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九八七年将开展崇武建城六百周年纪念活动,先刊此篇,以飨读者。
崇武城位于突出在泉州湾和湄州湾之间的崇武半岛东端,西距文化名城泉州约三十公里,西北距惠安县城二十四公里。这里孤悬海隅,北与莆田的南日、湄州,南与晋江的永宁、祥芝,相为犄角;东与台湾中部的鹿港相距仅九十七里。
崇武自古为海防要塞,向有重兵镇守。三国时东吴就派将领张悃(另说是五代闽将)领兵屯守这里的青山,防御海寇。宋初,在这里设置小兜(当时村名)巡检寨,派驻巡检一员,领兵最多时达三百三十人,造营房六十二间,专巡檄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四县沿海地。元时,把巡检寨改为巡检司。
明初,倭寇来犯常由崇武登岸,惠安县即令民众三丁抽一到这里防守。建城后置崇武千户所,派驻千户一名,副千户二名,百户十名,镇抚二名,军士一千一百二十名。洪武二十七年(1394),这里的驻军与漳州镇海卫悬钟所的驻军互调,城内建营房九百八十七间,按明制把士兵编入户籍,分配住房,世代承袭。抗倭名将俞大猷、戚继光都曾亲临崇武指挥作战。
清代在崇武设有陆汛和水汛。陆汛属泉州前营,分驻千总一员,兵一百二十五名,马四匹。水汛属金门左营,分驻百总一员,兵九十五名,战船二只。民国时期也经常驻有各种军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崇武不但长期驻防守备部队一个加强营和某些海、空军设施,而且民兵制度十分严密。
崇武城是明初江夏候周德兴奉命经略海疆时建造的。它始建于洪武二十年(1387),当时只是外面以石砌墙,里头堆土。永乐十五年(1417),都指挥谷祥来视察,作出决定,把城墙增高四尺。嘉靖三十七年(1558),海寇攻城六昼夜,因城上马路狭窄,兵士调动不灵,损失很大。千户朱紫贵上报这情况,兴泉道盛唐派惠安县典史陆辅前来勘查,决定进行大修。经呈报都御史批准,依例扣取各官军粮钱二百三十两五钱,分给富户杨若愚等四十人领头,招募工匠,筑里边的城墙、马路、窝铺。款项不敷由领头各富户垫足,石料不够拆大岞捍寨来补充。明末清初,内外战事连年不断,居民迁徙,城受到极大破坏。道光二十一年(1841),邑侯雷仑到崇武游览,感慨万千,劝说民众合力重修。那时来崇武开征税典的黄坑铺盐提举许陈首先捐白银三百元,崇武监生何琼玖也捐白银三百六十元,监生林怀芳捐三百元,捐款的还有生员陈中黄等一些人,共捐了数千元,由陈中黄、何琼玖、林怀芳等主持,把古城修复完好。此后又经历了一百四十多年,古城又有不少损坏,但在各地城垣都已拆毁的情况下,崇武城仍基本保存。八十年代在各级有关部门支持下,先后拨款人民币四十多万元,进行了全面修复。一九八五年十月十一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宣布把崇武城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加以认真地保护。
崇武城建筑结构十分严密。城周围七百三十七丈(2456.7米),城基宽十五尺(5米),连女墙高二十一尺(7米)。全城垛子有一千三百零四个。城墙内跑马路阔十二尺(4米)。全城有正门四座。北城门最早在门外加筑一月城,挡住北来的风沙。永乐十五年(1417)重修时,又加筑东、西两座月城,使出口全朝南。南门没筑月城,只在门外筑照墙以为屏蔽。各城门都有门楼,后来陆续倾坏。西城楼于嘉靖四年(1525)八月由千户徐洪等劝捐重建;东城楼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十一月由千户钱鼎呈请军钞及劝捐重建,万历四十年(1612)和崇祯五年(1632)又两次重修;南、北城楼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九月由千户胡思敬和朱彤督造,南城楼于天启四年(1624)再修,北城楼于一九七三年十月被台风摧倒,一九七九年上级拨款修复。四座城门都分内外门。内门每扇高九尺五寸(3.17米),阔三尺八寸(1.27米),用铁板包钉,上漆桐油,以耐海雾,每扇重一百四十六斤(73公斤)。内门前设有板函重闸,一遇警急,重板下闸,坚护内门。内门之外的外门,每扇高七尺七寸(2.57米),阔二尺二寸(0.73米),同样包钉铁板,上漆桐油。
崇武城的军事设施比较完整。初建城时就在东城门南侧附近建敌台一座,以防贼舟随潮犯境,便于观察。万历二年(1574),千户胡熊又在南、北、西三面各增建一座,称为虚台。这些台四旁都有大小穴孔,可以安铳,台内可以容数十人。环城建有窝铺二十六座,是守城兵丁放哨时休息的地方,现都已不存在了。城外东、南、西三面筑城濠,由于城墙有的地段地势较高,因此城濠各不相通,北门外地势高,也无城濠。在城东门外三里多的大岞山麓,建捍寨一座。在城西门外五里多的西埔,辟一演武场,后改在东门外赤山前,嘉靖二十五年(1546),千户朱彤在这里建官厅一座,中筑露台,作指挥操练用。城的外围设大岞、赤山、高雷、青山四座墩台,上置烟堠、派兵轮值,遇贼寇来犯,夜里举火,白天举旗为号。隆庆元年(1567)总兵戚继光还在城内最高处山顶头建中军台,用以了望东、南、北海上往来的舟楫及跟各个伏路墩堠互相联系。沿海还在青屿、三屿、前屿三处设汛地。
崇武城的建筑设计也颇有讲究。城内分东、西、南、北四条大街,通向四城门。中心点建所公署(今崇武影剧院)。所公署中间是正堂,后面有燕堂,再后面是旗纛庙;前面左右两列廊庑,每列五间,廊庑前面有仪门,再前面才是大门,大门盖两层楼,楼上作谯楼用。正堂的一侧是镇抚司和两间监牢,一侧是文卷房和军器库。大门外右边有招待来所的官员住宿的馆驿,左边是负责递送公文的铺司住宿的铺舍(后来改建为思德祠)。所公署的西边有收贮军粮的仓廒(旧称仓铺,今崇武中心小学操场),洪武二十三年(1390)建一座二廒,永乐二年(1404)千户钱忠增建五座,共七廒二十一间,每年收贮粮米八千七百六十五石,正德十四年(1519)起减少至三千六百三十石,清代只收贮二千六百三十石。仓廒北不远处建有铁局,负责打造和贮存军器,库存兵器共有二千零八十件,还造送京师七百七十五件。四城门内各设有兵器司,住屋一厅二房,负责管理城门。明代十个伍的士兵分驻城内各角落,共建军营九百八十七间,每间一厅二房,后面附设厨房。每伍总旗二名,每名住二间;小旗十名,每名住一间;士兵则二人合住一间。贯通全城有四条排水大沟,各有水涵口通城外排入大海。涵口分别设在东门兜、南城门北、下田涵前、西谢井边等处。下田水涵地势特别低,容易造成水患,万历元年(1573)在涵北辟水关一座。为了解决军民饮用水,还在城内外开凿所内井、山前井、下庵井、西后井、庵山井、南门外井、东岳前井、下寮街井、西街阶下井、东埕巷井、西城边井、后营宫井、天心井、下巷井、西门内井等十五口水井。
崇武城内外有宫庙庵堂二十多处,土地祠十处,大多至今保护完好,保留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物,其较有名的是:
城隍庙。宋时为诚应庙,祀灵安王张悃,位于城中古兴贤境(今属潮洛街),建城后改为城隍庙。后又经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万历三十三年(1605)、天启元年(1621)、清康熙十九年(1680)、康熙五十五年至五十六年(1716一1717)等几次大修和扩建。城隍庙庙貌壮观,神光赫奕。进庙门后又分前后殿,前殿两旁有房廊。前殿祀显佑伯城隍爷尊神及风、云、雷、雨、军、牙六纛之神;东廊安置龙舟,西房存放户籍。后殿祀灵安王安庆妃宝像;殿旁祀田元帅嘉应侯。庙前有大石埕,埕两侧安放一对光绪二十八年(1902)雕的青石狮。庙曾作过清代陆汛的公署和民国时期联保办事处。一九四○年七月十六日,日寇登陆纵火把庙烧毁,现民众为不忘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正自发捐资重建。
关帝庙。崇武建城初,在所公署大门左侧祀关圣像,弘治年间移于西门城楼。南城门无月城,初在门内建亭一座,门外筑照墙为屏蔽。不久亭倒废,嘉靖四十三年(1564)在亭的旧基建关帝庙,万历三十三年(1605)把旧庙拓大重建,清熙康三十九年(1700)和乾隆四年(1839)又两次大修。关帝庙建筑工艺精致,气势巍峨,庙内匾额、联幅众多,其中不少出自名家之手,如名宦张瑞图手书的“凛有正气”等。庙迎面的照墙外壁原有弘一法师手书“威镇海门”,墙上有一九三八年四月十八日日舰炮轰时留下的“炮击处”。关帝庙面对大海,地近有名风景区“海门深处”,数百年来庙神声灵赫耀,海外航商争相前来瞻仰。近年来,海外侨胞、旅台乡人和本地群众自发捐资重修,庙貌更是焕然一新。
天妃宫。又称天后宫、妈祖宫、位于崇武城外西南江口山下。该庙始建于何时未见具体记载。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因感旧庙规制狭小,重建扩大。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清顺治十二年(1655)、熙康十九年(1680)、乾隆五十二年(1787)、嘉庆二十四年(1819)多次重修。崇武城是濒海名胜,江口山奇峰怪石尤其瑰丽,天妃宫则控青山而吞平潮,地临滨海,山拱水朝,环抱周密,胜概独揽。明嘉靖进士李恺亲笔题有对联云:“浪打石为门古庙灵神扶极海,潮平波似练中州圣主驾飞龙。”明万历年间泉州知府施德正也颜其额曰”海国耀灵”,“沧海永镇”。天妃宫与崇武的渔业、航海业发展史息息相关,不幸于一九五六年春失火焚毁,现渔民正自发捐资重建。天妃宫在崇武镇还有大岞村、溪底村二处,规制都较大,建筑也颇有特色。
东岳庙。在崇武城东门内,建城时随建。清顺治十八年(1661)民众内迁,汛兵住这里不慎失火焚毁。熙康四十八年(1709)重建。庙栋宇轩翔,甚为壮观。大殿规制极大,殿前又经二层迎龙亭过天井才出大门。拜亭结构独特,暴风刮来,四柱摇动,亭顶却多年丝毫未见损坏。亭前左右有廊房。中殿祀青帝;后殿祀地藏王,殿左为地祇司,祀前代忠臣,殿右祀灵惠王和建城四公侯;前殿左祀福禄寿星君,右祀主胎夫人。明清时,所城宫员每逢拜贺圣寿及春节、冬至都在此庙迎龙亭举行祭祀。解放后该庙曾多年作为渔民小学校舍,现已修复原貌。
三官庙。又称三元宫,在崇武城西门外。庙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嘉靖三十九年(1560)倭寇陷城,放火焚烧,据说因拜亭东西石柱大水迸出,把火扑灭,故未烧成。万历十七年(1589)重建外门。崇祯九年(1636)再次修庙。清顺治十八年(1661)民众内迁后,庙被汛兵放火焚毁,康熙二十六年(1687)才修复。三官宫庙貌庄严,祀道教信奉的天官、地官、水官诸神。庙里有“海沧奇观”、“一德庇民”、“江城福地”等匾额,皆出自名家之手。
后营宫。在所公署西北角。俗称王公宫,实是灵安王庙,祀灵安王张悃及显庆、安庆二妃宝像。建于何年未见记载,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曾重修。
崇山宫。在崇武城西门外近城兜。神姓辛,张悃部将,宋时封张悃为灵安王,封辛氏为英烈侯。后来民众为纪念其抗寇庇民的功绩,立庙祀之。庙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被倭寇烧毁,后经修复。
三教祠。在崇武城水关内,初建于明嘉靖年间,祀林龙江之像,林原习儒,兼学道释。后左配卢先生,右配李先生,又有称卢李林为三教。明清时有不少吟诵的诗。庙今已废。
崇报祠。在所公署东面。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四月初二日,倭寇攻陷崇武城,已解绶的千户钱储率全家男丁十余人英勇抵抗,保护民众外撤,全部牺牲。贼败城复后,封钱储为靖江侯,民众建祠纪念他。今已被拆建为民房。
无祀宫。在崇武城北门外。嘉靖三十九年(1560)四月初二日倭寇陷城,守城兵丁随钱储和王铁血战累日,英勇牺牲,城复后埋骷髅于后湖路石盘下,建厉坛春秋致祭。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改建为宫。现已无存。
思德祠。在观音堂之北,原为所公署大门前的铺舍旧址,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崇武民众为纪念戴卓峰的恩德而建。
水潮庵。在崇武城水关内,据传系建城前所建,祀释迦世尊诸佛。早年是小兜村居民的当境神明,名叫“海潮保”;建城后军民杂居,有事集中此庵商议,又名叫“乐善保”。今旧庵已改建为学校,只存旁边一小庵。
云峰庵。在城东南角,据传为宋时所建。明嘉靖年间,高士黄吾野及霞田张氏祖先张得山都曾隐居此庵。
恒淡庵。在崇武城东门内,建于明崇祯年间,曾长期住过名僧。
崇武城突出在辽阔的东海之滨,屹立于滚滚波涛之上,气势雄浑,景色秀丽,周围有多处对游人具有巨大吸引力、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区。
“海门深处”。位于崇武城南门外海边。这里盘石岩交迭,峡道谷壁相连。峭壁上有明代高士黄吾野题刻的“海门深处”四个大字,还有“同舟共济”、“破万里浪”等多处题刻以及前人吟诵的有关诗篇流传下来,表明这里自古以来游人不少。
“文昌阁”。位于崇武城东南角高处。明万历年间,进士戴卓峰倡建“朝阳楼”于此,楼上祀文昌君。现楼已废,而建起一座三十三米高的灯塔,是我国沿海十九座国际航标灯之一。这里城根盘石,下临深渊,远处碧波万顷,天海一色;两侧海滩白沙如练,形似半月沉湾。
“岞山八景”。位于崇武城东门外约三公里处。山分东西两峰,濒海耸立,最高山峰海拔一百一十三米。山上巨石怒突,磊落万状,有“龙喉吼烟”、“白鹤升天”、“狮石晚照”、“军马洞天”、“渔翁撒网”、“孤屿冬青”、“滴水弹琴”、“石磬传音”等八处名景,皆有生动的传说。其中“龙喉岩”和“狮石台”两处有不少明代文人留下的题诗题字,实是海涯的穷览极观。
此外还有尖峰屿、三屿、龟屿以及峰后临海山上的风动石,城内的莲花石等处,都是各有特点的自然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