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回忆“芷江决战” 企望两岸和平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民国廿六年七月七日,日军无视我国主权,在我卢沟桥附近,举行演习。于夜间藉一名日兵失踪,强欲进我宛平城搜索。我守军第二十九军吉星文团,以夜深贵军入城易生误会,可于天明后徒手再来,由我警方协助寻觅。日军悍然不理,竟开枪射杀我守军。我军守土有责,亦还击击毙两日兵。日军随炮轰我宛平城。卢宛炮响震断和平之梦,爆发“七七”事变。我国奋起抗战,虽被占半壁河山,但国共联合建立民族抗日阵线,以“一寸河山一寸血”,决战到底,争取最后胜利。 至民国卅四年,抗战进入第八年,美国与我经结同盟,美空军以我芷江基地,出击日军海陆运输。日酋冈村宁次乃调兵遣将,攻我芷江。我英勇将士抱定歼灭日军决心,达成我抗战最后胜利。 距今60周年,斯役在两岸尚健存者,谅已寥寥可数。笔者服役宪兵,参与卫戍芷江,烽火余生,为恐光荣战史,遭受皇民余孽所湮灭,乃在暮年脑海中,从零碎的记忆,提供新生代中华儿女,认识当年我英勇将士,为保卫芷江,死伤有20万之众,血战之惨有死无退,战死之烈势崩雷电。提高中华民族意识,重振神圣抗战精神。 去年,大陆中央电视台,为筹备“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台湾谅以“终战”淡化之),向笔者录影采访芷江战役概况。笔者以芷江胜战,非但击溃日军武力,更重要是打垮了日军的战志。攻芷“皇军”中将司令阪西一郎,战败未以“武士道”传统切腹殉职,且伪装为伙夫兵逃命,丧尽“大和魂”颜脸,贻笑国际。在攻芷如此惨烈战役,日军无一师团长战死。 回忆我抗战开始,我军师旅长等身先战士,阵亡不计其数;在襄阳会战,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亲临火线陷入重围,成仁殉国英烈千秋;中山舰萨舰长与舰共沉;空军中队长沈崇诲人机与日“出云”旗舰共亡……种种英烈精神,奠定神圣抗战最后胜利基础。 兹将芷江血战略叙如下: 芷江在湖南西部,自衡阳失陷,已成为陪都重庆的屏障,也是中美航空队的基地,其航行半径涵盖海南至华北沿海航线,控制日军海陆运输,及在华军事目标,使其行动陷于瘫痪。日军视芷江如芒刺背。冈村宁次乃集高级将领,沥尽心血制订“攻击芷江计划”,企图占领芷江,并图进攻重庆,迫我投降,结束侵华战争。 由凶残猛将阪西一郎为司令,率领凶悍陆军第二十军及精锐的五个师团,并混成旅团总兵力约15万人,作孤注一掷。于民国卅四年四月初经宝庆沿湘黔公路,攻击前进,妄图占领芷江。我军为阻击日军,亦拟定“自培计划”,于夫夷水河岸及雪峰山东西麓山岳,设置纵深防线,分段截击。战斗部署由有“铁军”之称的王耀武将军所部,负正面抵抗;汤恩伯将军所部负切断日军援队;远征军廖耀湘将军率铁血雄师新六军,由云南空运芷江,配置于武岗、武阳、洞口、辰溪……等线,作主力决战,全军均抱必死决心。 日军开始攻击,在夫夷水遭我河岸炮兵,严重破坏水上桥梁及辎重船艇,延缓其进攻时间。至雪峰山丛林中,在我纵深袋形阵地间,血战月余。我军达成消耗日军战力,分别向敌后转进,保存实力牵制日军,使其兵力分散。日军攻至芷江最后防线,阪西集中精锐部队,向我武岗、洞口、桃花坪挺进,野心直扑芷江,用尽巨炮、坦克疯狂猛攻。我新六军铁血健儿,继滇缅克敌余威,与之主力决战。虽日军攻击猛烈,我军死守阵地,激战数日,我军炮火压住日军进攻。日军竟滥用毒气,因此阵地被陷。日军组成“特攻队”,每人身绑炸药以肉体炸弹,炸开武岗城门。日军蜂拥冲入,被我强烈火力猛射,将日军尸体堵塞城门。日军巨炮也轰开城墙缺口,又放毒气。双方血战激烈时,我空军亦凌空助战,用定向强力炸弹,炸毁日军巨炮和坦克及主力部队集结要点。 我驻在榆树湾、石门等地预备军亦增援作战;退在敌后部队,也同时反攻将日军团团包围。日军陷在腹背作战,攻势顿挫。我英勇将士将日军困死,此时阪西已成孤军深入,弹尽援绝,只有垂死待毙。 在武阳、辰溪、洪江、沅水之敌,桥梁道路均被我炸断,补给断绝,鏖战数日也被我包围。我在雪峰山伏兵,乘势出击。日军乱成一团,投降者甚众。芷江会战至五月下旬,日军集结残兵打出退路,我指挥官怜悯日军被军阀迫充侵略炮灰,乃以人道精神,开放一捷径任凭日兵逃生。中将司令阪西一郎,竟乔装为伙夫兵逃命。所率15万精兵,进犯芷江,至六月初决战结束,所剩残卒不及万人。阪西一郎逃至衡阳军营,忧郁而毙。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沥尽心血,狂想占我芷江,窥凯重庆,尽倾精锐强悍之兵,作最后孤注一战,竟全军覆灭,以后无力再战。本国又受美国原子弹摧毁。日皇裕仁乃于民国卅四年(昭和廿年)八月十五日宣布接受波茨坦宣言,宣布无条件投降。 我芷江作为日军洽降基地,冈村宁次派遣副参谋总长今井武夫,带同陆、海、空三军参谋长桥岛、白井敏明、前川等,飞到芷江接受我副参谋长冷欣将军指令进行投降。八年抗战芷江战役,成为我国最后光荣胜利之战。 日帝自甲午之后,所有占我领土全部归还,湔雪五十年国耻。今日纪念芷江决战胜利六十周年,缅怀抗日先烈,以血肉筑成血路,牺牲三千余万青年生命,光复台湾,拯救台胞脱离日帝殖民之痛。关圣诸神明重见汉家旌旗,各姓氏祖先再享华夏祀典,省民并将光复节订为府城隍诞辰,以示神人同庆。 回溯抗战胜利,国难方已,国人殷望国家重建,建国如不成功,抗战徒以流血。因此国共协商共谋建设新中国,组织联合政府。后因为一位委员名额的争执,致生内战,国民党转守治台湾省。因前人的主观固执,创下历史辛酸悲剧,深令后人感慨奚之! 今历经时空转易,世纪更新,时代与潮流均变,“改变才有希望”新思维。连主席作“和平首航”,初见中共干部,欢谈“相见恨晚”,但共同继承“国父和平救中国”精神,则一见如故。连主席重回出生“乌(摇)篮血迹”(闽台俚语)血统渊源的西安古都,亦系国共联合抗日策源地之前,莅临北京作连胡相会,握手言欢,春意盎然,举行会谈,求同存异,达成五点愿景,确认“九二共识”,维持分治现状,终止敌对建立军事互信机制,推开和平大门,化干戈为玉帛。宋胡亦会,以“两岸一中”,为和平搭桥。 企望天佑台湾,赐当政团队,具有智慧能以苍生我民为念,尽速进行对话,建立和平架构,化解僵顽,开发共同市场,农产品免税登陆,为台湾开创新机,扩大国际经贸,赚世界的钱。两岸殊途同归,发扬“国父精神遗产”,共振华夏。如达成两岸和平长程协议,再兴中华,则与抗战胜利同功,自必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立盖世英名流芳千古。 (本文作者系台湾退伍老兵,惠安东园人,现已85高龄,居台北。其参加芷江战役,曾获抗战胜利纪念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