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惠台姓氏揽胜溯源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惠安县民政局自1989年年底抽调39位干部对全县姓氏进行全面调查,于1991年10月基本结束。调查结果表明,全县共225034户,1079321人,平均每户4.54人。158个姓氏,分布于19个乡镇场、389个村、1857个自然村。全县人口万人以上的姓氏排列为: 1、陈:分布19个乡镇场,37432户,179310人,平均每户4.8人; 2、张:分布17个乡镇场,18384户,95227人,平均每户5.2人; 3、林、分布18个乡镇场,16110户,64213人,平均每户4人; 4、黄:分布19个乡镇场,14439户,60783人,平均每户4.2人; 5、庄:分布18个乡镇场,16586户,58716人,平均每户3.5人; 6、王:分布17个乡镇场,13012户,57572人,平均每户4.4人; 7、刘:分布17个乡镇场,9573户,43559人,平均每户4.6人; 8、吴:分布14个乡镇场,6483户,31923人,平均每户4.8人; 9、李:分布19个乡镇场,6503户,30865人,平均每户4.7人; 10、曾:分布15个乡镇场,5886户,29103人,平均每户5人; 11、杨:分布18个乡镇场,6228户,28951人,平均每户4.6人; 12、郑:分布17个乡镇场,6268户,26781人,平均每户4.2人; 13、郭:分布13个乡镇场,5676户,26350人,平均每户4.8人; 14、何:分布12个乡镇场,4071户,19090人,平均每户4.7人; 15、许:分布14个乡镇场,3672户,16523人,平均每户4.6人; 16、连:分布6个乡镇场,3465户,14263人,平均每户4.2人; 17、苏:分布12个乡镇场,2788户,13207人,平均每户5人; 18、康:分布8个乡镇场,3302户,12392人,平均每户3.7人; 19、骆:分布3个乡镇场,2738户,12357人,平均每户4.6人; 20、蔡:分布14个乡镇场,2787户,12272人,平均每户4.4人。 从姓氏调查中看到惠安姓氏渊源、人口发展趋势。 1、一个姓氏的形成与当时的政治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如: 出氏,元朝开国元勋鲁国王木华黎为其先祖,元亡时值其八世孙纳哈出,官太尉,降明封海西侯,从傅友德征云南卒于途中。长子察罕坐蓝玉党死,庶子佛家奴逃至福州中卫街,隐姓埋名,以纳哈出的“出”字为姓,旋迁居惠北现在的后龙上西,至其十二世孙出光育再迁至现在的涂岭小坝洪厝坑,至今传有二千多人。 丁氏,先祖为穆斯林瞻思丁。元末明初,泉州穆斯林领袖蒲寿庚反明太祖,元亡后,瞻思丁后裔难于在泉州立足,遂迁至陈埭,以瞻思丁的“丁”字为姓,蕃衍至今,其十二世分支惠安洛阳、崇武。与之有牵连的姓氏还有蒲、艾、卓、卜、贺等改头换面的姓氏。 百崎郭氏,先祖为穆斯林贵族伊本·库斯·德广贡,元代来居泉州。因蒲寿庚反明太祖,明初清肃色目人(回族也为色目人),伊本·库斯·德广贡只好改名换姓,取其“库斯”谐音“郭”为姓,“德广”为名,潜住海陬之法石。其次孙郭仲远迁居惠安百崎,至今发展至万多人。百崎也称白奇。 2、惠安是个历史悠久的县份。 从这次姓氏调查中发现,早在二千年前的汉朝,惠安就有人来居住了。山腰乡前烧村吴氏93户,438人,其族谱写道:“汉朝从仙游大湖迁入。”山霞乡后洋村庄氏系隋朝时从永春乌洋迁入,现583户,2782人;该乡东莲村蔡氏于唐初来本村开基,现6户32人;辛氏于宋初从甘肃天水迁入该村,现149户,610人。南埔乡狮东村东吴自然村吴氏系唐僖宗中和四年(884)从河南迁入,现740户,3830人。涂寨镇互助村庄氏系唐末从晋江乌石迁入,现198户,612人。崇武大岞山和百崎音楼山出土的文物,也可佐证惠安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县。 3、山边海陬,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由于历史的演变,姓氏特多。 螺城镇、崇武镇、山腰盐场、涂岭等地有城池、关隘、兵寨等军事设施,历代来此驻军役边、充军劳改的人,有的因羡惠安山川秀丽、民风淳朴、气候宜人,即就地定居,娶妻生息,所以这些地方的居民多杂姓。如崇武城居民号称“百家姓”,到现在还有66个姓氏。一些全国罕见的姓氏,在这里也可以找到,如哈、古、吕、史、卓、畲、甘、经、纪、公等。螺城镇还因有千年县治史,许多外地人在此当官、退休、娶妻生息;加上现代的“农转非”,几乎集中了全县的姓氏。这次调查中共查出122个姓氏,其中全国罕见的有卜、文、毛、尤、包、公、出、甘、皮、代、史、石、龙、白、田、汤、成、巩、危、艾、严、邹、梁、犹、拱、龚、侯、卓、武、金、罗、尚、英、莫、阎、邵、哈、贺、顾、蓝、雷、廖、游、颜、韩、饶、戴、瞿、詹、彭、高、郭、钟、唐、翁、赖、鲁、章、温、傅、屎、粘及复姓公孙、欧阳、慕容等65个姓氏。山腰盐场应氏1户6人,是其先人于清朝时由浙江来当盐兵,后举家迁来落户的;水氏2户8人,刘氏1户5人,系盐场起义人员留场工作而落户的;辋川玉围陈氏963户、4195人系莆田阔口宋代一陈姓来惠安当官,退休后不愿回莆田而定居于玉围官路旁,以白石作围墙而生息至今。南埔萧厝井氏,系西晋中原之乱从海路到惠屿避难的,现8户42人。上述应氏、水氏、井氏还有涂岭出氏、洛阳包氏、公氏、公孙氏也都是全国罕见的姓氏。 4、许多姓氏是于明朝迁居惠安的,迁居规律是由山区到沿海。 如山霞乡前张村张姓288户、1577人系明代从东岭大湖迁往张坑再迁往前张。本村的庄姓47户、260人也是明末从永春乌洋迁至晋江乌石再迁至山霞后洋,最后迁入前张。同一姓氏由全国不同省份,不同地区迁到惠安同一地区聚居的现象颇多,如山霞乡新塘、宣美、山霞、田墘四村的陈氏1744户、8153人系明代由湖南不同县份迁入聚居的;辋川玉围陈氏从莆田阔口迁入的灯号是“玉湖”,从浙江、山西等省迁入的灯号是“颍川”;黄塘乡埔兜村草埔园陈氏一部分是清初由洛阳下埭迁入,一部分是明代从晋江涵口迁入,灯号都是“颍州”。辋川五柳系明末从山西河东县迁入。净峰杜厝谢氏88户、407人系明朝自山东陈留县迁入。辋川许埭程氏系宋末从河南迁入。从姓氏调查中看到70%的姓氏都是明朝时从中原迁入的。 5、许多姓氏属于某些特殊需要而定居。 东园,螺城镇的31户、165人金氏为元末蒲寿庚的家奴,被派到东园埭庄许埭头看祖墓而定居于惠安。螺阳乡935户4966人、螺城镇336户1236人、小岞乡25户115人的黄氏系唐末卜居泉州开元寺黄守恭的后裔。史载黄守恭计生五子,取名经、纶、纲、纪、纬,分居“五安”:经居南安,纶居惠安,纲居同安,纪居安溪,纬居绥安(即漳浦)。守恭在垂暮之年曾经留下《遣子诗》一首,曰:“骏马匆匆出异方,任从随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苍天永庇诚吾愿,三二男儿总炽昌。”他分遣诸子及作《遣子诗》的目的在于教育子孙不要靠老祖宗吃老本,愿子孙如“水里之鱼,霜中之笋,分处遐迩,务勤讲读”。其裔孙黄真(1246-1326)系黄纶之后代,先迁居惠安螺阳之坑柄,再迁至河北燕山当官,元末黄真到南安当“达鲁花赤”(监县长),元亡定居丰州美林、西埔,灯号“紫云”、“燕山”。 涂岭五社王氏16户、50人为后龙沙格王忠孝之堂亲后裔,因当年王忠孝参加郑成功部队并被任为军师,被清廷统治者通缉而逃往山区潜居。辋川峰崎何姓中有被大房头欺侮遂改姓麦者,潜居南埔施厝,其村庄即改名蔡宅,就这样把姓氏、地名搞得面目全非,外人难于辨别。 6、姓氏与地名的关系至为密切,从中可以看到地方上姓氏消长、兴衰的历史演变。 南埔萧厝、山腰钟厝、叶厝、涂寨廖厝、胡厝等村庄都是以开基姓氏命地名的,涂寨曲江村张姓是以灯号命村名的,至现在这些地方仍居原来开基的姓氏,地名也依旧。今白奇里春最早开基的是李姓,因此谐音“李村”叫“里春”;莲埭贺厝最早开基的是贺姓,后贺氏迁居螺阳山富、山兜,现郭姓居住,但地名照旧;现居螺阳山尾的梁厝梁姓,其原居白奇梁慕的地名也仍不变。洛阳陈三坝村、三舍村等都是纪念宋末梧宅陈伯卿(俗称陈三)所命名的,但现在全是何姓居民,村名也照旧。螺阳蒋吴村在民国初还是蒋姓、吴姓聚居地,现蒋、吴全部迁出,而为杜、王、胡、陆、李、张、方诸姓氏居住,地名仍叫蒋吴村。黄塘乡陈林村,既有原来的陈、林开基姓氏,又有新来的康、王、张等姓氏。涂岭洪厝坑原为洪姓开基居住,现全为出氏所居。如上各种情况,还有多多。 7、人口出生率与当地经济成反比。 今年是世界人口年。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公布:世界人口现每天以25万速度增长,90%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经济文化落后,卫生、生活条件差。我国也是发展中国家,因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出生率已由八十年代的24‰降到今年(1991年)的20‰,自然增长率已由17‰降到14‰。从这次姓氏调查中看到我县也是经济文化落后、生活条件差的扶贫地区的出生率高,反之就低,从中得出一个结论:人口出生率与当地的经济状况成反比。从全县看,黄塘、涂岭、辋川、东岭、南埔、螺阳等地比百崎、螺城镇、山腰盐场、崇武、洛阳等地的出生率高得多。如后龙乡土坑村周姓1户12人;联岩唐姓5户60人,户均12人。东岭乡杨姓180户949人,户均5.5人,邓姓5户37人,户均7.4人。东园镇任氏1户10人;官氏1户7人;倪氏5户36人,户均7.2人;郭氏2146-11-67人,户均5.3人。辋川乡玉围洪氏3户25人,户均8.3人。南埔乡麦氏90户559人,户均6.2人。涂寨镇向氏1户8人。小岞乡汤氏1户7人。螺阳乡江氏3户21人,户均7人;田氏11户58人,户均5.3人;潘氏2户17人,户均8.5人;迟氏1户6人;包氏1户10人。涂岭乡阮氏1户10人。均在全县户均4.54人以上。 与此相反,螺城镇122个姓氏,98%的姓氏户均只有1-3人,出生率比贫困地区低得多。如文氏1户1人,毛氏24户51人,公氏1户1人,皮氏1户3人,尤氏1户1人,白氏1户1人,田氏1户2人,石氏2户6人,艾氏1户1人,严氏1户1人,还有金、尚、夏、瞿、鲁、邹都是1户1人。崇武镇史氏6户19人,叶氏5户20人,古氏1户1人,辛氏2户5人,吕氏1户2人,欧氏2户6人,余氏1户1人。均低于全县户均人数。 总之,越是贫困地区,经济越落后,越是早婚早育多胎;越是富裕地区,经济越发达,越是晚婚晚育一胎。 这次姓氏调查中,探索到惠安与台湾许多姓氏的渊源关系。 1、聚居台北市下坡街、凉州街、迪化街和安西街的江姓125户652人,他们是自1912年起由惠安东园下垵江石头(去年故世)带领下陆续迁台定居生息的。 2、台北市松山区“三张犁”张姓聚居地是明、清之际由惠安黄塘张姓迁居,以制犁为生,现已178户928人。 3、台北市重庆路棕蓑街以编织棕衣和斗笠为职业的居民,是民国初年由惠安南埔、后龙、山腰、崇武等乡镇移居的。 4、聚居台北市、基隆市、台中市等地的惠安同乡,聚会选出的同乡理事会,理事有黄、陈、林、王、蔡、张诸姓。黄毓仁先生为理事长,他捐巨资将于年内在台北市建惠安会馆。 5、台湾台东县甲场头村王姓是明朝嘉靖年间由惠安南门外甲场头村迁居的,繁衍至今,已有1600多人。 6、据清康熙47年洪昆辑《獭江新考》载:“吾獭之民,多为船商,明世,人益众,多移居台湾新竹,台北等地。”獭窟村仅曾氏移居台北、台中、新竹、鹿港等地者,现有人口5000多人。 7、崇武港墘、大岞、五峰、前垵等村的蒋、李、王、张、刘、陈诸姓的石匠、木匠于明末清初到台湾基隆、淡水、台北等地承建寺庙等各种大型建筑物,多有定居台湾生息者,现有6000多人。台湾的船长,75%是由崇武人担任的。 8、1980年《台湾风物》报道,鹿港郭厝信奉伊斯兰教,他们是惠安后龙郭厝迁居的。据《入闽郭氏总谱》记载,郭厝十三世督公,庆公、瑞公于1785年去台,十四世和公、尼公,敬公于1786年去台,十五世球公于1815年去台,十六世林公于1845年去台,居鹿港,沿用郭厝村名;先人郭国祯说,他们到台经商被鹿港人敬为上宾,热情招待,去台要先拜辞妈祖。他们仍沿用惠安郭厝昭穆字韵,即:霖公一惠志,文子洪明在,土启允元候,高瞻祈见佑,厚载翊常由,静和贻伯仲,谏诤迪仙猷。 9、鹿港辜氏也是由惠安迁居的。据惠安东园洋埔辜氏族谱:洋埔三房六世孙辜邦变迁惠安螺阳上坂,邦变之三子辜宗率子五人于清康熙年间赴台谋生,卜民彰化鹿港。 10、明末清初有一支600多人的郭氏回民随郑成功收复和开发台湾,在此前后郭氏回民有许多人到台湾经商,捕鱼,搞运输,定居蕃衍,因此发展很快。他们称自己是“白奇郭”的后裔。据不完全统计,台湾“白奇郭”有4000多户15000多人,分布在台北、高雄、鹿港、基隆等地,仍用惠安“白奇郭”的昭穆字韵:垂天定朝,清廉启国,家修廷献,文明行笃,宜尔子孙,以介景福。 11、据《燕山出氏家谱》载,道光十三年(1833),十五世出试、出波两兄弟携妻女及侄出良、出污两兄弟在圭笼头(基隆市)定居;道光十六年,十六世出霓带妻女五人到基隆定居;光绪三年(1877),十七世出锥英携妻子五人到基隆定居。至今计17户去台,凡158年,六代,390多户,1600多人。 12、编著《东平纪要》,《台湾外纪》的江日升是郑成功的龙骧将军江美鳌的儿子,其祖居地是惠安东园小蔗村,现台湾沿海江氏渔民大都为其后裔。 13、台北沙格村系惠安南埔沙格村人移居,是郑成功客卿王忠孝后裔的聚居地。 惠台相隔一衣带水,惠安是台湾同胞最重要的祖居地,台湾几个重要的姓氏几乎都是由惠安迁居的。 1986年3月-1991年12月 编者注:作者在这份资料中所述的惠安县范围包括现在的肖厝开发区。系供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