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东岭诗社与台胞交往概述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神州大地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事业也日益繁荣。被疏远、忽视了数十年的中华传统诗词,如枯木逢春,顿起振兴之势,各地传统的诗词组织,更似雨后春笋,纷纷崛起。这期间,尤其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民间交往的日趋频繁,台胞回大陆探亲,已成为热潮,以诗会友,更成气候。1990年春,东岭大吴旅台乡亲、台湾庆安诗社社长吴应民先生首次返乡,感触良多。在返台之后,很快就寄来了以《探亲偶咏》为总题的18首诗篇。这些诗作,几乎是泪珠与笔墨齐下,它饱含着对无端久别之家园的无限眷恋和目睹家乡巨变的激奋之情,令人读罢情感同深。这件事,同年的5月13日《泉州晚报》作了如下报道:吴先生从《桃园起飞》一直写到螺城道上的《依依惜别》。在《抵家感怀》里这样写着:“江山无恙事全非,石屋高巍耸四围。未问亲朋知几许,先流眼泪湿尘衣。”十天的探亲很快地过去了,他的确依依惜别:“束装启发欲归程,回首家山老泪横。临别依依犹怅惘,何时再度入螺城。”但他确信,一定会相逢有日:“当年落拓出乡关,此日探亲带眷还。但愿微躯腰脚健,净峰携手再登攀。”吴先生的乡情之浓,怀亲之切,深深地感动着家乡父老、亲朋戚友。 因此,这些诗篇,便在许多爱好诗词的同仁中传阅传抄,赓和酬唱。为此,东岭诸同仁便把这以《探亲偶咏》为总题的18首诗作复印数十份,分寄给远近诸吟友,征求奉和。真的感于游子乡情,没几天,先后就有武夷山、福州、厦门、泉州以及本县的兄弟诗社、各界吟友数十人,寄来奉和诗稿211首。遂之转递台湾庆安诗社。吴先生不但喜慰万分,竟为之印制专辑。从此,两岸诗鸿,往还不断。也因此,使东岭地区诗词爱好者经常聚集一起,言谈诗事,交流诗作,抒发个人情趣。正当此时,有关领导和县诗社几位词长,又热情地加以鼓励。东岭诗社遂在各界、各单位和个人的支持赞助下奠定了成立的基石。 为使成立诗社的筹备工作做得更具广泛性,尽力所能及地联系海内外诗词爱好者,遂以筹备组名义发出邀请、征诗(包括港、澳、金、台等地)。当时曾附上一篇《祝盛会而歌乡梓》的引言,并附上“诗引”数首,借以互相鼓励,抛砖引玉。 1990年庚午中秋,不但是传统的佳节,更欣逢建国41周年。东岭诗社在这大喜的日子里成立,可以说是在文化工作上为国庆献上一份薄礼,很有意义,且与东岭镇的广大群众同度佳节,气氛尤为热烈。 吴应民先生专门制作大幅的书法匾额,书写着:“欣闻东岭萃吟翁,创社成城众志同。点墨轻翻三峡水,吟旌舒卷九秋风。才追子建诗含藻,笔夺公权句吐虹。唤醒骚魂扬国粹,贺词遥祝托飞鸿。”张挂在大会议厅的正中,两边挂一对框制楹联:“东郊摘翠诗堪掬;岭上裁笺句可餐。”赤石西梁村旅台乡亲、诗翁耆宿张登瀛先生赠送贺章书法:“跃马浑忘碧宇中,蟾圆今日独璀煌。北京亚运精英竞,东岭吟坛翰墨香。世态炎凉非所问,乡音俗雅岂轻忘。海滨邹鲁遗风在,结社贤豪夙志扬。” 祝贺东岭诗社成立,海内外的有关单位和诗朋词友寄来的贺章诗作79首,赠送的礼物——牌匾、橱、桌、沙发、椅等20多件。从台湾特地寄来的《诗韵全璧》、《唐诗三百首》(详注),以及《海韵》等书籍数十本。还有礼金8500元。 莅临祝贺的上级有关单位的领导和兄弟诗社的负责同志以及聘请为名誉社长和顾问的9人中有7人是旅居台湾、金门的诗坛名宿、社会贤达。以名誉社长张启明先生等为代表的台湾乡亲5人,不远千里,应邀莅会,特别受到与会同志的热烈欢迎。 东岭诗社的成立,不但为海内外的诗朋词友新搭一座“弘扬国粹,讴美颂善”的吟坛,特别为海峡两岸的“同举吟鞭,交汇心声”擎起一架虹桥,更为十多年来得以积极开展两岸文化交流为主导的吟事活动,铺展一条诗鸿之路。 1990年至2005年,已达15周年。15年,仅仅是弹指一挥间。可对东岭诗社来说,是不寻常的15年。诗社成立的第二年,即1991年,被聘请的吴应民先生再度还乡,诗社举行隆重的欢迎会。会上,吴先生倡议举行诗赛活动,并欣然付之行动,要参赛者各赋七律2首,题为《两岸文化交流》;限一先韵;七绝2首,题目为《欢迎吴应民先生二度还乡探亲》,限七阳韵。吴先生还独资捐赠金牌7枚、美元400元作为经费和奖品。遂之发动踊跃参加。15位参赛者,诗作60首,特聘请惠安诗社社长柳影中和刘英甫、陈乃珍三位先生共同为之作评审。遵照吴先生的交代:绝诗和律诗各评出一、二、三名,各奖金牌一面,其余参赛者皆颁发纪念奖。此举,乃本地区数十年来之首倡,意在鼓励。旋后,诗社又举行隆重的授奖会。受诗社聘请为顾问的张登瀛、张耀煌两位先生,特地从台湾前来赴会颁奖。会上,他俩还向诗社赠款2000元。斯时此举,的确是盛况空前。县有关部门的领导,兄弟诗社的代表,都应邀到会,共赞盛举。会后,诗社的这两位顾问,还分别受到县政协“三胞委”、县台属联谊会的接待,并参观访问其母校惠安中学(现惠一中前身)和荷山中学,题词留念,赋诗以志。张登瀛先生的《应邀参加东岭诗赛颁奖联谊会》:“骚坛胜会玉音宽,东岭诗吟俊艺观。佳句联吟新韵赏,弘扬代有仰赓传。”《参观惠安第一中学》:“久著杏坛冠一中,菁莪教学誉螺阳。树人何止百年业,历在千秋长继崇。”《参观荷山中学》:“荷山浥露展丘陵,花木扶疏天地生。建树黉宫光教育,杏坛重镇已成名。”遂又游览科山公园、平山寺等。 两位顾问在受托还乡颁奖的故乡之行,虽短短几天,却深有感受。除了参加文事活动,还观赏家乡巨变,领略社会新风,并写下赞颂之篇《文明建设》:“文明建设映祥和,礼义勿忘廉耻疏。政治优先推教化,全民齐步迈长途。”《改革市场》:“改革市场开放行,发挥经济事飞腾。抛开管制谋营利,民富自然国计兴。” 这样一来,不但给东岭诗社的文事活动开个好头,也给东岭地区传统诗花,创造一个舒香吐艳的良机。同时也扩大加深了两岸诗友的盟契,乡亲的情谊。 为了促进两岸诗艺的交流,东岭诗社首次出版《东岭吟草》,拟订7个小栏目:其中“诗友贺章”收编诗社成立时各界的祝贺诗词;“诗赛小榜”是本次举行赛诗后的发榜。而“海峡诗鸿”,则是特地为两岸“以诗会友,联情联谊”而辟设。后来,小栏目不断增加,最多曾达12个。如第四辑新辟的一个“省亲酬唱”,便是为诗社名誉社长、金门县选举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画艺术大学教授、名誉校长张奇才和名誉社长张启明先生率领金、台乡亲数度组团回乡谒祖省亲而特设。还有“诗苑新葩”,是选刊台湾庆安诗社社长吴应民先生举办的古诗词学习班新社员的习作。单单这3个小栏目,截至2003年,就汇集两岸往来的诗作427首。从而更加强了两岸诗友的联谊。 1992年,崇武诗社会同兄弟诗社,联合举办了“壬申清明惠台乡亲吟弈联谊”活动。在吟弈活动中,两岸的南音乐团联合演唱,棋友交弈,诗友放声高讴于吟咏会上。东岭诗社积极参与,与兄弟诗社同旅台乡亲,欢聚科山之麓,吟诗敲棋,共舒乡情,极一时之盛举。 1993年中秋,我县举办了“中国惠安石文化节第五届惠安社团联谊会”,东岭诗社全体成员,不但自己积极投入“一节一会”的文化活动,还多方联系金、台吟友,纷纷举笔舒怀,写下了50多首诗章。如吴应民先生的《欣闻惠安石文化盛会喜赋》:“一片乡情寄友情,石称文化乐平生。龙盘石柱增神气,凤镇金阶竭至诚。艺品精华原有价,匠心独运博知名。亚洲五届今犹盛,远瞩高瞻万里程。”张登瀛先生的《惠安石文化》:“石物蕴情从不语,迷人秉性有谁知。嶙峋怪异来天地,宏壮玲珑不自私。鬼斧搅抡型万状,神工雕琢面千奇。螺阳技艺传今古,龙柱雄狮宫殿居。”大家都为庆祝“一节一会”的胜利召开,而表达了无限的祝颂之情。 1995年乙亥清明期间,金门乡亲组团回乡谒祖省亲。1996年,又会同台湾乡亲,再度返乡,祭祖扫墓,寻亲访友,还观光旅游,参加一系列的经贸、文事活动。由于这几次组团,团长或顾问都是东岭诗社的名誉社长张奇才、张启明。东岭诗社义不容辞得出面配合接待,参与一系列的工作,拟写彩门楹联如:“海峡同心,企盼河山归一统;金瓯无缺,促成功业颂千秋。”“曲水正清春正暖,江山长绿月长圆。”“乔木千枝原一本,荆花万朵实同根”等。欢迎会上的朗诵诗篇:“乡亲落落趁东风,故里隆开百世堂。漫道焚香惟根德,心声堪向九霄昂。”张奇才先生在欢迎会上致词,很为激奋:“……只有在外奔波,历尽风霜的游子,才能深切体会,回到慈母怀抱的温馨的可贵……”并以诗表意:“故国神游感万千,亲情缱绻梦萦牵。关山依水迂回远,云海招摇指顾旋。昆季交欢情款切,叔弟拥泣泪缠绵。敬天谒祖酬心愿,乐庆安和共尧天。”融汇了乡亲、诗友们的心声。 诗社诸同仁,还陪同谒祖团前往崇武瞻仰张勇将军的故居张府,参观旅台乡亲孙玉树先生捐建的襄惠中学,并受邀请到县城惠泉大酒店参加《张襄惠公文集》的首发式。不但再次受到省、市、县各级领导的欢迎,还受赠《文集》80套。省亲团亦为《文集》的出版,赠款人民币6000元,新台币17万元。 迨至省亲团怀着乡亲的热情,故土的依恋,将踏上归程,诗社诸同仁和乡亲们一样,临别依依,赋诗表意:“骊歌声起赋分离,忍别深情意可知。咫尺天涯应记取,舟帆一宿去来期。”“先生归里意如何,日暖风轻雨雪无。皎皎蟾圆三五夜,依依杨柳万千株。省亲缱绻原作梦,谒祖虔诚岂不虞。两岸三通今已届,明年有酒任君沽。” 在事后的几个月中,张奇才先生数度来信,代表省亲团深表谢忱。并将一系列的省亲感咏,汇编成《谒祖省亲乐唱酬》专辑,计200首。从此,“海峡诗鸿”更是往还不断。张奇才的来稿曾刊登于《惠安文化》等家乡文艺刊物。 199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1997年和1999年,是香港和澳门回归的两大喜庆,东岭诗社都轰轰烈烈地开展纪念和迎回归活动,并融汇两岸诗友,抒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旅台诗友陈天赋的《庆香港九七回归》:“香江极目美山河,宝岛千轮泛碧波。失地回归奇耻雪,炎黄儿女尽讴歌。”《香港回归怀郑成功》:“复国御清一担挑,神州半壁痛涂焦。挥鞭鼓浪荷夷逐,拓海扬威奏圣祧。”《东岭吟草》第五辑特为之辟一专栏“港澳回归特辑”,收编了两岸诗友迎回归诗作69首,共舒了扬眉吐气之情。 有关两岸诗友的交往之事,这里得来个插叙。在一次接待吴应民先生的座谈会上,谈到发掘先贤遗著问题,吴先生曾提及有些先贤遗著值得发掘,如庄贻华、许钟奇先生。特别是庄贻华,在台湾颇有影响。听取了意见之后,东岭诗社同仁十分重视,遂全力支持许钟奇先生的贤裔许泰元,独资出版《许钟奇先生吟遗稿》,并主动配合其村领导举行《遗稿》的发行仪式。县有关领导都亲自参加,并由之联系两岸诗友,喜讯相告,并作礼品赠送,学习交流。 庄贻华先生,东岭镇土厝村人,清末民初惠安县著名诗人,诗作甚佳,早在民国时期就广被传诵。在接受吴先生的建议后,东岭诗社遂把抢救这文化遗产视为一份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于是经过收集、整理、分类、编写、四出集资,的确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终于把其遗稿《耕馀漫草》在1997年7月付梓面世。 庄贻华在台湾曾是辜振甫家庭教师辜菽庐先生的至交。他俩的赠诗、酬和及合作的诗篇13题35首。特别与台湾前国民党主席、现为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的祖父连雅堂有关的诗作也不少。如《雅堂先生挈眷作西湖之游契阔日久诗以讯之》、《赠雅堂》、《怡轩因雅堂得移居西湖有感成诗索余和韵》、《夏柳与雅堂绛秋菽庐诸君同作》6首等。特别《赠雅堂》句:“苏门一哺感同声,六代清狂阮步兵。独以文章敦末契,肯教酒醴累交情。闵颜乐道安瓢饮,浊质骄人食影烹。领管名山闲事业,天心何必布衣轻。”足见他们关系的密契,情谊的深厚。因此,《耕馀漫草》能否抢救出版,备受台胞,特别是诗友乡贤的关注。故东岭诗社完成此项工作,是有其独特的意义。 东岭诗社已成立15周年。这15年来,其如垦荒之牛,默默耕耘。先后出版《东岭吟草》四本八辑,共收集海内外吟友诗作计2096首。其中两岸的交往酬唱,占百分六十以上。即将出版的第五本(九至十辑),收集的近500首诗作中,两岸酬唱仍占有较大比重。不少金、台诗友,把《东岭吟草》视为自己不可或缺的园地。吴应民、张奇才先生每次还乡,带去《吟草》都在一二十本之多,亦每次赠款支持,希冀“茁壮”。 因此说,东岭诗社这枝诗笔,沉沉地系聚了两岸诗友之心,藉现了乡情之笃。从现在多方促成的“三通”之势,更有其蓬勃的前景。台湾庆安诗社社长吴应民先生曾建议:庆安诗社与东岭诗社可结为“姐妹诗社”。愿不久的将来,能够实现这美好的愿望,契以浓郁的姐妹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