以出口创汇为目标,研究创新产品。先后在传统工艺上发展起来的影雕和兼具圆雕、浮雕特点的灯笼以及“鹰蛇扑斗”、“牧牛笛歌”等许多新作品,都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是这个厂的主要出口产品。为拓展国外市场,八十年代初,惠安石雕接连在日本、西德、加拿大、美国等地展销,受到各国热烈欢迎。这个厂1962年工业总产值6.4万元,出口交货2.4万元,销售港、澳地区和新、马等国;1964年工业总产值53.72万元,出口交货53.72万元,销售地区增加印尼、泰国等国;1985年工业总产值500.6万元,出口交货222.76万元,销售地区扩大到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在外贸出口创汇方面,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 在崇武,1961年建立五峰石雕厂,1962年又建立崇武石雕厂和溪底石雕厂,1984年成立崇武镇石雕工艺公司。1985年底统计,崇武全镇的村镇经营、联营和个人经营的石雕企业有十六家,人员近千人,年总产值300多万元,占村镇企业总产值的24%,其中出口48.8万元。以往外贸订货都由国营厂承接,村镇厂只有零星加工,现在已能直接承接成批的外贸产品,增加出口创汇。五峰石雕厂1985年出口产值16万元,等于以往一年的总产值,单日本订货的“地藏王像”和灯笼,就值4万元左右。 七十年代以来,惠安石雕工匠又参加了许多国内著名工程的石雕加工和安装,如:北京毛主席纪念堂的四十四根大石柱(1977年),江西45米高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塔”(1978年),“井岗山纪念碑”(1980年),广州20多米高的“玄武塔”(1982年),本省仙游县30多米高的“烈士纪念碑”(1984年),厦门15.7米高的“郑成功像”(1985年),南京“雨花台纪念馆”(尚未完工)等。 三、产品分类 惠安石雕产品按加工工艺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一、建筑材料。过去惠安石雕工匠分为晟石和打巧两种。晟石就是雕晟石质建筑材料,主要产品有门窗、墙面、楹柱、地铺、台阶、栏杆、墓碑、墓料等。工艺主要要求是平直。平面加工有琢、剁、磨几种,有粗有细。石块安装时,吻合处的严格要求是头发丝也无法穿过、水平高的让人看上去似乎是天衣无缝。 二、实用器具。这类产品的加工工艺介于晟石和打巧之间,产品主要是生活用品,如臼、磨、盘、炉等。工艺要求重在实用,也有适当附上一些装饰加以美化的,如臼有平头臼、碗状臼、瓜炮臼;石香炉有带座香炉、八宝香炉、双耳香炉以及亭状的大香炉等。也有粗有细,有的还磨光。这些年还发展了工业上用的产品,如利用石料耐酸抗碱力强的特性,生产供工厂装盛各种酸碱性化学原料的石槽;1976年由省和上海有关单位研究设计的供工厂防止废气污染用的麻石水膜除尘器。此外还有石棒、石滚等代替机械部件的产品。这方面今后还有广阔的开拓余地。 三、美术工艺品。加工这类产品俗称打巧,工艺要求较高,价值较大,品种繁多,按工艺的不同可分几种类型。 1、沉雕。石料经平面加工刨光,然后揣摩图案,雕镂成型。这类产品大多用作建筑物墙壁的装饰,如安装在福州西湖宾馆大厅壁上的“松竹图”。沉雕还有一类叫线雕,就是在平面石料上加上各种线条装饰,如最近南京“雨花台纪念馆”加工的石料。 2、浮雕。图像造型浮于石料表面,如庙宇石柱表面的盘龙。厦门集美学校鳌园全部石结构都用浮雕装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塔”的浮雕,每堵高2-4米,长10米,是大型的艺术珍品。根据脱石面程度的不同,浮雕又有浅浮雕和高浮雕之分。 3、圆雕。立体模拟造型,一般独立存在。工艺要求逼真,因此对石料的每个面都进行加工和处理。作品如古墓的将军、马、虎、羊,华表等。品种极多,单狮子就有显腮狮、扒耳狮、卷毛狮、古钱狮、北京狮、带子戏狮……还有口衔能滚动的石珠的滚球狮等等。圆雕作品,有的小巧,如“荷花碗”,有的硕大,如立于鼓浪屿海边的“郑成功像”,高15.7米,由625块巨石拼成。 4、影雕。这是七十年代初在早年的“针黑白”传统工艺上发展起来的创新产品。它用惠安玉昌湖精良青石做材料,切锯成厚1.5厘米的石板,表面经机械磨光后,根据黑白明暗成像的原理,用针锋般的合金钎的尖端,在磨光面琢出大小、深浅、疏密不同的微点,使图像显示出来。影雕既能再现摄影细腻写实的效果和体现中国画用墨浓淡枯润的特点,又能准确表现原作的意境,充分显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近年来又从黑白影雕发展为彩染影雕,使影雕艺术更加丰富多彩。影雕的主要作品有山水风景、飞禽走兽、花卉虫鱼、古今人物像等四大类,是供厅堂、室内摆设的珍贵装饰品,可作馈赠亲朋宾客的礼物,优秀作品有“长城”、“奔月”、“圣母”、“仕女图”、“郑成功像”……等。青年工匠张聪明等创作的香港电视明星头像,在香港轰动一时,报刊评价这是“精湛的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此外,还有圆、浮兼具的专供花园、庭院点缀的装饰品,它的特点是在圆雕上附有浮雕,如造型优美、古色古香的灯笼。有“五重塔灯笼”、“宫灯型灯笼”等品种。 四、加工程序、材料、工具 惠安石雕工艺品加工程序一般是捏(即打图坯)、掏(即挖掉内部多余的)、剔(即剔去外部多余的)、雕(即最后进行过细加工)。过去懂得“捏”和“雕”的艺匠人数极少,这一加工程序多由两个人完成,现在一般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 惠安石雕工艺品使用的材料,过去全用青石,白石因石质硬脆,破切面明显,都只用作平面建筑材料。解放后艺匠们大胆创新,突破了技术难关,现在白石也可以用来雕刻小巧玲珑、挖空穿孔的工艺品,为石雕工艺品的生产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惠安石雕使用的工具多种多样,大小不一。重量大的十几斤,小的只有一、二两。大类可分:大锤、小锤、梅花锤、錾仔、錾钎、打琢、斜琢、剁斧、钢条仔等。过去系用钢材制成,现多改用合金材,同时普遍使用电钻机,电动切割机、抛光机、磨石机等,从而大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效和产品质量。 五、名匠小辑 惠安石雕世家,数以百计,父子相继,世代相传,解放后又培养了一批新的男女工匠,人材辈出,不胜枚举,比较突出的有: 李州。俗名“瓮仔州”,生卒不详,有人说是明末人,据“南郡会馆”和“兴化会馆”的史料推算,应是清康熙至乾隆年间人。据乡间杂记说,李州的祖先原住崇武东下坑(今属山霞乡),后迁入崇武峰上村,再迁入峰前村。李州少孤,资质敏悟,技艺超群。少时在福州石宫学艺,时常用木炭在厨房到处涂画,所画神情毕肖,后来师傅就叫他打图样。据说他开始把绘画运用于石雕工艺上,使艺术风格发生巨大变化,所以后人推崇他是石雕业承上启下的人物。人们还传说他曾得“月华”传技,仙人给予他在石雕技艺上有“不求人”的智慧,能随心所欲雕刻出各种作品,而且生动如真,巧夺天工。这虽是传说,却对后来惠安石雕工匠影响殊深,大家在技艺上都以“不求人”要求自已,能独立构思,因材施工,创作出许许多多手法各异、内容丰富多彩、技艺精湛的作品。李州的作品,在解放后还可见到的有:1、福州“南郡会馆”龙柱一对(1966年移置在福州于山法雨堂),柱上的盘龙气魄雄伟,踏浪踩云,大有腾空逸飞之状;2、福州“兴化会馆”石狮一对(移置在福州西湖开化寺;福州脱胎漆器厂曾脱胎一对送北京人民大会堂宴会厅陈设)。这对石狮,雄的摆首跷足抱球,刚劲有力;雌的逗子戏耍,形神活现;3、福州大桥(即万寿桥,建于元代,明、清和民国时期均曾重修)的十八只“拳头狮”(省幻灯制片厂围墙上尚存几只)。这些狮模仿拳术动作造型,姿态各异,威武壮观。此外还有福州“泉漳会馆”门前和厦门吴沧石坊下的石狮,厦门海沧白礁保生大帝庙前的一对石龙柱。 蒋学心。清道光年间在福州名噪一时的石雕艺匠。福州文庙保留有他的一些作品。根据《乌石山记》记载,当年乌塔倾斜,“南匠”蒋学心曾应邀讨论处理办法,蒋学心建议于倾斜对应之塔基灌水沉降来纠偏,未被采纳,所以至今乌塔仍未矫正。 蒋文子(1876-1953)。其祖父及父亲相继在福州开设石店,曾受聘参加北京颐和园的建筑,雕刻在那里的工艺品,被誉为青石雕刻之冠,轰动全国工艺界。蒋文子长大后继承父业,他的石雕工艺造诣颇深,店中又有一批水平较高的艺匠,所以名气很大。1925年,他接受建筑南京中山陵的图案,组织三十多名艺匠到南京,又从福州运去巨大的花岗石。他主持加工安装中山陵的大批石雕墓料,特别是高大的华表和精巧的光华亭八角金鱼缸,至今还极受好评。他留下的较有名的石雕工艺品还有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前的龙柱,福州西湖的铁拐李像以及不少的镂花鼓椅、圆桌等。 蒋瑞生(1920-1970)。他的父亲也是石雕能手,可惜早逝。他自幼从师于蒋文子,不仅勤奋刻苦学艺,而且重视练习绘画,打下良好的艺术基础。他年青时为侨眷住宅雕刻了“黄鹤楼赴宴”、“甘露寺招亲”等众多的建筑装饰品,在福建侨乡享有很高的声誉。1953年,省文化部门保送他到杭州美术分院民间艺术研究班学习,在专家指导下,用一块重100公斤的青石,雕刻了一幅高浮雕的“木兰从军”,描绘了花木兰拜辞亲人准备上马,其父母幼弟依门泪别依依不舍的情景,恰如其分地刻划出女英雄花木兰美丽而坚强的形象和性格,达到神形具备的境界。他学习回来后,即参加厦门集美学校鳌园的建设,创作了“陈胜吴广”、“梁红玉”、“文天祥”……等大量精美艺术品。他对各种事物观察得细致深刻,工作态度严肃忠实,作品充满活力。由于他工艺上的成就,省有关部门授他“石雕艺人”的技术职称。 蒋丙丁(1910-1984)。出生于石雕世家,十三岁开始学艺。十四岁随其父往厦门谋生。十七岁开始独立创作,得到老前辈的赞扬。这一年随其父往台湾参加台北龙山寺的修建工程。抗日战争爆发后回乡。解放初,陈嘉庚先生慕名前来聘他为集美“鳌园”工程的石雕主要技术员。他设计的“陈嘉庚先生一生图略”,极受好评。1959年,陈嘉庚先生介绍他往上海美术设计公司,在哪里他创作了龙柱、屈原像等大批作品,其中“游击队吹号员”圆雕被选参加全国美术工艺展览获二等奖。1962年返回家乡,即担任五峰石雕厂的主要技术员,设计加工了不少工艺品出口创汇,还曾受厦门和惠安等石雕厂聘请,创作加工国外客户订购的产品。他的作品在广交会上展销,深受外商赞扬。他的子女都继承父业,特别是他的女儿蒋锦梨已能独立创作出口的产品,在她影响下,五峰村开始涌现一批女石雕工匠。 一九八六年九月 注:本文资料来源: 蔡受谦、詹侨:《惠安崇武峰前村石雕艺术的发展》(见惠安县政协文史组编《惠安文史资料》第一辑,一九八三年六月十日出版); 汪锋:《崇武镇的石雕工艺》(见惠安县崇武镇志编委会编《崇武镇志资料》第十一期,一九八六年五月廿五日出版); 黄禄奎:《惠安石雕》(见《人民画报》一九八六年第五期); 惠安石雕厂提供的书面材料; 惠安石雕老艺匠蒋佛源、蒋福炎、蒋瓦水等的口述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