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教会办的学校,先后有十一所小学,一所中学。至一九五一年三月登记接受外资津贴的教会学校时,小学七所学生近二千人,中学一所学生约三百人。
一八六五年基督教传入惠安,一八六九年设立惠邑教会,传道余传书同时在教堂内设立学塾,课程与一般私塾有相同的《三字经》、《四书》,有不同的《圣经》、《算术》、《格致》(自然常识),有时也教英文。招收教徒子弟入学,并选优介绍到外地教会书院深造或洋行工作,培养人才,扩大传教影响。教会办学校在于传教。初期一般是教会与学校合一,教堂与学校兼用,传道与教师兼任,互为促进。随着事业发展,渐渐有专用校舍和专职教师,学生也有非教徒子女。学塾在潘敦仁任内进一步改良扩展。一九○八年学塾改称私立时化小学,教堂与校舍分开,培元中学首届毕业生潘清白为校长,选聘教师有赵蓄五(又名庄国章,北京人)任国语,贺新春(秀才)任汉文,以及培元各届毕业生如黄清洁等任数学和自然常识之类的科目,校誉日高,学生益增。著名原子能专家张文裕就是一九二三年毕业于该校的校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惠安地下党领导骨干陈平山也是该校校友,于一九二五年冬离校前往广州投考进黄埔军校。
时化小学校址在城隍口,即现在实验幼儿园和螺城镇干部宿舍。一九一五年福建国税厅筹备处曾给本县教会契单一纸,原文是:“今据本国耶稣教会于民国四年九月×日买受惠安县登庸铺林拱等公共厝地一所,坐落惠安县城隍口照墙后,地方东至礼拜堂壁,南至巷,西至照墙,北至路。横七丈二尺,直五丈六尺。经中证林呈甫等议定契价四百五十元,遵章依限纳税廿七元。民国四年十一月四日给。
时化小学学制最初是初小四年,高小三年,后来改为四二制。学制、教法,设备,多半照搬英国的。先后来惠安办学的英国人有万多马、和安仁及其妹二姑娘等。至一九三五年成立由基督教惠安区会、惠邑堂会、社会人士和校友代表组成的时化小学校董会,李其山任主席,办理立案。从此学校经费主要由校董会自筹。立案后,圣经不作必读课程,礼拜日不硬性规定学生做礼拜。学生较过去有所增多,经常在校达二百人左右。
一九四八年秋,校董会发动增办时化初级中学,陈实为校长。一九四九年“四·一南京惨案”,激起全国学生和工农群众愤怒,纷纷响应声援南京学生爱国行动,时化中学学生自治会配合惠安中学、立达中学学生上街游行,声势浩大,震荡全县,影响全省。
解放后,时化小学于一九五一年三月由人民政府登记接办为公立,更名为城厢小学,学生二百多人,校长戴金城。一九五三年与城北小学、城关中心小学(前县立小学)三校合并为惠安实验小学。时化初级中学于一九五四年与立达中学合并为惠安第三中学。
城北小学前身是崇德小学。由惠安天主教禄若瑟教士于一九一五年创办(卞煜路教士又于一九一八年创办崇德女学,一九二五年天主教教育事业由华人自管,男校女校合并),培养教徒子女,历任校长有杨志修、陈大泽、陈贻谋、陈庆泉、陈法生等。解放后由人民政府登记接办为公立城北小学,校长戴炳辉。
基督教在城关以外的农村堂会或讲道所也相继创办一些小学。一八九二年崇武首创福音义学,一九二○年定名为崇化小学,聘贺兆奎专职主持学校,抗日战争时停办,一九四九年二月复办,初为幼儿园,后为初小,解放初期校长陈辉星,现在为西华幼儿园。山前讲道所一九一二年创设培仁小学,一九二六年前内堂会成立,该校归其管理,解放初期校长陈铁华,为现在小岞中心小学前身。此外还有山腰的普化小学(校长刘锡英),以后合并为山腰中心小学。净峰的钱山小学(校长庄莲馥),以后合并为净峰中心小学。东园的东化小学(校长黄德馨),一九五一年添办幼儿班,以后与溪山小学合并为东溪小学。洛阳的鲲化小学、涂岭的哲化小学,在解放前就停办或合并他校。值得一提的是鲲化小学校长何剑华,富有正义感,曾在《江声报》揭露军阀敲诈压迫人民的罪行,成为军阀驻惠营长张文魁的眼中钉,乘何校长外出之机,指使其手下跟踪,于一九二五年十月十四日黄昏在县口街行凶暗杀。何身中四弹,当场丧生。当时教会曾向各方鸣冤上诉,在反动统治社会里,何案以不了了之。
基督教惠安安息日会(国际组织全球总会设在美国),早期也在会堂内设置学塾,吸收教徒子女学习,选优到外地教会学校深造,培养不少人才,抗战期间中断。一九四七年复办儿童生活团,负责人陈宗志,但时间不长,一九五○年停办。
惠安教会学校开办初期,多数接受外资津贴,经过一些时期,一般均自筹经费,有的远在抗日前,有的在解放前就停止接受外资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