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惠北古县行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1988-12-31日,是日早晨,风和日丽,云淡天高。我由钟厝畲族俱乐部起步,走到普安岭,搭上汽车,至山腰车站,再由山腰埭港步行至古县下龙尾。目的是探知相传惠安初建县时曾是惠安县治所在的古县遗址的今昔情况,了却我的宿愿。 我先在下龙尾拜访离休干部许长裕。老许知道我的来意后,随即引我到古县的李厝村退休干部李奇团家。三人就在老李家中谈起古县的今昔来。老许、老李不加思索地把他们所知的一桩桩讲了出来。现记录于下。 古县从宋至今,就有许厝、林厝、方厝、李厝四个村落,现在合为一个行政村,叫古县村。现任村长许进良,忠厚又能干。古县村现有250户,其中有一华侨户;全村有1800多人口。村民生活主要依靠农业和副业。解放前村民生活很穷很苦,解放后一年比一年好,家家户户安居乐业,人人温饱,个别户已接近小康水平。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90%的住户盖了新楼,10%的住户也把旧厝翻新厝,说明村里经济,家家户户或多或少都有发展。目下,村里遗留不少封建陋习,表现在婚丧喜庆四方面,村委会虽然屡想改革它,但由于根深蒂固,一时难见成效,尤其婚娶的陋习更是变本加厉。 千年前,古县从衡山起,经陈兜、虎岩、涂仁、埔姜山、赤土、溪古山、留山、漠寺坞、仙公山、洪山,环围而达龙田坞,这十三个村落,里里外外尽是一片广阔平地。这些村落,当年曾拟作建县城的环城基界地,艾山地界中心则拟为建县堂基地。从当年的古县地理上观察,陆路交通西北可通仙游、兴化二县;原也有一条大路可通官路,北可达福州省城,南可达洛阳镇和泉州府城。当年古县有现成的龙田门坞,人皆称誉为好坞,从海上交通说,北可通福州、温州、宁波、上海,甚至可达烟台,青岛等沿海各大城市,发展商业,具有独特优势。推知当时人口,除古县许、方、李、林四姓数百人外,顶、下九乡人口总数也有六千多,东北和东南沿海有柳厝、南埔、肖厝、峰尾、奎璧、辋川、山腰、坝头等乡,人口十万以上,且富裕之户,为数不少。 古县是山川秀丽的地方,文物古迹甚多,有的带有神秘传奇的故事。 蝶仔寨 相传宋嘉佑年间,杨家府名将杨文广平南闽十八寨,其中第十八寨的蝶仔寨就在古县附近。1984年省文化厅和县文化局干部一行五人,曾莅临古县下龙尾,调查古县蝶仔寨的蝶仔洞,曾雇一青年勇夫名叫朱三郎,单人从洞口大石缝侧身入洞探察。回报说:“洞内黑越越,少有光线射入。离洞口数十步,有潭一窟,莫知其深。大蝴蝶甚多,见人惊惶飞起,四散避匿。从洞口至洞尽处,均湿漉漉,路非常不平坦。两边巨石参差交错,互相支擎。空气稀薄,呼吸殊难。细察洞内只有破碗碎片,无其他文物。”又据世代相传:“此蝶仔洞有地下道可通至涂岭乡后埠。”蝶仔洞对面有涂仁崎、石湖崎。洞的西北就是留山沟和龙田城脚等地界。龙田门船坞就在此洞前面,相距里许 下炉古墓 在蝶仔洞西北一里处,又叫九只乌鸦墓。相传千年前,前炉有一富户,户主希望他的子孙代代做大官、发大财,请个知名地理师为他找个好风水墓穴地。地理师见主人家极其忠厚,又真诚地款待他,也真诚地为之踏山龙,探地脉,终于找到一穴叫“三十年前点火卖田,三十年后九笏朝天”的好穴地。这富户把祖骸安葬了,就是这个下炉古墓。说来也奇,嗣后这家富户果真年年陷于贫窘境地,都是点火卖了田,把所有的良田几乎卖尽。有一年头,一天将雨,户主的儿媳妇欲上楼埕抢收番薯干,登上楼梯头,脚蹬过猛,忽然,用薯藤权作的裤带断了,裤子脱半截下来。户主见此情景,羞愤交加,其儿媳更是日日羞哭不停。户主不忍再穷下去,某日,一声不响,拿起锄头,直奔这祖墓,挥锄猛掘,挖开墓穴门,蓦然轰隆一声如雷响,瞬间,有乌鸦一只一只从墓穴里飞出来。户主见此奇状,急甩掉锄头,双手猛将最后一只乌鸦抑住,这已经是第九只了,因用力过猛,乌鸦的一脚被抑折了。户主叫苦不迭,但也无可奈何,只好把那只乌鸦再往墓穴里放下,堵塞墓穴门。户主自怨自艾,垂头丧气回家。相传飞出的八只乌鸦,凡飞到那里,那里便出大官,在朝廷执玉笏侍君。传说,飞到前郭的,则出郭良;飞到西蔡的,则出蔡恭;飞到涂坑的,则出刘偕泰;飞到沙格的则出王忠孝;飞到后林的,则出朱科;飞到小坝洪厝坑的,则出翰林出科联;飞到郑厝的,则出郑监军;飞到杨厝的,则出杨杞凤;这户墓穴里留下第九只乌鸦,因当年乌鸦脚折则出一个跛脚布政司。此传说很神秘,不可置信。但查各村所出人物,虽年代不同,算是历史事实。 蜈蚣石、鸡母石 古县社仔岭仙洞边有块蜈蚣石,相距不远有块鸡母石。这两块虫禽形象的天然风景巨石,远远看去,栩栩如生,至今犹存。 藏古亭 在古县岭脚,即是水牛岭,有藏古亭在其间,但不知亭中原藏何古物。 七星坠地 古县下龙尾,村中和村边有七块大青石,古来称为“七星坠地”,至今形迹尚存。 艾山之石 古县代代相传,在千年前,艾山路上,数年春秋,有一位白发苍苍须眉皆霜精神矍铄的老人,天天独自赶着一大群青猪、白猪来艾山下,将猪化为石,堆成石艾山。有一回,这位老人在艾山边碰上一位古县老农民,老农民嗫嚅地问他:“老人家你天天赶猪来艾山,赶了那么多猪,到底赶到哪里去呢?我只看到艾山石头日日增高,却不见青猪白猪往哪里去,这是怎么回事呢?”老人自知天机已被泄漏,笑而不答遁去。从此再也不见那个老人赶猪来了。后代人传说,当年在艾山赶猪的老人是古县的土地神,他盘算古县将建县城和县堂,必需大量石头,所以神化为人,假做赶猪,化猪为石。艾山原无石,艾山之石都是当年土地神赶猪化石叠成的。 石牛、石麒麟 艾山山下,尚存一只石牛、一只石麒麟,这两块形象酷似之石,人人都说是上天生成,非人工雕凿。 艾山山边古墓 艾山山边有一古墓,因岁久年湮,不知为谁家的祖墓。有人鉴定,此墓多半是郑监军和诰命夫人的合葬墓。墓之左右侧有石笔柱一对,高可丈四;还有石狮一对,而今石面绿藻青苔斑斑,隐现年代悠久。 石笏及拟建县堂地址 下炉古墓边有一支四丈高的石笏,古县许厝边有一支三丈多高的石笏,形成东西一对天然参天石笏。凡路过此二笏者,莫不止步仰观,啧啧称奇。近代,伴角山有座九落大厦,传说是宋代划为建县堂的地址,此地又有飞凤山。占县童谣日:“飞凤不落田,角带水流连,两笏排两边,子孙富万年。”此童谣,古县四村落儿童尚在唱得口熟。 狗吠石、莲花石 古县林厝村附近有一块狗吠石,相传每逢太岁凶年,石狗会吠。牛路沟有一块莲花石(又名莲花风动石),每逢气候剧变会自动,岌岌可危,见者惊心。 观音抱孩儿玉雕 解放后,古县方厝村有名叫方瓦木的,在艾山山麓,曾挖到一尊观音抱孩儿的玉雕,雕塑执艺非常精湛,观者咸称巧夺天工。此玉雕到底是何年代之物,缘何埋于此,是个谜。方瓦木视之为家宝。 老许、老李认为,当年惠安县治不建在古县而建在螺城,是因为古县地势过于偏东,在陆上交通要上连福州下接泉州不成直线,殊多未便。古县当年虽有龙田门好坞,也逊于崇武好港。当时社会处于封建时代,传有谚语云:“未有惠安,先有青山。”难怪当年参议建县人士会议定在螺城建治所。至于相传当年选择县治所在,是以桶秤水为定局,说古县的水轻于螺城,所以县治不建在古县而建在螺城,是不近情理不合逻辑的,但当时人迷信讲风水,在要两取其一难于决定之时,采用此法也是可能的。 1989年春整理于钟厝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