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抗战时期的“小上海”——峰尾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沿海遭受日本侵略者全面封锁。然而惠北峰尾渔船民却机智勇敢,冲破敌人层层严密封锁线,创造颇为独特的海运、贸易一条龙的经营方式,与沦陷区通商,从而使峰尾商人云集,商行林立,繁荣兴隆一时,被称为“小上海”。峰尾渔船民为什么能够冲破敌人层层封锁线与沦陷区通商呢? 一、擅长外洋航海技术。峰尾半岛有四个自然村,七千左右人口。异姓开发于南宋,刘姓始居于明洪武三年(1370),都以海为田,置网捕鱼。约二百年前,他们由内海作业发展到外海作业,常年转往浙江洞头、沈家门、鼠浪湖、大洋山、小洋山、嵊泗等渔场捕捞,在长期与风浪搏斗中,积累了丰富的外洋航海经验,掌握了外洋航海技术。他们由湄洲门朝乌丘外驶出,到看不见大陆山屿的外洋航行,或北至浙江、山东,或南至广东、香港,待临近目的地澳头时才驶入,以回避日舰的封锁和海匪拦航抢劫。 二、熟悉江浙风土和地头关系。峰尾渔船民随着常年长期在上述地方作业,或在那里结交寄存生产工具的厝主,或在那里买来的子女认祖,或在那里娶亲招赘,或在那里开设行店,久而久之,对那里的风土人情,习俗方言,地头关系,了如指掌。那里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所以峰尾商船到达时,当地的船头行会自动下船迎接,托购、托销货物,以及为之代办纳税,代做派司(沦陷区临时通行证)手续。这样就可以减少被敌人发现和其他麻烦。例如1942年晚秋,刘大通船由沈家门出口,被诬为漏税,要没收船和货,全体船员还要各判徒刑半年,因通过该地最大的天华商行老板斡旋,结果船、人、货全部安全归航。 三、有大小各种类型船只。当时,峰尾半岛拥有60至80担的小白钓船186艘,以及刘大通、刘宝泰、刘益顺、刘通仔、刘玉兴、刘洽顺、包括向柯厝、崇武、小岞租来的300至1600担的大木帆船48艘。大小不同类型船只各发挥它的用处:小白钓船方便单主航运或三至五人合股办航商;大木帆船可由十多人集股或由商行直接承租办行商。商行、船头行由当地组织股东;外县商人或来搭股或自设行店。大小商业经营单位从当地购土特产运往温州、沈家门、宁波、上海等地出售,又从那些地方购必需物资运回当地销售,购、运、销一条龙。 1937年8月,打银村黄阿孙租一艘崇武大排仔(25吨),运白糖往浙江沈家门,运回布匹,利润高达十九倍。1942年秋季,刘洽顺船的船工刘宗宝仔在峰尾购桂圆干每百斤价600元,到沈家门出售12000元;购回士林布每匹600元,到峰尾售价9600元。海运经商的高利润,不但使峰尾半岛85%的渔船民、农民插股参与经商,并吸引晋江、南安、同安、安溪、莆田、仙游和外省客商蜂拥而来,或插股、托销、托运、托购,或在此开设行店、菜馆、茶馆。一时,小小的峰尾城,开设有刘宝记、刘建源、刘海天、刘万丰、刘胜利、刘民安、刘民利等二十三家商行(船头行),刘宗霖、刘三广、刘绒奎等四家布店兼船头行,刘九十、刘旺来、刘宗雄、刘宗顺、刘金财等五家布店,刘熊吓、刘细砽、刘春瑞、刘华招、刘哲明、刘三燕、刘扣生、杏华村等八家菜馆,刘亚玲等四家茶馆,刘为清、刘亚坎、刘大目周、刘象芝等四家杂货店,五家屠宰店,还有碗锣酒店,再哥豆腐店,羊哥、刘细三、刘乌吓、刘金桂、天茂等五家糕饼店,李庆元药店,合计六十多家行店。还有刘集成、刘金财、刘砽吓、刘华美、刘石九、刘流球、刘刺吓、刘把吓等八家麻将赌博店和刘华元客栈(因客商绝大部分住宿在交易商行里,故客栈只此一家)。客商络绎不绝,车水马龙,夜以继日,通宵汽灯高照,留声机唱个不停;弦管弹吹,猜拳行令,真是不夜之城。且时有演出莆仙戏,新汉宫、赛凤凰等戏班来演出时,更是人山人海。 当时从峰尾出口的,主要有乌糖,白糖、桂圆干、荔枝、龙眼、柑桔等土特产;进口的主要有棉花、纱布、药材、火腿、腊肠、鞭炮、纸张、书籍、文化用品等,大多是战时祖国后方欠缺的物资。全靠男女工人肩挑手提装卸。 在这时期,海关、查缉所、税务所、专卖局先后在峰尾成立。 当时,峰尾办公益事业,多由绅士出面向商家募捐,例如圭峰小学师生组织抗日话剧宣传演出和几次运动会的费用。圭峰小学的经费,规定由各商户按营业额抽二厘筹集,因为经费来源稳定,促进了学校的发展。该校战前只有学生150多人,到抗日胜利时增一倍,达300多人,连奎璧,郭厝也有不少儿童前来就学。 抗战时期被称为“小上海”的峰尾,商业繁荣一时,闻名省内外,但渔船民也付出巨大的代价。渔船民被杀害53人,被抓走6人;船只被炸毁21艘(大木帆船17只,小白钓船4只);货物被抢劫乌白糖830000斤,桂圆干330000斤,纱布、棉花960多件,鳗鱼60000斤。可说那一时的繁荣是峰尾渔船民用血汗和生命去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