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从地方志的角度略谈惠安崇武与台湾的关系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第一、惠台历史上的关系 一、史前文化相同 崇武大岞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的石刀、残石器和陶片与台湾大坌坑文化遗址发现的遗物,据考古学家研究属同一类型,同一时期的文化。 二、三国东吴,舰队渡台 东吴以福建为海军基地,建造船舰。 公元230年(三国吴黄龙二年)吴主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舰队带甲士万人从闽首次渡台。 《惠安县志》载:孙权大将黄兴偕妻曹氏弃官入闽,居惠邑南凤山。 以上说明三国时期闽台已有关联,‘惠安颇受注意。 三、隋、唐、宋各代,台湾与大陆相互往来,沿海地区移台人数日多。 四、南宋时,澎台属晋江县,成为中国行政区的一部分。 五、元末崇武与澎湖同时设立巡检司,澎湖司管辖澎湖和台湾民政(均属泉州府)。澎台成为我国海防要地。两岸贸易日趋发达,到台人数越多。 六、明代惠安人留迹台湾 惠安人往台,有传说可据者为明天启元年(1621年)漳人颜思齐、泉人郑芝龙活动的时期;有文献可考者为明崇祯时期郑成功活动的时候。 翰三先生在《留迹台湾的惠安前辈》一文中介绍了十五个惠安人,其中最著名的: 江美鳌,前型人,明永历十八年(1664)为郑武将,官拜龙骧将军。 王忠孝,沙格人,明崇祯元年进士,永历十八年入台,且举家随军,内外亲人数十家同迁。 当时惠安的崇武、小岞、獭窟、峰尾为渡台港口,崇武尤为重要。 郑功成收复台湾,有一路兵马从崇武飞舟扬帆,崇武人入郑军渡台者不少,崇武人魏青任郑军的旗牌官。传说大岞人张虎、蒋大竹为郑军战舰的舵手。 七、清代仕台文武职官 清康熙年间,靖海将军施琅统一国土,开发台湾,崇武人在施军下甚多,其中较著名见之记载的有:刘琯(功升提督)、曾春(升副总兵)、林瑞(升副总兵)、林连得(副将、攻澎湖时牺牲)、陈元(升左都督)、黄二(升游击)。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王忠孝的侄孙王璋参加福建乡试,中举人第七名,为台湾的第一个举人。这第一个举人就是惠安籍。 康熙年间江美鳌之子江日升(惠安前型人)写的《台湾外记》是一部研究台湾极其重要信史。 乾隆二年,崇武人张勇任澎湖厦门前营守备,十七年升台湾水师副将(这时闽台商船往来频繁)。张勇有德政,台人立生祠奉祀。 至于清中叶后期,惠安人被派往台湾任职的文武官员更多,任过府学、厅学、县学的有曾师洙、曾应选、萧国奇、陈开远、郑重、卫士鳌、骆钟球、庄纫兰、黄廷玉…… 由于赴台供职,少者三年五载,多者十年八年,携去家眷,邀来朋友,惠台关系更为密切。 第二、崇武港在地理上的位置 崇武与台北同一纬度(北纬24。-25°)为闽中突出部,闽台通商贸易重要港口。 台湾环岛周长1139公里,海峡宽处不及200公里,狭处仅130公里。 一、崇武与台湾东部主要港口距离 (一)崇武80°/144浬→富贵角(台湾最西北部基隆外港)。 (福州至基隆149浬) (二)崇武82°/137浬→淡水港(台北主要港) (三)崇武 92°/110浬→新竹港(台北主要港) (四)崇武112°/97浬→梧栖(台中主要港) (五)崇武152°/76浬→目斗屿(位于澎湖北侧的小屿,为往台南必经之地)。(厦门至高雄165浬)。 地方志记载: “崇武澳为商船渡台捷径……”。 “厦船来鹿(鹿港)必至崇武、獭窟放洋……”。 “鸡笼打狗,自家门口”。 俗谚:“欲与台湾通,大岞好舵工,舵牙把得正,不怕当头风。暮下三屿岙(崇武大岞角),梧栖(台中)太阳红。乡亲多情意,万事可通融,君汝须在意,生意日兴隆。” 古诗:“海接东南一夜舟”。 从以上数字和记载,可知崇武为离台中最近港口。北上基隆,南下高雄都很便捷。 二、闽台海上交通困难 台湾西部为上升海岸,单调平直,海滩绵长。台湾海峡由于水流北南,风多南北,而船行东西。南风须斜北走,北风须偏南驶,海峡有条黑水沟,即称“台湾深沟”。流急水湍,色黑如墨,深不见底,象大海鳗似的蜿蜒,时而激荡起泛白的泡沫,不知吞噬了多少生灵。 郁永河的《稗海记游》载:“台湾海道,性黑,水沟最险,自北流南,不知源出何所,海水正碧,沟水独为黑……广约百里,湍流迅速,时觉腥秽袭人。” 《台湾志略》:“……舟利乘风疾行,乱流而渡,迟则波涛冲击,易致针路差失……” 故有“十个移,六死,三留,一回头”的说法。 船队同日同时启航,同航程,竟有遇顺风逆风,不同日到达。常两舟并行,一变而此顺彼逆。 以上情况说明横渡台湾海峡的困难,但这是古代以木帆船需待潮候风,现代化的机帆、汽艇、船舰则不受此限制。一定马力的机器安装在船上,就可乘风破浪,踏平险恶海涛。 第三、经商、贸易、传艺 (一) 闽南人移台,以泉州、漳州人最多。泉人善商,漳人善垦。 泉人中惠安、晋江、南安三县居前。 明代惠安盛产縇麻市,商人运往台湾销售,称“做硫球”。明清以及民国时期,崇武、獭窟、秀涂、洛阳为对台贸易主要港口。从大陆运去瓷器、通书、药材、大豆、烟、酒……载回黄金、樟脑、硫黄、水果、大米、楠木、台席、白糖…… 乾嘉时期对台七大贸易集团拥有巨资者称“郊商”。“泉郊”(崇武、獭窟、深沪、蚶江大商人为主组成)占三分之一。崇武张惟明乾隆48年(1783)入台,后开“张德宝商号”,称台北首富,收谷租年万石以上。台北谚语:“第一好张德宝,第二好黄禄嫂,第三好马悄哥。” 在清末民初,崇武南街商号,最突出的隆吉(魏)、合和(林)、益隆(陈)三大家商行,专做台湾生意。 近代崇武经商舟来船往,络绎不绝。 (二) 惠安的石匠、木匠、泥水匠带去技术和劳力,为台湾营造宫庙,寺宇、别墅、大厦,其中有台北的龙山寺、天妃宫、新竹、基隆的妈祖庙,龙山寺大门前八根盘龙石柱及人物雕“空城计”、“三战吕布”等工艺品,都出自崇武五峰村蒋金辉(1886~1948)等人之手。其时五峰村有四十多户居台。 崇武溪底村木匠王益顺(1868~1929)和王红在台北龙山寺设计施工的拜亭,系“蜘蛛结网”式藻井屋架,为溪底木匠祖传绝技。 第四、血脉同根,骨肉情深 台湾省现人口一千九百多万,百分之九十七是汉族。祖籍福建占百分之八十。属泉州府占百分之四十四点八。 台湾的十大姓:陈、林、黄、张、吴、李、王、蔡、杨、郭,其中的张(张弘)、李(李魁奇)、王(王忠孝)、郭(郭奕荣),始祖均为惠安人。 惠台人民同属闽南语系,语言相通。 岁序礼仪相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冬至一样拜祖祀神。婚、嫁、丧、葬习俗也相似。 两地的宗教信仰相同。惠安群众供奉福德正神、观音佛祖、妈祖娘娘、大普公、圣王公,台湾群众也一样供奉。台湾群众供奉观音佛祖的龙山寺,有四百十一所。 惠安境主青山王(张悃)系惠安东坑李姓渔民带台供奉,香火极盛。厦门大学朱天顺教授(全国台联副会长)参加崇武建城六百周年学术讨论会撰文:《惠安青山王和台湾的关系》,提出青山王是惠安人带往台湾奉祀的神灵,是本源于惠安的地方神,也是惠安特有的历史人物神。现在广为台湾群众所信仰,每年农历十月廿二日,有热闹神诞祭祀活动。朱教授认为:两岸民间共同信仰这一机能,对海峡两岸的沟通,有其特殊的一定的积极意义。 闽台两地人民乡土观念、宗族观念特别强,每以其籍属、地域建立同乡会,以姓氏成立宗亲会或以同乡建立新村。 惠安籍在台也如此。有惠安同乡会、惠北同乡会、崇武同乡会。崇武同乡会设会馆,经常聚会,塑“崇武故乡立体模型图”,出版怀乡诗文画专辑。台北市又有“锦田堂”供奉黄氏祖先。惠籍子孙每年春秋两祭。大岞村人在基隆港窟仔建大岞新村。鹿港白沙墩有个社,都是张坂、下宫、秀涂骆氏后裔。东园白奇九乡郭在鹿港开辟新厝乡。下垵江姓聚台北谅州街。惠北移台惠胞住台北“头北厝”后称“惠安街”,台北市尚有惠安里,这是惠安同胞思乡怀土之情。 至于文化,则两地一脉,南音清初即传台,渔船民尤爱南音,崇武人与台湾人广结弦友,同台联奏。歌仔戏“双珠凤”,1933年受聘来崇武演七天七夜,轰动全城。 去台崇武人有军政界,工商界,有教职员、公务员、工匠、渔民,其中以捕鱼为业最多,不少人独资或合资置船,既当船主又当船长,远航轮船船长大多是崇武人。 泉州市对台工作部编写的《泉州寓台名人录》整理我市各界名人四百二十六人,惠安籍有七十二人。 在台惠人,怀土恋乡,整理翻印《惠安县志》,出版乡土有关资料专辑及辞书、类书。 第五 结语 惠安崇武,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民情风俗;无论是军事对峙之日,还是日趋缓和之时;崇武在大陆与台湾关系中所处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所发挥的作用也将日益明显。 从1949一一1979年,台湾海峡军事对峙,给两岸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惠安、崇武人民深受其影响,在高度紧张中生活了三十年,经济建设也整整延误了三十年。 1979年全国人大提出“三通”、四流”和平统一祖国方针,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特别近年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设想。崇武以其在福建海线上位置,既不偏北,也不倚南,加以历史根深,血缘脉同,语言相通,距离最近……这多种因素和条件,在祖国统一大业中有其独特、突出的作用与任务。 1987年,崇武举行建城六百周年纪念活动,在台崇武人赋诗怀乡,在崇武港台轮的台胞上岸同庆,香港中文大学乔健教授参加会议后,两度访台,受基隆台北崇武同乡热情欢迎,打听盛况,乔教授设想在香港举办“两岸惠安人的比较”学术讨论会,希望有在台惠安人、在港惠安人和大陆惠安人参加,已得台湾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厦门大学的赞成,并得香港惠安同乡会的支持。 特别是今年元月二日赵总书记视察崇武、登城眺望,赞赏地说:“这是一块很好的旅游风景区,要大力发展旅游业;要把崇武建设成为对台有吸引力的前沿窗口。” 开发崇武港,建设惠安县,振兴中华,统一祖国,是其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