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峰崎何姓“三胞”寻根略记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据福建、台湾、菲律宾、新加坡等多种族谱资料记载,何姓开闽始祖安抚使公陵墓,位于惠安北门外青林山舍利院,古属惠安二都龙盘铺拾班村,即今螺城镇石盘村西北,梅山水库北畔。此墓范围盈亩,墓碑上书“唐开闽始祖赐谥忠竭何公墓”。墓东侧立重修碑,西侧于1998年建六角墓亭一座,益显气象非凡。墓穴高踞半山腰,坐北向南,四面崇山环抱,葱茏翠绿,墓前梅山水库一泓碧水,平滑如镜,微风掠过,则涟漪轻泛,金光闪闪,确是山青水秀,风景如画。常有附近中、小学生,来此春游、野炊,每年清明节前后,常有台胞、侨胞直接驱车到此祭扫谒祖。 何姓系唐初入闽八大姓之一。何姓开闽始祖安抚使公,讳衍,号廷肃,大号嗣韩,河南光州固始人氏。唐高宗总章二年(669)作为军需官,奉旨辅佐陈政、陈元功父子定闽开漳,功勋卓著。后分镇泉州,食采螺阳(即惠安),遂家于峰崎(旧称蜂崖、螃崖、埔崎)。卒葬于此。故峰崎可算是何姓开闽的发祥地之一。 自何嗣韩肇基闽疆以来,子孙蕃衍播迁,总数近百万遍及八闽浙粤,远至东南亚和世界各地。其中有相当数量东渡台湾开发,分布于台湾各县、市。台湾多数县、市成立何氏宗亲会。编修族谱,追溯远祖者,大多把祖籍地福建的开闽始祖安抚使公奉为开基祖。台北市何氏宗亲会1985年编的《何氏族谱》还附有福建地图,在惠安地界标明“安抚祖王墓”。菲律宾庐江何氏宗亲会、新加坡庐江何氏总会等,也都供奉安抚使公画像或塑像。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及其他诸多条件的限制。安抚使公的后代,彼此往来较少,上述陵墓历来交由峰崎族人负责管理和祭扫。历经沧桑,年久失修。今逢盛世,改革开放,海峡两岸来往频繁,东风广被,万派朝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掀起一股寻根热潮,何姓台胞、侨胞寻根心切,纷纷要求修复安抚使公陵墓。1983年,新加坡庐江何氏总会汇款新币500元,敦促峰崎族人发起重修。但由于种种原因,迁延未决。直至1992年,菲律宾庐江何氏总会会长何文理,委托石狮宽仁、晋江砌田宗亲代表10余人,前来实地考察,决定重修。由族中热心人士组成“祖业三修理事会”,着手筹备。一经发出倡议书,海内外族人热烈响应,台湾何辉玉寄来台币3万元,并赠送台北市宗亲会编的《何氏族谱》及其他资料5本;台北何伙泉、何村夫兄弟,捐献人民币14000元。短短几个月,筹集人民币10余万元。 1993年清明节,祖墓重修落成,举行祭祖典礼。菲律宾庐江何氏宗亲会特地组团20余人回乡祭祖。是日,包括台湾、新加坡、港澳及本省20多个县、市代表近千人,共同祭奠先祖,亲情融融,盛况空前。1993年6月,金门何氏宗亲代表团一行19人,在团长何克熙、副团长何汉才率领下,前来祠堂祭祖恳亲。1994年清明节,安抚使公峰崎祠堂重修落成,何克熙、何清桂再次代表金门宗亲,参加落成庆典。金门浦边是个不大的村落,全村只有40多户何姓人家,为祠堂捐款台币40多万元,可以说是户户动员,不遗余力。1994-11-30日,以台北市的台湾宗亲会为主何氏宗亲代表团一行21人,在何辉玉带领下,回乡祭祖,恳亲座谈,并给祠堂捐赠人民币1万元,说是“物轻意重,对祖先尽一片孝心”。1994年清明节祠堂重修落成和1995年12月,新加坡庐江何氏总会在会长何福民、副会长何荣木率领下,接连两次组团各20多人到峰崎谒祖恳亲。何福民会长原籍金门,但因开闽始祖墓在惠安,他多次表示把峰崎作为第二故乡,对第二故乡的父老乡亲特别关心,对家乡建设事业大力支援,个人先后为祖墓、祠堂、老年活动中心、麟山小学、辋川中学捐款人民币10多万元。2002年8月,台湾新竹市一个颇具实力的电子公司锋鼎公司总经理何昭霆,在厦华公司一位副经理陪同下(因该公司与厦华公司有业务往来),特地驱车到峰崎寻根拜祖。昭霆先生之父何镛铭系厦大经济系校友,2001年来厦大参加80周年校庆,得知开闽始祖墓在惠安,特地命其公子前来寻根。以上种种,足见海外游子对祖国母亲的眷恋之情,和回报“三春晖”的“寸草”之心。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事的更替,台胞、侨胞的寻根有些难以为继的迹象。就以峰崎为例,峰崎何姓大小26个自然村,分别属5个行政村。人口2万多,抗战胜利后落户台湾的100多户,总人口约1000人,至今已传到三至四代。第一代人家乡观念很强,经常回来探亲,寄款支援家乡建设;第二代人因忙于生计,回来的就很少;第三代正忙于求学,就更少回来过。长此以往,关系将日益疏远,以至不相往来。因此,加强两岸沟通与文化交流,是当务之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也因此常有台胞、侨胞建议,将何姓开闽始祖墓申请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以便永久保存,利于台胞、侨胞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