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记县政协螺城学习组二三事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1956年7月,惠安县政协成立,同时设学习委员会。9月,在学习委员会组织推动下,螺城成立了“社会人士学习组”。这个学习组的活动在“文革”期间随着县政协的活动停止而停止。 1980年7月,县政协恢复活动。翌年2月召开第五届委员会,仍设学习委员会。7月,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张荣辉出面组织推动,成立了现在的“螺城学习组”,开展学习活动,至今已经十五年。下谈十五年来二三事。 一、学友间的情谊 螺城学习组由政协委员和社会人士组成。大部分是离退休教师、干部,还有工商界、宗教界、文艺界、黄埔军校同学会成员等方面人士。其中有中共党员,民主党派成员。 学习组成立以来,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过拨乱反正,落实各项政策,我国出现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参加学习组的成员心情舒畅,精神焕发,在学习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畅所欲言,互相切磋,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学习时事、政治,学习统战知识,谈论振兴中华、统一祖国和地方建设等大事,也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还开展参观游览等各项活动。在融洽的学习环境中,组员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成为情谊深厚的学友。有一例,可见其概。 学友潘镜高,号悟真,惠安基督教会牧师,县政协第二、三、四届常委,第五届委员。1982年76岁时退休,拟到京、黔、桂游览祖国山川(其子女分别在这些地方工作),度其晚年。但与学友恋恋不舍,离惠前写了《留别学友》诗五首,装在玻璃镜框里,赠给学习组。其诗: (一)、卅年踪迹滞螺阳,衣钵传经愧一长。 但愿人间添四美,不求自己进天堂。 (二)、延医诊断骨增生,良药无如爱晚晴。 欲问退休何处去?西南黔桂北燕京。 (三)、难忘政协一杯茶,谈笑风生每日斜。 重九登高若相忆,钟楼深处是侬家。 (四)、滥竽大雅学吟诗,启迪多蒙一字师。 樽酒论文何日再?骊歌一唱各天涯。 (五)、千年一遇九星联,迢迢河汉尚有缘。 若得故宫游览去,敝庐小住不花钱。 “四美”指当时在提倡的“五讲四美”,先生临别时仍关心惠安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先生在诗中充分抒发了惜别之情,并以太阳系九行星尚有连成一线的缘份,期盼别后学友们有机会再相逢。 学友们也联名以《荣归留念》诗一首,写在中堂上,赠给镜高先生: 论交论古又论今,灼见灵犀茶酒斟。 一唱骊歌归去也,桂林山水螺阳心。 诗赞扬先生在学习组里认真学习的精神,也期望他别后毋忘螺城的学友们。 郑国梁、陈书涛、柳影中诸学友还个别赠诗送别。 先生临离惠时,学友们又与之一起聚餐,为之饯行。 先生偕先生娘离惠,先到福州。因福建神学院工作需要,敦留他在院任教,即居福州。1987年曾患肝炎。1988年夏到北京治骨病,算是完成北京之行。回福州后1989年11月其先生娘病逝。其后到柳州,开始作桂黔之行,再回福州。其间,不忘学友,时常来信,赠诗,探询学习组学友情况。如: 1982年7月16日从南京来信,告以他到金陵神学院搜集神学教材,并寄纪游诗四首,介绍南京建设成就,抒发个人感怀。 1982年8月12日先生由南京经上海、杭州返回福州,又寄来一信,告以行程。附诗二首,赞西湖今日美景。 1988年夏,先生因脊骨增生往北京求医。回福州后,于1989年1月2日来信,向学友们贺年,详询学习组情况。附纪游诗一本24首。告以其脊骨已变形,疾患难治。另寄中堂一幅,写赠学友诗二首: (一)、螺城久别念诸君,文笔科山隔暮云。 欲尽余光聊献曝,鼓山春树夕阳曛。 (二)、骊歌满载尽箫韶,犹忆饯行南岭桥。 最是多情绿堤柳,依依不肯发青条。 时镜高先生年已八十二,诗中告诉学友他仍勉力在“尽余光”。对离惠时学友赠诗、饯行之情,还耿耿于怀。还点名要既是学友又是诗友的“绿堤柳”(柳影中)“发青条”。时柳老确事务太忙,经提醒,也得作诗与先生交流。 1989年4月13日来信,以未能参加“三三”(农历三月初三)老友联欢为憾。寄来他参观“大观园”时的个人照像和他伉俪六十五周年钻婚(1924-1989)纪念照,来同大家“见面”。 先生从黔、桂回福州后,寄来他于1990年11月在柳州所作《悼亡妻逝世周年》词二首,诗十首,情切如泣,可见先生伉俪间数十年的情谊自始至终是固如磐石的。如果不是与学友们情谊深厚,是不会向学友们倾吐此衷情的。 学习组的学友们对镜高先生也记挂不忘。笔者每被推为代表致信慰问,报告学习活动情况,或作复信。学友个,人也常有与先生书信来往,诗作交流的。虽别离而学友之谊仍在。 二、发挥余热 螺城学习组的成员,以各自的专长、条件,为祖国统一大业和本县两个文明建设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举数例。 郑国梁、陈书涛(均已故)、庄炳寅、柳影中等以诗、文或书、画闻名,在“三胞”中有不少同窗、朋友、学生,有直接或间接向他们求赠佳作的,他们都有求必应。也有寄来诗、文,要求他们修改、校订的,他们也概如所请,予以照办。藉此加强与“三胞”的联谊,传播祖国文化,凝聚“三胞”对祖国的向心力。 王望兴(已故),教育界老前辈,因其解放前毕业于福建农学院,有不少同学在港、台工作,他发动校友会,开展与港、台同学的联谊活动。台湾农业专家陈锦文回惠探亲时,他与之探讨如何以科技振兴家乡农业问题,且同往田间实地考察。陈提出一些宝贵意见,经他整理提供县有关领导参考。我县涂岭乡樟脚寨后贫困地区为发展经济,请他帮忙规划栽种果树,他数次亲往实地考察当地自然条件,为之规划出宜种余甘山地1000亩,又建议当地原计划要种柑桔的500亩山地改种柿树。 张玛恩,归侨,教育界老前辈,螺阳镇竿林村人。八十年代争取本村旅星侨亲筹资20多万元,兴建本村星光小学校舍,包括所需教室、办公室、礼堂、操场、教师宿舍、厨房,规模可观。由于教学条件改善,该校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被评为文明学校。1995年又争取本村侨亲筹资10万新加坡元(折合人民币58万元),兴建本村幼儿班教室及作奖教奖学基金。 庄炳寅,教育界老前辈。1987年参与发动台湾乡亲陈茂德捐人民币万元,设立“惠一中秉廉、茂德数学奖学基金”。1991年往新加坡探亲,发动三十年代曾任我省教育厅督学、龙溪中学和福州省立一中(现名)校长的已故我县教育界先辈庄观澜先生的夫人和子女,捐港币20万元,设立“惠一中庄观澜奖学基金”;又发动惠籍星洲侨亲捐人民币10万元和参与发动台湾乡亲捐人民币5万元,作修建县文庙之用。 沈云冰(已故),黄埔军校同学会惠安联络组组长,积极组织联络组成员学习,撰写文史资料,开展与境内和在港、台同学的联谊工作。 黄锦吉,县医药公司退休干部,中共党员,老中药师。“文革”后,螺城各药店中药剂员多由青年,人接充,缺乏中药业务知识,因此,他于1984年在科山举办两期培训班,传授中药保管、炮制、辨别真伪等知识。又多次为县医药、医疗单位查出外地来县兜售的大批假中药,及参加检查城关各药店,清理其中伪劣中药品。为群众安全用药,做出了贡献。 刘惠民,惠安基督教会牧师。曾组织教友中的医护人员,成立教会义诊组,带教友捐献的药品,往惠西一带贫困地区,为群众免费诊病给药。 陈炎亨,1986年应原工作的粮食部门之请,以退休老迈之躯,不辞劳苦,同往江西调购粮食,解决当时我县粮食不足问题。 方联芳,体育界老前辈。参加县体协举办的各项比赛的组织和裁判工作。 卜继业,音乐界老前辈,为我县村下,霞光等小学校歌谱曲。担任县老年学校“晚霞文艺队”顾问。 陈秉廉(已故),教育界老前辈,中共党员。建国后曾任泉州培元中学校长,莆田一中校长,惠安一中校长,泉州二中党支部书记、校长,离休后于1986年病逝。他提倡殡葬改革,以身垂范,生前嘱咐其子女并委托学友庄炳寅先生等协助办理,对他的丧事一切从简,遗体送泉州火葬场火化。以他的身份,这样带头移风易俗,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柳影中、王淑基1986年参加我县政协牵头组织的对个别群众特别是青年妇女轻生自杀的调查工作,研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消弭的办法。为革除这种旧社会遗留下来的陋习做出努力。 郑国梁、陈书涛、曾鸿、王天骥、刘剑锋、李其山、刘玉苍、沈云冰、王望兴、王焕章(以上均已故)、潘镜高、柳影中、李啸鹤、柯伟民、卜继业、王征、王淑基、陈云登、张玛恩、王缣帆、王少勋、张京洲、庄澄甫等学友共写了50多篇“三亲”的文史资料,已被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入《惠安文史资料》各辑的有50篇。抢救了一批史料,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乡土教材和为两个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史料 柳影中、庄澄甫被邀分别担任县老年学校诗词和地方文史课程教学。柳所任诗词课程,经几年教与学密切结合,许多学员已能写作古典诗词。庄所任地方文史课程,讲授过近代惠安封建械斗、土匪为患、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历史,启发老年学员回忆对比,珍惜新社会安宁幸福的生活;·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期间,以《惠安抗日史话》为题讲课,并任县政协牵头的与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等组成的“振兴中华,莫忘国难”的巡回报告团的报告员,与其他报告员一起随团深入学校、乡镇、街道作报告23场,揭露侵华日军掠杀惠安人民的暴行,弘扬惠安人民的抗日爱国精神,激发听众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居安思危的爱国热情。黄兆元、王淑基也分别在自己所在街道作惠安抗日史迹的宣传。 三、“三三·九九”联欢 螺城学习组成立初时,由学友郑国梁先生等倡议,循民间风俗,于每年清明节和重阳节前后开展春游和登高活动,并邀请一些组外离退休人士参加。活动时参加者先在郑国梁先生家“云艇轩”集中,然后一同游山玩水,吟诗作赋,叙旧谈心,然后各人自掏腰包聚餐,尽欢而散。这个活动有利于离退休老年人士舒展身心,促进健康,增强友谊,振奋精神,被视为晚年生活中的乐事,每次参加的约四十人。1984年秋的那次活动,郑国梁先生所作的《春秋燕集》诗二首,后由学友卜继业先生作曲,成《春秋燕集歌》,于以后每次活动时大家吟唱。 1986年1月,郑国梁先生病逝。以后每次活动集中地点改在学友庄炳寅先生家中,照常举行。1987年春那次活动时,参加者经协商决定把每年春秋两次活动的时间固定为农历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合称“三三·九九”联欢。此后均按固定时间,风雨无阻,举行这个活动。参加者也越来越多,每次有七八十人。县老年学校创办以后,学校的领导和“晚霞文艺队”的一些老人也来参加。除来自本县的外,还有特从泉州、厦门来的,有从北京、台湾回家探亲恰逢联欢日也来的。参加者中,除学习组学友外,还有陈大业、骆玛珐(已故)、骆忠信、陈乃珍、庄俊奇、刘清源、张荣辉、吴敏继、曾远踪、曾毓贤(已故)、陈兆奎、李述仁、陈锦基、张鹤、汪兴邦、邱玉锁、郑金洪、吴定、黄琴、林元成、柳兆阳、朱达才、曾广树、吴德恩、陈永裕、庄坤福、吕瑞芬……等先生。未能来参加的如在上海的陈兆霖(陈郓)老先生羡慕家乡老友有此盛事,特以自己篆刻的百个“寿”字图章,印在宣纸上,成“百寿图”,寄来向大家祝寿;在福州的陈炯煊老先生每于联欢日之前或寄来书信或传来电话,表示虽未能到场也与老友们同乐。每次活动时,备中堂一幅,上头由能画的或兰或竹或山水画几笔,能诗的题诗一首,下面留给大家签名;还合影每人存一张,以作纪念。活动内容也增加了打乒乓球、玩台球、讲故事、说笑话、猜谜和表演相声、舞蹈、剑术等文娱小节目。聚餐时还由学友卜继业先生唱他自编的“祝寿歌”,互相祝贺。 “三三·九九”联欢,为散居各地的离退休老年朋友提供了一个可贵的相聚的机会,促成了旧友、新友间平日的往来联系,使大家身心开阔,思想积极。各人都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为社会主义事业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有益之事,做到老有所为。 附:《春秋燕集歌》 春秋燕集歌 郑国梁诗 卜继业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