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獭窟岛上的抗倭父子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明朝末年,惠安县獭窟岛陈德友、陈仕瑚父子的抗倭英雄事迹,几百年来,一直在群众中流传着。 陈德友,字畴咨,生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六月三十日,卒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三月十四日,享年86岁。生前是一位文武双全,智勇兼备的雄才良将。1965年,在陈氏祖厝废墟基址发掘出陈德友和其妻合葬墓墓志铭记载:“德友为人孝悌性成,壮而多慷慨,曾随骆日升提师云贵,邀为幕宾。时值兵变,日升遇害,德友入贼巢,负尸以归,时人咸义焉……”。旧《惠安县志》卷四第七十二页也有同样的记载。 德友回乡后,组织乡民抗击倭寇,多次击败倭寇,保卫乡众安宁。其墓志铭记载:明季滨海遭倭寇荼毒,而獭地尤甚。德友会集乡众,或设奇杀寇,或乞兵破敌。一天,忽有大寇攻獭城,势迫而援不至,德友夜逃陆地,集佃丁数十,挑炬而下,寇惊疑为援兵,遁去。自是獭地固而沿海俱安,……诚东南一长城也…… 陈仕潮是陈德友第四子,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明崇祯八年(1635年)夏,倭寇又窜犯獭窟,登陆上岸,抢劫财物,杀掠妇幼。陈仕瑚目睹此情,怒不可遏,为保乡里,奋呼抗敌,一马当先直冲至海滩。适有船桅横于路旁,他勇猛过人,力大无穷,顺手抓起船桅当作武器。战斗中,他声如巨雷,势若奔马,有万夫不挡之勇,一连打死十多个倭寇头目和兵卒。海滩上海风呼啸,海浪怒吼,杀声震天,直杀至天昏地暗,日色无光。仕瑚连续战斗两个时辰,越战越勇,不料脚被乱藤绊住,扑倒海滩,额头被蜂拥而来的倭寇砍伤,血流如注,不幸阵亡。突然间,倭寇掉头转向,撤离海滩,爬上船去,仓忙逃跑。原来是崇武军民和外乡乡众见獭窟岛烟墩山顶浓烟腾起,直冲云霄,知道獭窟岛有警,急忙赶来助战。 陈仕瑚为保卫乡里抗击倭寇而壮烈牺牲,年仅22岁。消息传开,乡众无不悲痛万分,纷纷到仕瑚家向其父陈德友慰问,陈德友面无愁色,说:“但使梓里无恙,我奚惜一子!”众人深为感动,表示要共同抗击倭寇,保卫桑梓安宁。 陈德友、陈仕瑚父子的抗倭功绩,由地方主事者申报邑郡,直至奏明朝廷。朝廷赐匾陈仕瑚为“义烈男子”,立祠岁祀;赐陈德友为“冠带义士”。乡众皆为德友庆贺,德友却说:“未能衽席共登,何以褒扬!” 不久,朝廷拨来巨款为陈仕瑚建造祠庙,以表忠烈。款至各级政府,借经费不足层层克扣,直到地方为数不多而祠庙迟迟未建。清末明初郑成功抗击清军,巡视闽南,闻知此事,即派藩前部将薛进思敦促地方士绅为陈仕瑚立庙。后来地方士绅只建一座石碑,镌文以表功绩。1970年浮山建造海堤时,此碑被改为语录碑,原碑文被磨掉而无从查考。 1986年,陈德友及其妻合葬墓墓志铭内容载入《惠安文物志》,1998年又载入新编《惠安县志》。 又据资料附录: 1、骆日升是陈德友的表兄。 2、骆日升,我县著名历史人物,明万历元年(1873年)生,字启新,号台晋,惠安张坂埕边村人。素以天下兴亡为己责。万历二十三年(1595)中进士。先后担任南京礼部曹郎、江西邮督、广东盐法道、江西提学副使等职。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朝廷派他任四川布政使司参政。天启三年(1623年),四川土司脖拜叛乱,朝廷命骆日升为监军,他“核军实不稍假借”(即我县民间流传的“兵点甲,马烙号”核实兵马数目事)。另一土司奢寅(即奢崇明)乘此唆使其部将樊龙、樊虎,以清发军饷为借口发动叛乱。骆日升仓促率兵制止,反为所抓,不屈遇害(陈德友入贼巢负骆日升尸以归即指此事),享年50岁。骆日升殉职后,灵柩运回葬于惠安洛阳涂厝仔村,朝廷赐给光禄寺卿衔。墓前华表额题“两藩式士,万里提师”。骆日升的文章,部分遗失西川,存者由其子孙辑录编纂,门人协助,分为《骆光禄文集》6卷本和《骆台晋先生文集》8卷本两种版本行世,其诗词则散失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