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县螺阳镇盘龙村护龙宫于1999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护龙宫历史沿革
护龙宫从何而来?
这得从盘龙山说起。盘龙山发源于德化戴云山。惠安山脉龙气分三支:一支往北,一支往南,中部一支自卢田之东循芹岭至鸡笼山,又东行至三髻山,再往东稍北至大帽山(俗称大雾山),而往南为云峰山。云峰西分歧西南行至接待岭,再起高峰,七峰重叠而来盘龙,山脉气势环绕盘曲,所谓“青山环绕如盘谷”,所以叫盘龙。盘龙向有“东龙(明朝惠安知县叶春及《惠安政书》称洋坑溪在盘龙之东。解放后称洋坑溪为林辋溪,实当为龙辋溪)西虎(西边有狮虎山。今闽南话西、狮同音,只简称为狮山)北旗(北边有凤旗山)南鼓(南面有鼓山)”之称。所以先前唐开闽王武威节度使王潮故宅在盘龙不是无来由的。王潮殁后,修墓于盘龙东南山麓。至南唐保大年间(公元943-957年),原王潮部属、时任节度使的留从效为纪念王潮,将其宅修为寂光寺“以奉香史”(见明·嘉靖《惠安县志》及《泉州府志》卷十六)。迨及明朝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僧人惠日重建寂光寺,改名护龙宫,改祀妈祖至今(见清·嘉庆《惠安县志》卷十一)。
寂光寺何以能改建为护龙宫?背景是:一、当年明成祖不但下诏在南京建造规模宏伟的天妃宫,并亲笔撰文勒石纪念,还下诏沿海州郡普建妈祖宫奉祀。一时间,百来座妈祖宫滨海而立;二、寂光寺已年久月深,荒废不堪。有王献臣诗为证:
“霸业何劳问废兴,前人楼阁后人登。
海山有籍归真主,云物无情属野僧。
饮鹿澄潭环细浪,啼猿拱木网寒藤。
纷华不见旧时事,唯有神龛空报灯。”
王献臣,字宝虞,惠安人,秘书郎,北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进士。他游览了老祖宗寺后写下此诗。从诗中可知:故宅易主,猿鹿出没,蛛网遍布,枯藤绕树,昔时之纷华不见了……才建百多年的寂光寺已如此破败,何况四百多年后的永乐初年(见《泉州府志》卷十六)。大概已无人“奉香火”了吧。
又过了近百年至南宋之初,王十朋(浙江乐青人,宋绍兴二十七年[公元1157年]进士第一,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知泉州)任泉州太守时曾考察寂光寺,留下《宿寂光寺》一诗:
“青山环绕如盘谷,中有幽清佛子家。
人昔共来今不见,数行老泪湿烟霞。”
诗中也透露出此地山势不凡,但昔日雄姿、纷华不见了,眼前只是一派凄清,不能不使他老泪纵横!
而且,惠安自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设县后,共分66铺,盘龙铺即属惠安一铺,亦称一都(见明朝惠安知县叶春及《惠安政书》及清·嘉庆《惠安县志》)。铺、都系旧时行政区域,相当于今之乡、镇(解放前本铺侨胞寄信回家,地址即写“福建省惠安县南门外盘龙铺××村”可资证明)。盘龙铺离县邑十华里,共领25村。既有圣旨,又有名山,既居铺首,寺又破烂,惠日和尚投注目光,既名正,又言顺,既省时日,又告大功,何乐而不为?
至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清朝水师提督施琅奉命收复台湾。施琅把妈祖助战种种神绩奏闻,康熙诏封妈祖为“护国庇民昭灵显应仁慈天后”。从此,妈祖与孔子一样被列入清朝最高祭典。据传,宫建成后惠安知县每年赍香烛纸帛亲赴护龙宫举行春秋二祭。
据老人讲:大约1935年,下铺伪保长叶乃元与土匪汪柴水勾结,焚毁宫中一切供奉。解放后,妈祖被当作封建迷信,护龙宫也荒废了。1964年社教,尤其1966年文革,以“破四旧”之名,将妈祖金身焚毁。岁月无情,椽桷朽烂。1976年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实行开放改革,百废俱兴。旅星侨胞吴铭金等慷慨解囊,盘龙众乡亲捐资献力,在吴世煌、肖惠珍为首的修缮小组带领下于1982年修复正殿,1988年修葺拜亭及前落。1993年接受铺民意见全铺参与,并成立董事会,对护龙宫全面整饬,重塑妈祖金身,1994年坐殿。
护龙宫坐乾向巽兼亥巳,由山门、拜亭、主殿组成。主殿三进深,宽三丈八尺八寸,深三丈五尺。原系硬山式砖木结构。现木柱梁栋均换为石柱钢梁。
护龙宫供奉的神明,铺民敬称为“铺妈”。据历代文献记载,宋朝先后封妈祖十二次,由“夫人”晋为“圣妃”。到元朝制封为“天妃”,明朝承袭,清朝康熙特封“天后”,道光帝晋封为“天上圣母”,今称“妈祖”为“海峡和平女神”。
妈祖确有其人,她生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系闽林始祖——晋安郡王林禄23世孙女。自生下至满月,文静不哭,其父林愿为其取名“默”。林默自幼聪颖,爱动脑筋。长大后,决心为民兴利除弊,致志于公益慈善事业,矢志不嫁;她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在大海边长大的林默,尤洞晓天文气象,相传能“预知休咎(吉凶)事”,教人避凶趋吉。渔舟商船常得到她事前预报或事后救助,人们对她爱戴有加。
妈祖精神是“庇民护国”,这在宋人及以后历代文献均有大量记载,毋庸赘述。据参与1946年9月盘龙铺(计25自然村:盘龙、涂楼、下埔、廖厝前、蔡村、前吴、后厝、厝斗、东吴[已废,现为螺阳中心小学]、前宅、山前、李舍[现为山前六组]、苏坑、东厝[已废]、前塘顶乡、下乡、塘墘、梧塘、陈坑底、溪前、竹脚、后新厝、下庄[已废、今螺阳中学校址]、溪仔墘、溪东、溪西、竹坑塘、司口、前堡[已废])妈祖赴湄洲祖庙谒火进香的筹备者和抬桥者讲:当时抗日甫胜,交通梗阻,百废待兴。人们四人一组,六组轮流,每组五里,肩抬妈祖神轿至峰尾。董事长拟雇船上湄洲,请示妈祖,妈祖要自已择舟前往;神轿抬下海滩,择派要某船。但该船空无一人;有人的船,妈祖又再三不用。当夜,轿夫只好歇宿峰尾。人定初时,一老翁穿着木屐踱来荡去,吵得我轿夫无法入眠,遂相与攀谈。原来,他是我妈祖所择那船之主;他家另一船在浙江舟山捕鱼,而舟山台风大作已数日,他儿子连人带船下落不明,正万箭穿心忧心如焚的他,一听说我妈祖择了他家的船,当即焚香下跪许愿:儿子若安然无恙归来,一定免费渡送妈祖赴湄洲进香。深夜,船家儿子果然飞舟而返,举家称庆。次晨,义无反顾护送妈祖上湄洲;然后驶回崇武上岸。
在祖庙,妈祖又要自择香炉进香。问第一个香炉可否,不答应;问第二个,否;第三个,否;第四个……第十二个,才肯上香。一查该炉,原来是明朝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所造,叫宣德炉——宝贵文物。
抗日前夕,罪恶罄竹难书的惠安大土匪头汪柴水,曾横下黑心带领匪徒欲洗劫盘龙村,村民得讯,即抬妈祖辇舆巡境镇守。是夜,汪匪大队人马杀来,临村发觉:盘龙周边火光簇簇,人马啸啸,旌旗烈烈,杀气腾腾。汪匪望火兴叹,遂畏怯撤去,村民以为妈祖庇护了盘龙村。
今日纪念妈祖,在于弘扬妈祖爱乡爱民爱国精神,为海峡两岸人民祈求福祉,为和平统一再作贡献。
护龙宫文物
由王潮故宅,而寂光寺,而护龙宫,千多年来,文物当不少,然以地瘠人穷,有眼无珠,抛弃者抛弃,毁坏者毁坏,失盗者失盗……令人扼腕痛惜!但仅存的几件,足以资证护龙宫文化是研究宗教文化和石文化难得的一个景点,也是不可多得的一个亮丽的旅游景点。
一、龙虎麒麟石雕
山门墙垛,有石雕两幅,原泉州市文管会副主任庄炳章以为与惠安割山宫雕刻一致,属唐宋风格,是宋代原物。东墙,龙、麒麟各一;西墙,虎、麒麟各一。龙、麒麟身高均76CM,龙、虎宽67CM,麒麟则为84CM,浮雕突出9CM。
二、石鼓、石笋
石鼓底座为莲花之雕,座高21CM,直径99CM,上置双龙抢珠石鼓。鼓高36CM,直径99CM。据盘龙俗法:每年九月初九祭妈祖,“起鼓”时,则敲击石鼓。石笋有二:一高(仅一节)50CM,圆径29CM;一高58CM,上端略呈三角形,圆径为28CM。据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厦门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王连茂研究员鉴定:前者有人肯定,有人有异议;后者则肯定无疑。石笋,系不可多得的石文化信物,大都以为唐代前后从东南亚、印度传入。据说此物在东南亚,如泰国,于节日抬出游行,凡想生子之妇女,则上前抚摸祝愿,大可如愿以偿。
三、对联:盘曲排旗鼓,龙光射斗牛
护龙宫地处困牛穴旁,背倚凤旗山,前眺大鼓山,灵气贯长虹。原宫中石柱撰刻一幅对联:“盘曲排旗鼓,龙光射斗牛”。写出了盘龙地势迥异,灵气非凡。此柱解放后移为小学门柱,现保存宫中。
四、石湖 石狮 风狮爷 石佛
宫中今存石湖一个。高58CM,深36CM,直径88CM,据传为养金鱼之用。
山门门路两旁,各置青草岩石石狮一只,高约90CM,宽60CM许,厚30CM左右。油滑锃亮,雕工古朴。不幸于解放前失盗一只,1996年农历八月初一另一只又失盗。
今存风狮爷大小各一只。大的73CM×36CM×27CM,小的65CM×27CM×27CM,古朴大方。据王连茂研究员称:此物镇风邪,盛行于唐朝;今台湾尚好此物。曾有一台胞偷偷欲将大的风狮爷抬走,后发现,才原璧归赵。
石佛两尊,雕工粗朴,状若三宝佛,36CM×25CM,嵌入墙上。
石柱、石湖、石狮、石佛和风狮爷的存在,足以证明护龙宫前身为王潮故宅和寂光寺。由于古代科学水平低下,对风雨寒热之邪和自然灾害认识不足,抵御力弱,以为狂风暴雨、寒湿溽暑系凶神恶煞作祟,企望龙虎狮佛之神来弭灾除祸,遂勒石树碑以镇妖驱魔。此俗当与我国汉魏六朝土生土长的道教神仙之说密切相关。
五、“海天慈母”匾
清光绪年间,晋江状元吴鲁路过护龙宫,为妈祖研墨挥毫,敬书“海天慈母”四大字匾额。匾宽64CM,长192CM,其字雄浑遒劲,刚尔不群。十分可惜可怜:文革中,无知者当作“四旧”破除——将“海天慈母”四字铲平,如今徒留空框一个在宫中。
六、宫前官道与驿站
宫前三米外有石块砌成2米多宽的官道通过,北抵福州,南达漳、厦,是古代官府驿道。据清·道光《惠安续志》记载:晋江至仙游枫亭,驿道设七铺,盘龙为其一,设一司四兵。宫右200M许庄氏石埕旁,古设报堂,有碑石,公社化后建仓库碑毁。据说,官员路过护龙宫,报堂报仔呜锣报讯,官员则须下马或下轿。如今300M外的福厦水泥公路崛起,昔日这条像个耄耋老翁颤巍巍地从村东颠簸到村西的古驿道已被后人淡忘了。
护龙宫传说——钦点探花郎
护龙宫传说不少,如“飞凤下尘”、“不枯的水塘”,困牛穴的故事、仿建的新亭尾天妃宫、数百年古榕树和钦点探花郎等等。因篇幅所限不详述,只说钦点探花郎。据1946年参与筹划护龙宫妈祖赴湄洲祖庙进香的年逾八十的廖厝前村林桂桐讲:相传古代漳州一书生赴京赶考,一天大清早,行近护龙宫忽逢瓢泼大雨,即入宫避雨。书生见供奉的是女神,便默祷其保庇并许了愿:若金榜题名,定为犒劳。随后彩虹腾空,雨霁天晴,他立马赶路。没走多远,遇到一位手提粪篮拣粪的女子迎面而来。女子淡妆大方,良善可掬,脚着花鞋,眉目清秀。男生问道:“请问姑姑,此村何名?”女子含笑应道:“此地盘龙,你姓林吧,谅是上京应试?”
“是,姑姑何以知之?”林生反问道。
“既是上京赴考,必有文墨,我出一对子你对对,只有下联。”
林生自以为满腹经纶,区区对子何足道哉?蛮不在乎答道:“请姑姑道来。”
“鞋头梅花,朝朝踏露花难开。”那女子指着脚下绣花鞋说道。
林生滴溜溜转着眼珠子,懵了。左思右想竟对不出上联,脸上红一阵白一阵。那女子略为劝慰几句又拣她的粪去了。
林生自忖:连拾粪女子的对子都对不上,怎么一个“糟”字了得?他再也不敢掉以轻心。自此,路上自出自对;夜里挑灯苦读。终于一举中榜;及至殿试,皇帝摇着扇子,竟以扇子图画为题出对曰:“扇中柳枝,日日摇风枝不动。”林生一听,忽然想起途经盘龙女子出对盘问一事,立即对道:
“鞋头梅花,朝朝踏露花难开。”
皇帝见他思维敏捷,对得工整,很是欢喜;然而稍加玩味,觉得不免有脂粉之香,无阳刚之气,便随口笑道:“爱卿真是个探花郎。”林生一听,连忙下跪谢恩。皇帝话已出口,权作钦点探花——名列第三(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
林生喜不自胜,顿时感悟:盘龙盘龙,要不是拣粪女子盘问,我怎能荣登龙榜!
当他衣锦还乡,即偕父母特地从漳州办了香案,来盘龙护龙宫还愿。祭礼热烈隆重自不待言,唯林生遍访出对女子,竟杳无踪迹,终于大悟,以为是妈祖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