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辋川的南音与北管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一、南音与北管是辋川民间演唱艺术的两朵绚丽的姐妹花。 辋川地处惠安北部,与莆仙相邻并有密切来往,具有闽中特色。这体现在文化上,辋川独具闽中闽南双重色彩,在音乐演唱艺术上就受南北双向薰陶,而南音北管并存,相互辉映,相得益彰,形成南北并称的两朵民间音乐演唱绚丽的姐妹花。 南北管这两朵民间音乐奇葩在传承、发展和民间演唱活动中有几个独具特点: 1、相对独立又互相促进。民间音乐爱好者各自加入自己的组织,又经常相互技艺交流互不排斥。在乐器上求同存异,南北管的二胡、三弦、箫是同具的,但北管无琵琶和十音,南音无锣鼓等打击乐。她们相同的互相砌磋,不同的互相欣赏,把优点融入自身。这就是长期形成的二乐并融品格,相得益彰。南北管能者同称“先生”雅号。 2、南北管并举。节日或有一定规模的活动都是南北管并举,缺一视为不完美。踩街游行,北管在前,南音殿后。 3、各自结社,友谊来往。在民间音乐盛行时期辋川南音北管社团相继组成,频繁开展活动,大大促进了辋川一带民间音乐和文化艺术的发展。 二、辋川是泉南一带遐迩闻名的南音传承地 辋川南音始于明万历年间,当时知四川成都后为淮王府长史的辋川城内人潘一谔是专攻丝竹的“南管先生”。万城以后辋川南音日趋发达,世代相传,长盛不衰,值清民以来更加鼎盛,建国以后仍然音韵袅袅,螺旋式地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老枝新花,又在泉南一带享有盛名。 辋川南音在传承方面从历史的脉络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组织:各个时期都有南音学馆(民间叫“南管间”)比较著名的清民时期在辋川城内有“莲盟社”。建国后直至七十年代成立了“辋川南音研究会”和“南音社”,九十年代提升为“南音学会”,归镇文化站管理。至于平日弹唱玩乐的“南管间”遍及各村落。 2、分布广:辋川南音以辋川城(包括城内大潘、后任、中西街三村)辐射遍布周围各村落。主要的有:社坑、峰南、更新、玉围、王孙等。各村都设有学馆。学馆经常互相交流,外出大规模演唱时,组成精英队伍,以提高品质和知名度。 3、世代相传,名师辈出: ①有南音世家,还存在比较有成就的是陈亨元南音世家。陈亨元商人出身,南音从其叔父陈玉凤,传下有良贵、珍贵、明贵……第四代有庆祥等。本世家的特点是人人精通管弦,亨元、良贵七管全能,亨元的玉嗳、品箫、二弦和良贵的琵琶、洞箫、十音在惠安直至泉南享有盛名。亨元唱腔也好。珍贵少时专攻小唱,颇有名气。还有陈荣玉世家,传有庆义和永辉等人。永辉技艺独精,建国后为惠安县知名的南管先生,长期在县演出队当教练、编曲。还有现在新涌现的更新村陈约略南音世家。全家均习南音,组成演唱班。荣获泉州市第五届青少年南音大赛一等奖,与江泽民总书记合影的陈雅丽就是其家族的后起之秀。 ②有知名的南音先生,师传本县各地及泉南一带。历史上和现在比较知名的有:陈永辉、陈金聪、潘细春、陈胆元、李标山、陈妈山、陈文和、林法生、陈秀林等。他们不但是本土南音教师,足迹遍布全县直至泉州、晋江一带。主要教学地有:洛阳、桥南、金井、涂岭、涂寨、东园、黄塘、县城等。陈永辉五十年代入惠安高甲任曲谱主编。陈金聪七管全能,且唱腔独特,高昂又清脆,老而不衰。陈文和不但七管全能谱曲写词都会。潘两金十音、琵琶还是市县出名。陈秀林是后起之秀,七管全能又善洞箫,现活跃在泉州一带教学。 ③有知名唱腔。除上所述的陈金聪外还有:任德春、任金福、林法生、陈妈山。小唱有陈珍贵、陈文荣、陈永义、陈文和等。 4、活动有特色:平时有南管间,经常开展教学和娱乐活动;节日有组织活动;婚丧喜庆出场活动;走出去请进来交流活动。结“灯棚”是辋川南音独具特色的大型演唱活动。其形式是一般在夏天或初秋,选个广阔清幽场地,搭台,张灯结彩,邀请惠安直至泉南各地的南音精英、弦友登台表演。常常是连续数个夜晚,热闹非常。这不仅提高了辋川城知名度,也促进了辋川经济文化的繁荣。建国后也有类似活动。1986年海峡两岸恢复往来,数次于中秋明月夜,文化站、老协会与南音社共同举办过“台海两岸诗词南音吟唱会”,颇受欢迎。 5、传承有人 现在辋川南音由镇老协会和镇文化站牵头,以各村老协会为载体,以老带新向前发展,老中青一脉相承。从以上还健在的老艺人陈金聪、陈文和、陈良贵、陈荣玉(均80岁以上)陈秀林(中年)陈雅丽(少年)等,联成一体,传承有人。 更新和社坑村的南音社团不但老中青结合,而且已形成男女同馆同台的局面。后任村在支部村委的支持下已成立东升南音研究会,作为辋川镇南音学会的分会。东升小学也尝试开设南音课,试办小学生南音班。 三、北管是辋川独具泉莆文化交融特色的民间音乐奇葩。 1、传承与创新 古辋川的北管是属于莆仙传统文化,经现在的泉港区的山腰传入,始于清末民初。当时辋川城内的下四家家族以经商著称,颇殷实,商业来往与莆仙相当密切,商人经常进入莆仙一带采货推销,辋川港船只也经常来往于莆田涵江口岸。商人们在莆仙停留期间领略到当地北管的民风俗韵,逐渐受其薰陶而喜爱。后来下四家的商人陈泉源首先把北管引进在其家族的莲房夫子宫里建立了北管“莲房社”,聘请山腰北管先生到辋川教学。这是我们得知的在辋川的第一颗北管种子,后来由于莲房社的影响,学北管的日渐增多,成一种风气,不久在辋川城北城隍庙附近的后坑巷也成立了“莲峰社”北管团体,不久他们的规模就赶过莲房社。据现在知情者回忆,二社知名社员有:林厚生、陈木水、陈庆辉、陈阿目、陈明贵、林贵奎、陈妈全、陈全贵、林细兴、林振元。大、小唱有:陈文金、陈庆春、林碧奎、陈宝水、陈瓦全、陈文银、陈清法、陈福、陈成玉等。传至建国初期有:陈清海、陈良海、陈清泉、陈金枝、陈庆南、李庆奎、陈瓦裕等。 2、风韵与特色 ——乐器,弹吹击打音韵齐全。 管弦有:京弦、品箫、二胡、月琴、双笙、三弦等。打击乐有:大锣、小锣、大钹、小钹、北鼓,称“五音”以鼓为首。 ——演唱形式,文武兼备,幽雅高昂并蓄,颇具魅力。 管弦与曲调相配合,五音打击乐由六位孩童组成,以北鼓为牵头,五音相协调,音韵铿锵而热烈。五音可单独打闹,也可与管弦歌唱配合,边打边唱,别有一番风趣。逢年过节,迎神赛会五音常常单独打闹。如五月龙舟闹和春节元宵期间走街串巷的“社鼓”,群众十分欢迎。作配五音小唱的歌题有《玉美人》、《卖菊花》、《四季时》、《玉采桑》、《四大景》、《打花鼓》、《闹龙舟》等。北管歌曲不论大曲小曲都具既幽雅又高昂的特色,感情十分丰富,有赞美祖国锦绣江山,有歌颂劳动人民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的,也有情意缠绵,倾听男女爱情和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的委婉动人之章。小唱更具魅力,开头有前奏,中间有过门,收场有尾声,中间介以五音,非常动听。 ——登台表演,街头宣传是北管演唱艺术的轻骑、尖兵。 北管不但可以在室内或搭台演唱,还可以作为轻骑尖兵,把故事编成“话报剧”或选择传统小戏走街串巷和马戏团一样圈地表演。也是宣传队一种文艺形式。 ——北腔土调,南北交融是唱腔语言上的另一特色。 北管的大曲北腔是用普通话与京剧同腔调,在抒情委婉的唱词中可用缠绵绯恻的闽南语南音调。同时二者都混有莆仙语调。是南北文化共同薰陶的奇葩。具有南音的幽雅清脆和北乐的高昂奋发,真是一文一武,一雌一雄,有机配合,相得益彰。 3、辋川北管曾一度风光于泉州威远楼前 辋川莲房社北管社址在下四家祖厝旁的夫子宫,自然为夫子庙迎神赛会所用,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关夫子佛诞。善男信女都要结队到泉州城涂门夫子庙“割火”为显热闹常常带上北管一同往泉州。据老北管陈清海回忆,建国前有一年五月十三他当小唱及五音北鼓头,当他们的队伍在泉州威远楼前表演时,四面八方观众闻音均向他们拢来,一时被北管的独特音韵所迷醉,成为人山人海,有个老者闯入其中以手抚摸北鼓头的额顶,以示夸奖……辋川北管一时自觉荣耀。 4、重整旗鼓,作为镇“晚晴”文艺队一支别动队 以上所列北管传承人大部已作古,几位健在者都进入老龄期加入老协会。最近辋川镇老协会成立“晚晴”文艺队,几位北管老者自告奋勇重整旗鼓,又从莲山中学选十二位学生当小唱,组成北管组,开始教唱演练,不久即可亮相。 附:北管部份歌曲于后 2003年10月 附:北管歌曲 茉莉花 (插图作者:陈清海 作) 陈清海 作 玉美人 三月三(玉采桑) 编者按:“北管”带有中原演唱口腔,其历史与中原乐曲有若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