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崇武古城变迁史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有关崇武古城的文章已发表很多,就文史资料角度看,其中不少说法是不准确的。现在我们应惠安县政协文史委之约,以明清时期撰写的《崇武所城志》为基础,对照各地学者的论著,结合现存实际情况,进行一些考证,把资料比较完整地整理出来,供研究参考。 一、地理环境 崇武古城的确切位置应是:惠安县东南部崇武半岛东南端崇武港湾东侧。地理坐标为北纬24°53’,东经118°55′。西北距惠安县城螺城镇约20公里,西南距泉州市鲤城区约40公里。 城南临泉州湾,是自海路进入泉州港必经之道,原为宋代小兜巡检寨的驻扎地。宋初在福建沿海置五个巡检寨,小兜寨为其一。除配备巡逻舟楫外,有寨屋百间(规格未见记载),足见泉州港海运业兴起后,这里就受到重视。城即因势而建。 崇武城为碉堡式防御工事,故不选址平原地带。城内偏西北侧有巨石称莲花峰(高23.88米)。城墙随地势高低而蜿蜒起伏如荷花状,西南角架于江湾边的江口山(高30.6米)上,东南角架于濒临大海的庵山(高29.7米)上,东北角架于“水牛拖车”石坛(高20多米)上;东城门处于两岩堆之间的低处,出门为临近最易登陆的东澳滩(长近3000米)的一片开阔地;其它三城门都设于易守难攻的地点。这种设计当然出于“既便于出击,又利于防守”的军事策略,但也增加了城的壮观。 崇武城的周围防卫条件,也较优越。城东有赤山(距城约500米、高34米)、岞山(距城3500米、主峰高113米),城西有高雷山(距城2000米、高22米)、青山(距城6000米、主峰高165米),城北有旗山(距城800米、高46米)、丰山(距城1000米、主峰高56米)。这些小山丘三面环抱,护卫城堡,更护卫居住城里的那些经常出海打击海寇的勇士和勤劳的民众。 从更大范围看,崇武城所处的是,地形特殊的“惠东丘陵”地带。这片土地夹于湄洲湾(北侧)、泉州湾(南侧)和惠安县西部及北部的山林地(海拔高度多在200米以上,最高山峰为797.5米)之间。这片土地面积约368平方公里,地形起伏,西部较高,东部较低,海拔高度多在45米以下,中间高100米以上的主要山峰7座,最高峰189.5米(位于螺阳镇的大寨山)。它又形成南北两个半岛伸向大海,中间夹着个大港湾。这里的沿海有几处易于登陆作战的地段。从现代战争说,中部又便于实施战术空降;登岛作战时,可供一个集团的兵力实施集结装载;其地形对组织防御和抗击登陆也极有利。 崇武城所处的这种位置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从数百年来所发生的一系列战事,得到证实,也越来越引起兵家的关注,崇武城也因此一直受到重视保护。 二、城墙修造 崇武城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是年四月,江夏侯周德兴接受朱元璋的指派,进福建“经略海棋”。他在福建沿海考察后,很快制定一条部署合理的海疆防御线,而且很明显把崇武和嘉禾(即今厦门市,城称中左所)视为重点(这两千户所最初是直隶省都司的)。崇武城于是年七月十二日破土动工。崇武建城时即改宋时的诚应庙(祀张悃)为城隍庙,祀城隍显佑伯(县级,具体姓名未载),并以每年的七月十二日为庆典日。 崇武城墙的长度,《崇武所城志》载:“周围七百八十三丈,计四里零六步。”又载考之《永宁志》及《惠安政书》,则说:“周围七百三十七丈。”记载不同是什么原因未详。根据惠安县文化部门1987年实测,城周长为2567米,则是五里多。 志载,崇武城墙“城基一丈五尺,连女墙高二丈一尺。”其实最早并非如此。据载:“先是城墙外甃以石,内坌土而已。”周德兴最初建城时由于形势紧迫,大概都只是这样草草砌筑,所以后来陆续倒废。崇武城却在30年后的明永乐十五年(1417)由于来视察的都司谷祥提倡,城墙增高四尺,才成二丈一尺。从此崇武城更引起重视。此后百左右年沿海较为平静。 嘉靖初,倭患再起且越演越烈。二十五年(1546),崇武城及邻近村庄受到袭扰。三十七年(1558)倭寇又大举攻城,贼兵虽未得逞,城却大坏。千户朱紫贵(应是分管操海的副职,此时掌印千户为郭怀仁)呈请兴泉道盛唐批准,委惠安县典史陆辅勘估,由副千户徐鸾督办,进行大修。由于感到城上马路狭窄,内边无墙,不利防守,即把马路修阔至一丈二尺,分两层(北侧城墙特高分三层)筑内墙,每层高六尺(从现在的实际看,高度均超过六尺)。崇武城墙至此才算完善。 此后又有几次大修: 清初战乱及迁界,人民散失,城郭崩颓,康熙五十五年(1716)总督觉罗满公保巡抚陈瑸修复。(见嘉庆版《惠安县志》) 清嘉庆十年(1805),惠安县正堂吴忠莅临巡视,发现内外城墙坍塌段落甚多,即拨款修茸最紧要的南门城外墙三段计二十一丈及南门内墙左右各二十丈。留有修城碑记。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邑侯雷来崇武观风,看到城墙渐圮,即劝众共修,由崇武富户监生何琼玖、林怀芳,生员陈中黄及盐提举许炘等捐资。 民国时期,1920年城内汪姓与大岞村渔民为三屿海权发生械斗,经调解后三屿借给大岞渔船停泊,大岞渔民捐资修城。 1949年解放后,因解放军炮兵进驻,拆水关南侧一段修路通车;国民党军飞机轰炸,东城门北侧一小段被炸坏。此后,北段高处城墙因多次狂风暴雨,坍倒一小段;1979年秋北城楼因台风倒塌,其余部分也有些小损。1980年至1987年,国家分三期拨款72万元,全面重修,用石近9000立方米,填土约11000立方米,耗工58000多工日。1987年9月拆迁西城门建筑物面积1500多平方米;1996年冬拆迁城墙外围法定25米保护区内建筑物面积19000多平方米,同时铺修环城大道,展现了古城墙的雄姿。 崇武城墙内外壁均以花岗岩石筑砌。外壁石料为规格不甚统一的长条形(一般长70-80厘米,宽20-30厘米,厚20厘米多)和长方形(一般长50-60厘米、宽40厘米多,厚10多厘米),砌法为一道横排一道竖排成T字形;内壁及垛子的石料为杂乱石,花砌。城为环形,所谓“丁字形结构”说法是不确切的,而且也不能真正概括城墙造型的特色。 崇武城墙四方设门,上置城楼。北、东、西三门外加筑月城(俗称瓮城),南门外筑照墙。距各门边侧近百米处筑敌台(又称虚台)五座(南门左右各一座,每座可容数十人,有孔穴可安铳)。西段临港湾最低处另设水关一道。城墙的这些附属部分,都历经变迁而至今完好保存: 洪武二十年(1387)先在北门筑月城; 永乐十五年(1417)加筑东门及西门月城; 正统八年(1443)在东门外南侧筑敌台; 嘉靖四年(1525)重建西门城楼; 嘉靖二十二年(1543)十一月重建东门城楼,万历四十年(1612)重修,崇祯五年(1632)再修; 嘉靖二十五年(1546)九月重建南北城楼,此后随坏随修; 万历二年(1574)增建南、北、西四座敌台; 万历元年(1573)九月初一日,水关一带城墙被暴雨冲倒,后重新砌筑; 万历二十八年(1600)七月,西门月城被风雨推倒,次年三月重修。 三、军事配置 崇武千户所与小兜巡检寨不同之处在于:小兜寨的任务集中为海上巡檄,打击盗贼及缉查走私,兵力中水军占近90%。千户所初也以海上击敌为主要任务,驻军编10个伍,每伍设一只可容全伍士兵(110名)的官船,另有2只快船。但后陆上防御越来越显得重要,从实战需要出发,崇武城墙内外也逐步形成一套完善而布局合理的防御性军事配置。 这些配置包括有:行政及军事指挥机构所公署、铺舍、馆驿、兵马司、中军台,以及与军事直接关连的窝铺、城濠、铁局、仓厫、演武场、边围墩台、捍寨、汛地等。 公署 与城同建,位于城中莲花峰东北麓,北门街、东门街和中亭街的交界处,可视为城中心。占地面积3180平方米。据载:“中为正堂,后为燕堂,又后为旗纛庙。正堂前左右列为廊庑共十间。又前为仪门,外为大门,上盖谯楼。”正堂东西各有一厅,东为镇抚司,后改成军器库;西为吏书抄誊文移卷房,后改为龙亭库。 清初迁界时,所公署被清兵烧毁。复界后在这里建陆汛营房。清末营房废弃,民国初推平筑围墙欲当体育场,人称“营房埔”。1964年建成“渔民会场”,后改为影剧院,建筑占地面积1920.7平方米。 铺舍 位于所公署前东侧,由县编拨铺司一名、兵一名,负责递送公文。嘉靖十一年秋(1532)曾重修,后又倒废,司兵在家居住听差。万历三十六年(1608)改建为“戴卓峰思德祠”,清代及民国时曾办塾馆,1950年设渔民小学,1980年后设火力发电站,房屋渐倒塌。 馆驿 位于所公署前西侧,其占地面积不小,明末已都改成民居。其中主要部分改建为何氏宗祠,但未建完成。上世纪60年代曾作渔业社食堂及工厂。近年何姓族人集资建成。 兵马司 位于各城门内,应系看管城门的机构,规制为一厅二房。明代后期就全都改作他用了。 中军台 位于莲花峰上,始建于何时未详。志载,隆庆元年(1567)四月戚继光来崇武整顿军伍时“拨三名军士守之,暸望东南北海上往来舟楫及伏路墩堠去处,有警时掌印官在台中指挥”。后被风雨摧坏,修后又废。天启四年(1624)重修,称“中天台”,没多久又废。 窝铺 环城建26座。其中,西南(即南城角)一铺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改用石砌;东南(即今灯塔处)一铺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也建成固定,万历十八年(1590)改建为“朝阳楼”。余者在倭患平息后都废弃。 城濠 建城初曾在城墙外围东、西、南三侧低处挖城濠,但互不相通,且不久就逐渐被飞沙填满而废弃。 铁局 建城后立即在所公署西侧设立铁局打造军器。成化八年(1472)奉例造军器贮库,共打造留当地2080件(副),送京城775件(副)。嘉靖三十九年(1560)倭寇陷城,库贮军器全被烧毁,铁局也废弃。 仓厫 洪武二十三年(1390)在所公署两侧、铁局南侧建粮仓六厫,后来废弃四厫,只存东西二厫。永乐二年(1404)增建官厅一座。后公廨一座。清顺治八年(1651)郑成功的军队进崇武城,运走贮存的粮食,此后粮仓废弃。后人称其地为仓埔。清代中期在此建文庙,光绪三十二年(1906)创办崇武公立学校,即后来的中心小学。 演武场 又称教场,建城初设于城西距城三里(实为5里),即称西埔。后改在东门外。嘉靖十年(1531)分管操海的千户朱彤开始凿石为记,划分界限,造册画图。二十五年,他又筑露台居中作指挥操练用,并建官厅一座及两旁建小厂二间。明末没有操练,逐渐被人占为耕地及墓地,清初全部废弃。 墩台 明洪武初,惠安全县沿海设立墩台23座,由崇武所管辖拨军士驻守的有大岞、赤山、古雷、青山4座。这些墩台中建望楼,上置烟堠,夜间发现敌情即举火,白天发现敌情则竖旗。清代全部废弃。 捍寨 位于大岞山南麓的一座小城,传说因那里有一块光圆巨石形似人首正对崇武城东门,所以筑小城镇之,实际明初一直拨军士驻守,是防倭设置。寨周围四十余丈,西侧设门,内建官厂。永乐后倭患稍息而撤守兵,嘉靖三十七年(1558)拆毁,搬其石修崇武城墙。三十九年倭寇陷城,四十年千户朱紫贵重建并立碑。明末又废弃。 汛地 明嘉靖初,在湄洲南日及晋江浯屿设水寨,即在崇武的青屿、三屿、前屿设汛地,派哨兵船泊此。清代也专设水汛防守。 四、寺庙古迹 崇武城里(包括城外周围)古代遗存的寺庙,始建于宋代的有4座,明代的有11座,清代的有6座,还有民国以来建的8座及土地祠4座。这些庙宇的兴建、破坏、重修,也是崇武城历史变迁的反映。 云峰庵 位于城东南部庵山西南坡(此地古称上寮,今属靖江村)。崇武最早的佛教庵堂,始建于宋代,明代黄吾野及张得山重建并住此。堂宇由门厅、正殿、后殿及南侧廊庑组成,至今保持低倭简朴古貌,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庵前有宋初小兜寨开凿的古井。 水潮庵 位于水关内(此地古名下田,今属潮乐村),志载建城时先有此庵,潮水直至庵前,是居民崇祀香火的当境神明,明清时期曾几次重修拓展,1980年被改建为小学,现全部拆除并已筹资拟复建。 城隍庙 位于城中心(此地古名兴贤境员通铺,今属潮乐村)。志载庙宇始建于宋代,称诚应庙,祀神张悃。建城后改称城隍庙,祀城隍显佑伯。庙宇于1940年7月16日被日寇纵火焚毁,今已全面修复。 崇山宫 位于西门外近城兜(今属西华村)。宫宇始建于宋代,祀张悃部将英烈侯,又名侯爷宫,该侯姓辛,又称辛宫。明嘉靖三十七年被倭寇烧毁,后人建小宫,现宫宇系清嘉庆二十年(1815)重建,至今完好。 灵安王宫 位于所公署西北侧(今属莲西村),建城时鼎建,土名后营宫,祀神张悃。宫宇为典型殿堂式,上下二进中央拜亭相连不见天,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岳庙 位于东门内东街北侧(今属靖江村),随城而建,为所城官员举行重要祭礼的地方,清初被清兵焚毁,康熙四十八年(1709)重建。庙宇为五开间三进殿堂式,大殿前有长列廊庑中夹拜亭两座,规制独特。现古貌尚完好保存。 三官庙 即三元玄宫。位于城西门外古官道旁、崇武港内港池北岸(今属西华村)。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清初被清兵焚毁,康熙二十六年(1687)重建,今仍完好保存,是一座颇具建筑特色的庙宇。 天后宫 明代称天妃宫,民间称妈祖宫。位于城西南侧,崇武港内港池出口处。始建于宋代或明初未详,原只是一低矮狭小的宫仔,明嘉靖年间拓大,万历三十一年重建。清康熙十九年清廷褒封为“护国在民妙灵昭应仁慈天上圣母”的正是此宫的妈祖,乾隆五十二年又特拨皇银重建并赐御书“恬澜昭贶”匾额及圣旨牌。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庙 位于南门内(今属海门村),又称南门关夫子庙。建城初关帝神像祀于所公署谯楼下,弘治年间移祀于西门城楼,现称西门关帝。嘉靖四十三年(1564)新建此庙。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观音堂 位于西街、南街和中亭街交汇处(今属海门村)。建城初祀观音神像于所公署谯楼楼下,弘治年间改谯楼为仪门,即特建此堂,至今完好。 恒淡庵 位于东门内东岳庙东侧(今属靖江村)。建于明崇祯年间,清代曾住过高僧。近年重修。 无祀宫 古称“厉坛”,位于北门外(今属海门村)。原为石亭,明嘉靖后期为祭祀抗倭牺牲壮士而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改建为小宫。近年民众集资扩建。 十二爷宫 位于城外崇武港北岸崇武码头东侧。何时始建无考,奉祀民间传说明代抗倭牺牲的十二位青年渔民。近年民众集资扩建。 普莲堂 崇武惟一的佛教子孙堂。位于东门内东岳庙西。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1935年高僧弘一法师曾应邀在此讲经三天。近年全面修复。 此外还有在崇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已被拆卸改作他用的几处: 崇报祠 位于所公署东侧(今属靖江村),明万历七年(1579)为纪念抗倭牺牲的千户靖江侯钱储而建。 三教祠 位于水关内水潮庵东侧(今属潮乐村),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建,祀三一教教主林龙江。 文庙 位于明代仓廒地(今为中心小学,地属莲西村),建于清道光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