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九四二年十八船员杀敌夺轮的事迹,当时桂林福建同乡会曾编印《十八壮士歼敌记略》,广为传播,亲历者张越火,曾振德尚保存原件两份。今由浮山村张炳南提供原件抄文及调查材料,又由张越火提供说明和补充材料。现整理发表并用今题。
一九四○年,獭窟(即獭窟岛,今为惠安县张坂乡浮山村)商人曾云祥与厦门人黄长铭在香港合资经营“太平船务公司”,即向一犹太人租用其加入巴拿马船籍的货轮两艘,航行于香港、澳门、广州湾一带。因该犹太人曾娶中国广东籍两姐妹为妻妾,姐名淑珍,妹名淑莲,故此,他把这两艘货轮分别命名为“淑珍”、“淑莲”。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太平洋战事发生,日寇南进。这两艘货轮停泊在广州湾海面,被日寇派两小舰掳往海南岛。日寇把“淑珍”轮交其“海南岛军需部”作运输船,改名为“三亚丸”,把“淑莲”轮交给“三井株式会社”作商船。
“淑珍”轮原有船员四十多人,除船长是巴拿马人外,都是中国人。这些人被掳到海南岛后不久,日寇把轮上的船长、副船长、大副、轮机长等高级人员都换上日本人,又遣散了厦门籍船员十多人,其余留用,共二十一人。因有水手曾少英(獭窟人)在海南岛榆林港乘小艇被“三井株式会社”的小艇撞翻溺毙水中,水手张大荣(獭窟人)患急病在香港身亡,炊事员张阿毛(汕头人)在香港逃跑,仅剩十八人。这十八人是:轮机员徐根生、屠荣木、周连贵、张兴福、朱根全(以上五人均上海人),水手长曾祥,舵手陈伙夫,水手林玉棋、曾振德、张越火、张文昌、陈昌、陈子良、张阿三(以上九人均獭窟人),炊事员许嘉彬(惠安县洛阳人)、王三(同安县人)、金家棋(上海人)、陈和尚(汕头人)。
日寇既无力把轮上的船员全部换上日本人,又对留用的船员深怀戒心,所以还派日兵一个班,荷枪实弹,随船监视。新换的船长龟国猛男为人阴险,对我船员极尽威胁利诱之能事。向有爱国热忱的我船员,对轮上敌人恨之入骨,但在淫威压迫之下,只好暂时含垢受辱,忍气吞声。
有一次,轮上日寇士兵酒醉,辱骂我船员为亡国奴。我船员怒火中烧,林玉棋、曾振德、张越火、张文昌、陈昌等上前与之搏斗,结果日人受伤,船长立即下令对林等各打三大军棍。事后,船长也暗嘱其属下日寇士兵,以后不准再骂我船员为亡国奴。
一个月明之夜,“淑珍”轮停泊在海南岛三亚港,船中日寇官兵及通译员全部上岸到“军需部”饮酒,只留我船员在船上。林玉棋、曾振德、张越火、张文昌、陈昌等,在家乡看过日寇飞机扫射、放水雷、伤害许多渔民兄弟的暴行,想到自己被日寇奴役压迫,满腹国家仇民族恨,不甘心被敌利用,乃效“桃园三结义”故事,在月下盟誓要杀敌夺轮,报效祖国。他们密商计划,并同陈伙夫研究杀敌后“淑珍”轮驶往何处等问题。为防止走漏消息,发生意外,决定对非惠安籍的船员暂保秘密,待临起事之时才告知他们。
“淑珍”轮被掳后,起先只环海南岛航行;后来改变航线,航行于香港和海南岛之间。第一、二次航行,都由香港运开矿工人数百人到海南岛。第三次航行,船先到香港修理。我船员在香港暗中购买当时中国国旗一面密藏船中。又将斧头收藏起来,向船长声称船中久缺斧头应用,船长即从船坞取来几把交我船员使用。至船修理竣工,即载敌军需物资汽油一千五百桶(其中飞机用汽油三百桶),铁钉三十多箱,将开往海南岛海口市。又有在香港被日寇诱骗,将充日本军妓的我国妇女三十三人,啼啼哭哭,被赶下船,轮上日寇肆意侮辱她们。因经多次航行,我船员装得对工作很积极,对敌很友好亲善,敌以为我船员已被驯服,能安心为皇军做事,由是防范日疏,这次航行又撤去随船监视的日兵,船上仅日寇员工数人而已。我船员认为这是起事良机,暗中做好准备。
一九四二年三月十日,“淑珍”轮从香港开出。三月十二日深夜,驶至水东(即广东电白县)海面。这时,海上波涛汹涌,船上敌人和我国妇女都在酣睡之中,我船员见杀敌夺轮时机已到,便互相通知备斧起事。同时准备不成功便成仁,打开好五桶汽油的盖子,如被敌舰发现追捕,即一面杀敌,一面放火烧毁轮船,与敌同归于尽。诸事部署停当,先由林玉棋、曾振德持斧直入敌大副中山之房,把敌中体最壮、且精拳术、又随身带日本军刀自卫的中山剪除;继由陈昌、张越火逾窗进入船长卧室,举斧结束龟国猛男的狗命;接着徐根生往叩轮机长房门,佯报机件发生故障,请他下机房检查,待他步出房门,即当头一棒把他击倒,曾祥、张文昌先后上前,手起斧落,使他一命呜呼。这时,有在船上实习当大副、轮机长等的一名叫加村康子的敌船员,持槌而出,似将抵抗,也被张文昌举斧劈死。又有敌副船长和另两名在船上实习的敌船员,均被我船员捆以绳索投入海中。这时,船中尚有敌机关长竹长繁男、台湾籍通译员卢添福及日本妇女序地生力等三人,见此情况,吓得失魂落魄,长跪乞命。三十多个我国妇女则局促一隅,喜惧交并。我船员见大功告成,便高悬备用的国旗,由陈伙夫掌舵,把“淑珍”轮驶进水东港,将船及船上军需物资移交给当时第四战区驻水东港的陈俊夫团长接收。陈又派人将我船员十八人、我国妇女三十三人及所俘之敌护送到广西柳州。十八船员受到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及柳州各机关、团体的热烈欢迎,在柳州住了一个多月。当时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给十八船员“光华”乙等奖章各一枚;战区也颁给十八船员“忠勇”奖章各一枚。后来战区派少将参谋何康民护送十八船员经湖南、江西到当时福建战时临时省会永安。当时的福建省省长刘建绪又举行欢迎会欢迎这些船员,并给他们安排了工作,一部分安排在永安的交通局,一部分安排在永安驿运处。当时一些人士还赋诗赠送十八船员,如:
福建省教育厅厅长郑贞文诗:
惊涛骇浪斩楼兰,横海功成等量观。
凌阁当年留姓氏,记餐胡虏在三丸。
同安县人士杜其章(其父系香港有名的绅士,与张发奎是好友)诗:
万里烟尘遍九州,吾人今日赋同仇。
牺牲血肉寻常事,莫负平生爱自由。
獭窟乡人所敬重的林祥蕊老先生诗:
(一)
抗日声中传喜讯,獭江勇士斩楼兰。
煌煌姓氏留青史,骑劫三亚敌舰还。
(二)
三亚舰上立奇功,击斩倭酋气概昂。
满载物资归祖国,勋荣直与凌烟同。
十八船员中,惠安籍十人。许嘉彬、陈昌、曾祥在解放初病故;其余七人,解放后都各参加工作。张阿三参加工作后不久病故,陈子良参加工作后于一九五八年病故,林玉棋退休后于一九八五年病故,张越火、曾振德、张文昌、陈伙夫现都已退休,尚健在。
一九八六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