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记惠女水库的一面红旗杨亚尝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杨亚尝,净峰镇莲峰村东内人,1940年出生于一贫苦家庭,父亲早逝,仅有一姐,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苦难的童年磨炼了她吃苦耐劳和刚毅不屈的精神。新中国的成立使这个海滨儿女有机会读书到初小毕业,而乌潭水库的兴建则从此改变了她的一生,使她从万千惠安女中脱颖而出。1958年5月1日,年仅19岁的亚尝毅然辞去了令不少人羡慕的东内村出纳的职务,抱着要拼个出路的信念,加入了首批建设乌潭水库的行列。时势造英雄,正是这次及时抓住历史的机遇,使她在短短的一年之内从一个普通的海滨少女锻炼成长为惠女水库的一等功臣、五虎将之首,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一跃而为水库的一颗高悬的明星、惠安女的光荣和骄傲! 恶劣的环境 非凡的毅力 1958年的五一节,为了改变惠安穷山恶水的贫困落后面貌,从未出过远门的亚尝与净峰、东岭、东桥等地的一批女青年踏上了兴建乌潭水库的征途,整整走了43公里约15个小时,才走到位于泉州罗溪、马甲一带的乌潭水库建设工地。时近黄昏,荒山野岭,杂草丛生,飞禽走兽,虎啸狼嚎,更增添了一片凄凉,不少姐妹都吓得当场哭起来。然而由不得恐惧,一到工地,她们就必须赶紧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安营扎寨,迁“皇金”(储人骨头的陶瓮)、砍杂草、搭草棚、铺稻草,度过了一个个令人提心吊胆的难眠之夜。亚尝她们被安排在七大队一中队,住在溪口。 时处大跃进的困难时期,工地上基本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艰困至极。没有粮食可供三餐,大家都得从老家自挑地瓜干等干粮煮着吃,每天仅8片!在繁重的劳动之余,大家还得四处捡麦粒、稻粒、找野果、挖野菜,能找到附近的农民讨菜叶、地瓜叶煮盐吃,就算是顿难得的加餐了,其艰难困苦与当年红军长征过草地无二。劳动工具都是自带的最普通的锄头、畚箕、竹担、沙锨、镐头。大家除了劳动,还是劳动,全靠肩挑人扛,夜以继日,没有什么娱乐,能躺在山坡上草地上一会儿数星星就是幸福了。其中辛酸,常人无法体会、忍受! 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一日三餐还是不能正常供应。那时大坝打夯又逢雨季,路窄又滑,亚尝所在中队30多人曾全都滑倒在地,人人都成了泥人。食堂伙夫好不容易挑粥到半路,有时摔倒在地,大家只好勒紧腰带,还得坚持到半夜。最紧张的时候她们连续三天三夜泡在水库里抢险,没回草房一步。整整一年没有领到一分钱,即使是那少得可怜的工分也没有。为了防滑,大家四处向附近人家讨稻草自编草鞋。一年之后有个叫刘喜成的干部才拿了四毛钱给亚尝买花巾,让亚尝感动了一辈子。那可能是当年的她所见过的最大一笔财富,所以至今仍记忆犹新,念念不忘。不少人受不了如此严酷的环境和超强度的劳动而被迫逃跑,逃跑不成功被抓回去还得挨批斗,把畚箕挂在脖子上示众。即使逃跑成功回家也不让出工,去了也不给工分,不分粮食,没有生活来源和出路。而亚尝在乌潭虽然脚痛胀脓开刀四次,却硬是让卫生员来现场手术,始终坚持在工地。许多已婚已育妇女都是一担挑着幼儿和摇篮扎进了工地,春节也不能回家,不能夫妻团圆。工地青年妇女普遍患上闭经绝经,不少人甚至绝育。数百人患上癔病整车整车地拉去治疗。整个工地可以说简直是处于一种半军事化的强制式的劳动集中营,正是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历史背景和历史反差才锻炼出惠安女非凡的勇气、惊人的毅力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塑造了惠安女蜚声国际的伟大形象! 日行五百里 勇破万方关 由于表现出色,杨亚尝被选拔到七大队卫星突击队,与张银花(炉内人)、郑玉兰(山塔人)、杨美英(净南人)、吴亚抱(赤土尾人)被并列为七大队的五虎将。原来七大队的大队长叫朱水法,由于心慈手软、办法不多而被撤换,崇武人魏继安继任。魏是个头脑灵点子多能力强能说会道的干部。在大干快上的年代为争上游抛卫星,魏组织了一场参加工地日破万方关的劳动竞赛。 参赛那天为1959-11-29日,天刚蒙蒙亮,鸡一啼,水库工地政工股长苏金伙就第一个把亚尝叫醒。五虎将五辆板车,一人扎两条红绸子带,饿的时候可以扎在腰上。根据大队的安排和照顾,本大队的其他人马凡是碰到这五部车都得让路,不得相争,还得另备五部车轮流装土轮换拉,五虎将不能忙里偷闲趁装土时稍作休息。一辆木板车的定额是装18担土大约0.23立方,而亚尝的车还得另外加装6大篓,算起来应在0.3方以上,装土时旁边还得由检查人员把关,哪一担没装满就毫不留情地给你插上白旗,让你偷懒不得!魏继安说:“亚尝,你今天就是累得趴下地也得给我起来接着跑,看你是不是真正的英雄!”亚尝就这样被推上历史的舞台,毫无选择。而组织上的照顾和关怀是专门为五虎将配了一名卫生员,午饭和晚饭时特地为她们先舀粥拌凉让她们边跑边吃以节省时间,为了鼓励,大队不知从哪儿弄来蜜水,能喝上一口已在万人之上,当时可算是稀世珍品,权当洋参汤让她们喝上几口以恢复体力。无法想象亚尝当年哪来的干劲,24小时内,在2000公尺的距离里,一人足足跑了62趟车来回248公里。别人是越跑脸色越青,肚子绞成一团,小腿胀痛得要命,亚尝却风驰电掣,简直如七仙女下凡。她越跑脸色越红,几名跟车的人都怕了,无人敢跟她的车。最后五虎将里只剩下亚尝一人,整个工地都看呆了。就这样单亚尝一车就拉了近20立方米,创造了水库的最高纪录,可谓空前绝后,再也无人能破,就差无法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那样超常的发挥,是对人的极限的考验,就是当年红军的急行军也不过如此,就是大寨的铁姑娘也未必能比。这就是惠安妇女在建设新中国中所迸发出来的巨大能量,是新中国妇女建设新中国的楷模和典范,是中国妇女的杰出代表。 到第二天,亚尝两脚胀痛几乎无法走下床,双肩就像已散了架已离开身体似的,可她硬是撑着,挪着一步步赶到工地继续给姐妹们扒土,没休息一天时间。 久攻不克的万方关就这样被一群铁姑娘们硬啃了下来! “惠安妇女顶呱呱,赛过唐朝樊梨花”。当年工地上流传的这句歌谣就是对她们的由衷赞赏。 “同心协力向坝攻,愿将青春献给党!”这是亚尝当年在日记上立下的誓言。在乌潭奋战不到一年,亚尝于1959年1月31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评为水库工地一等功臣,成为红极一时的乌潭水库一枝花!当时的军分区司令员毛世昌意味深长地对亚尝说:“乌潭水库不仅会闻名全国,而且还会闻名世界!” 学文又练武 勇当神枪手 1958年冬,党中央指示要在全国开展扫盲工作,水库指挥部便在库区工地和营房就地办起扫盲速成班。亚尝所在卫星排编成一班,共48人。由于亚尝文化程度为小学毕业,当时属凤毛麟角,便被推为文化教员。工地党委为此还发出“思想、工作双丰收,生产、学习两不误”的号召,期望从此化解大家的思乡情绪,消除因精神压力太大而引发的大面积癔病。大家便利用中午工休及晚上时间,按文盲、半文盲不同程度开班学习。课本是以新编《千字文》为主。亚尝除了要组织工地集体学习外,晚上还要挨个到草房里、床头上作个别辅导,提着煤油灯去督促检查。这样她经常都得到半夜才能回来入睡,第二天又得早早起床。有时,她还得教跳舞、唱歌、如《到农村去》、《共青团的旗帜》、《乌潭水库真伟大》等。这场扫盲运动是历次运动中最受老百姓欢迎、最能代表最广大群众利益的一次,对工地青年妇女来说最有吸引力。加上亚尝的认真负责、不厌其烦,全班48人中识字千字的达到36人,初步达到了扫盲的要求和目的。姐妹们正是在乌潭水库这座大学校中第一次掌握了文化知识,给家人和亲人写出了人生中的第一封信,缓解了她们的思乡思亲之苦。1958年12月,晋江地区在水库还召开了水利工程民工学习文化现场会。1959年12月,教育部副部长董纯才还率领全国农村扫盲业余教育经验交流会代表前来水库参观。 这一年,亚尝给敬爱的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敬爱的毛主席: 您好!近来身体健康,工作生活都很好! 我们在党和毛主席您英明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从暗无天日的泥坑中被救出来,过去的妇女是受着双重压迫和束缚,可以说是最无地位的,现在有了您英明的领导,解放了全中国,人民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是多么幸福呀!在总路线光辉的照耀下,在大跃进的鼓舞下,祖国是在突飞猛进、一日千里的建设中,我们惠女水库同样,每个学员都是冲天干劲,革命的劳动精神,在大跃进中建起来的,为早日完成水库的建设而献出我们所有力量。每个人都是有信心百倍。虽然现在有些辛苦,但我们都能克服,虽然我们劳动很紧张,但我们都能利用空闲的时间,争取学习文化。我们惠女水库的全体学员们,过去根本一字都不识的人,现在已经全部扫除文盲,大部分人都是高小毕业了,我们不但识了字,而且还会写信、便条,看报纸、记工分等,这些功劳都应该归功于党和毛主席您英明的领导,我们应该感谢您,但我们并没有什么礼物献给您,只是要用我们的实际行动为早日完成建设任务和学好文化来向您回报优良成绩。 最后让我们代表惠女水库的全体学员向您祝贺,并祝您身体健康。 此致 敬礼! 第七业余学校第一分技校全体学员 1959年1月15日 杨亚尝 紧接着,毛主席又发出了“要大办民兵师”的号召,水库一万多名惠女又组建成民兵建制,亚尝改任排长,带领姐妹们到溪口草田练队列步伐的整齐一致,练持久立正的姿势和耐力,练穿越障碍的敏捷与勇敢,练射击打靶和捕捉目标的准确与灵敏,练紧急集合的反映和速度,练有委托射击与无委托射击的技巧。心灵手巧的亚尝在军事方面再次显示出她的天赋,经过部队教官的指点,她初学射击便取得三发皆中的好成绩,不久便迅速成为一名神枪手再次名扬整个工地。人们称她是能文能武、能山能海的女英雄、红旗手,被评为省军区民兵积极分子,省妇联还授予“红色巧姐妹”的光荣称号。1959年10月,福建电影制片厂还把亚尝她们的事迹拍成记录片《惠安治山治水》搬上银幕。 怀仁堂开会 毛主席接见 1960年4月下旬,杨亚尝被光荣地推选为乌潭(惠女)水库民兵代表与同安的参加炮击金门的民兵营长大嶝岛的洪顺利等46人组成福建代表团,在省委书记魏金水的带队下晋京出席全国民兵代表大会。杨亚尝梦想成真,踏上了到首都北京的神圣旅途。 4月23日下午4点35分,大会主席团突然通知全体代表在怀仁堂集中,不能外出,有中央领导要接见,也没透露是什么人。第一排放着17块中央委员的座椅。最紧张的时刻到了。原来是毛主席要亲自接见。大会规定见到毛主席不能喊万岁,不能鼓掌,不能主动要和毛主席握手,因为毛主席已三天三夜没睡,年纪已67岁。最幸福的时刻终于来临。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朱总司令、贺龙元帅、罗瑞卿元帅的陪同下红光满面、神采奕奕地步入怀仁堂。当时国家主席刘少奇和总理周恩来都出国访问不在而没有出席。 毛主席先接见少数民族代表,紧接着便来到他最关心的福建前线代表面前,向代表们招手致意,最后才走到三军代表面前,与他们谈话,特别亲切地询问黄继光的妹妹一些情况。毛主席风趣地问:“你们都是基干民兵,我也来当名基干民兵你们要吗?”当时亚尝又紧张又激动,沉浸在无比的幸福之中,以至于事后连买张照片留念的大事都忘了,至今后悔不迭。 会议长达19天,警备森严,岗哨密布。期间,亚尝还在华东组上发言介绍惠安女在水库劳武结合的事迹。她饱含激情地向代表们宣布:“现在我们还是番薯县,三年后请你们来做客,到时我们就能用大米饭请你们了!”朴实无华的乡土语言,真实地道出了广大惠安儿女翻身做主人、治理穷山恶水、追求幸福新生活的心声。 大会还奖给她一支“五六式”仿苏半自动步枪,子弹一百发,红旗奖章一枚。这种枪当时尚未配备到各军区,是最先进的国产化武器装备之一。后来因文革中武斗到处发生,此枪被惠安县武装部收藏。 从北京回来之后,亚尝与水库工地指挥部团委书记邱秋木(曾代表工地出席过团中央宣传工作会议)结了良缘。这在封建包办婚姻非常严重的惠安特别在惠东地区是一大突破,开了自由恋爱的新风。工地指挥部特地批准这对佳偶休息三天,夫妻俩却说啥也不肯,硬是被拉下战场。三天后,夫妻俩便又奋战在工地上。几十年来,夫妻俩相敬如宾,恩爱相处,从未红过脸吵过架,堪称模范夫妻。 1960年2月8日,惠女水库大坝落成。经不住家中老母亲的强烈要求,孝顺贤淑的亚尝谢绝了惠女水库总指挥、县委副书记王志贤要把她安排在县妇联工作的好意,告别了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光辉岁月,回到老家东内担任生产队长。 正是有了亚尝这一代人的牺牲,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才有惠安今天面貌。像亚尝这样晚年病魔缠身的惠女水库建设分子多得不胜枚举,我们至今无法为她们做点什么,只有记录下她们的光辉岁月以飨后人,尽我们一点心意而已。 在此引用一段全国妇联当年的贺电:“用‘惠女’命名水库是党和人民对英雄的惠安妇女劳动功绩的最高奖赏,是惠安妇女的光荣,也是全国妇女的光荣。惠女水库已为我国妇女在水利建设上树立了一面红旗!” 1959年3月,一位惠安籍的历史人物在水库题下了“英勇的惠安妇女万岁!”由于他向乌潭水库提供了粮食、经费、人员、设备等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诸多方便,使惠女水库得以提早两年竣工。此人名叫陈伯达,时任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宣部副部长、《红旗》杂志首任总编辑。 2003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