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湖,是崇武半岛的一个海滨村落。这里,解放前风沙严重侵蚀,人们深遭其害;解放后积极造林绿化,而今屹立在海滨的一道翠绿色的防护林带,好象坚固的屏障,逐步制止了风沙,发挥森林生态效益。下面介绍赤湖的沧桑变化,以引起人们重视造林绿化、保护森林的工作。
一、粟湖变赤湖
据1954年省、县工作组的调查资料,当时赤湖七十三岁的农民庄金兴说:赤湖原来名叫“粟湖”。一百多年前这里还是个林木茂盛、绿草如茵、土壤肥沃、五谷丰登的好地方。整个赤湖分为前、中、后三个村落,居住二百多户农渔民,种着五百多亩的“状元田”,亩产七、八百斤粮食。后来,由于封建统治,兵灾匪乱,村前村后林木被砍伐,北面一条三里多长的防风林带也被砍光。从此,风沙不断侵袭,肥沃良田逐渐变成荒埔,耕地变成沙漠。群众苦诉说:这里“六月北风起,风沙飞满天;八月台风到,满山断青苗”;在这里生活必须“关门吃饭,包头出门”。几十年这里就没有一亩水田,农地作物大半有种无收。前、后赤湖两个小村落近百户,因为生活过不去离乡背井,迁往晋江、浙江……等处,三个自然村废了两个。因此,粟湖的名字也就改叫为“赤湖”。当时这里流传的民谣还有“秋冬大风吹,黄沙满天飞;风沙如恶鬼,田禾尽摧毁”;“风沙恶,风沙毒,富裕‘粟湖’变‘赤湖’,千亩良田变沙漠”等,道出森林消失遗下的后患。
二、造林治风沙
赤湖沙荒地区总面积万余亩。解放后,为改变这里的面貌,党和人民政府在这里建立国营林场,派驻工作队,依靠集体力量,领导人们向风沙搏斗。初期在风口筑风垱,分散风力;筑沙堤,阻止登陆海沙掩盖。在沙滩上种植老鼠刺和沙营;村庄周围种龙舌兰,意图固定流沙。但效果不大。后来在省、县工作组指导下,开展植树造林。第一次在沙荒地区试种马尾松、相思树、大叶桉等,又因没有适地适树而枯死。因即总结经验教训,提倡科学造林,采取适地适树,挖大穴,下客土,适当深栽、压实和坚持浇水护苗等措施,种植相思树、大叶桉、大叶合欢、乌桕、杂竹和引种木黄麻等十多个树种,继续试种。前后二三年间,虽然部分乡土树种也成活,但抗逆性差,成活率很低,而引种的木麻黄却在沙滩上迎风茁长,欣欣向荣。引种木麻黄成功了,1955年春,又集中栽下三万多株,造成一条长三里、宽二十左右米的基干林带,一年后保存率96%,株高1.2米一一1.5米,枝叶茂盛,抗风固沙。于是以木麻黄为沿海造林的先锋树种、多树种造林抗风治沙初步告捷。
三、赤湖还粟湖
三十多年过去了,据县山林普查资料,赤湖防护林、薪炭林面积近五千亩,蓄积量八千立方米左右。今天,人们站在山上远眺,后深田、大山头、塔边、后洋洋尾、麻疯岭一带,过去白色的沙滩和童山,已披上绿装,林带交错,片林绿茵。防护林带背风面5——20倍处,降低风速32.2%至63.7%;后深田基于林带,造林六年,阻沙沉积高达30-50厘米;后洋一带林网内,土壤含水量增加12.5%,草类丛生,春长冬枯和树木枯枝落叶归土,有机质增加0.3%。还有枝桠、木材有效地解决了燃料奇缺和民用维修材问题。近年来木麻黄开始更新、间伐,木材更销售至江苏等省。林护田,粮增产,赤湖五百左右亩耕地,免除风沙灾害,一百多亩旱地可以改成水田,粮油丰收。现在,这里行政建制设村委会,居住200多户,村庄沉浸在绿荫中;国营防护林场设大山头、赤湖两个工区,继续开展科学经营防护林;县在这里还设有玻璃厂和腐殖酸厂。赤湖人欢唱的是“沙荒造林成绿洲,柴草出产粮增收;前日粟湖变赤湖,今日赤湖还粟湖”。
一九八七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