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有浮山村,先有浮山寺。”这句话在浮山村人们之间流传已逾千年。
浮山寺在惠安县张坂镇浮山村(又名獭窟岛)东山南麓,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前山门内立有惠安县人民政府文物保护石碑。
浮山寺始建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系浙江杭州灵隐寺僧人法号慧远禅师创建。当时慧远禅师云游南下,渡海来到这岛上,见其风光秀丽,景色幽雅,而且四面皆海,与陆地隔绝,仿如世外桃源,是出家人静修的好地方。于是雇小船、募民工、运材料在此地建寺。寺建成后要命何名一时难定,但见此海岛四面波浪涌动,宛若浮悬海中,就称为“浮山寺”。浮山寺建成后,外地居民日渐住进岛上,于是村落逐渐形成,村也因寺得名。南宋时,江浙人避乱入闽,沿海托迹,岛上居民稍盛,咸以捕鱼为生,或贸易于江浙之间,船舶众多,水獭常在海边礁石窟洞中出没,故这海岛又被称为“獭窟”。
浮山寺原有三大院落,从前面到后面依序是佛堂、僧堂、经堂,规模宏大,巍峨壮观。宋元时獭窟海上交通发达,是泉州湾港口商贾船舶往来必经之地,外来商贾,船员常到浮山寺祈求得福或进香还愿。寺内奉祀三宝佛、观音菩萨、十八罗汉、地藏王诸佛像,历代香客云集,香火鼎盛,蜚声于闽南一带。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惠安建城五座,以防御倭寇入侵,獭窟城就建在浮山寺前面。为建城池需要,拆掉浮山寺前面两座院落,仅留存后座,即原来的经堂,故此后人们称浮山寺为“后堂寺”。
浮山寺创建以来,历代有名僧住持。原地藏王殿内曾有历代名僧木牌,其中有“唐释本寺开山始祖慧远禅师莲座”木牌。清末民初,浮山寺隶属闽南甲刹泉州承天寺管辖,承天寺方丈云果大师(浮山人)曾来浮山寺住持多年,于民国元年,岁次壬子(1912年)题写“大雄宝殿”巨匾高悬于梁下,笔力矫健。云果大师是当时蜚声海内外的闽南著名书法家。此匾于“文革”时连同寺内佛像被毁。民国初期,承天寺又先后派该寺慧灵法师,宏仁法师到浮山寺住持。这期间,承天寺武僧云如法师(云果大师之堂弟)也常到浮山寺集聚武林朋友练习武功,因之浮山寺成为武馆。承天寺诸法师离去后,浮山寺才由本地斋尼承接管理。
昔有名人为浮山寺撰书对联三副。
在原三宝佛殿前的对联是:
浮来玉局成佛地,山现祥云护莲塘。
在观音菩萨殿前的对联是:
如是我闻汉入中国,若以色见佛在西方。
在地藏王殿前的对联是:
曾向铁围挥锡杖,应教血海放莲花。
这些对联现均已不存。
浮山寺创建以来,历代都有重修。清末光绪十九年(1893)曾一度重修;民国三十三年(1944)又再度重修。文革时寺内佛像遭毁,斋尼归家,形成人去寺空。1978年本村斋尼林映姑,曾月娥(法号觉心)重进寺院,倡议修复,信众互相呼应,重塑佛像。1988年台胞曾贻图回乡探亲,捐资重修寺院,翻屋脊,换中梁,寺貌焕然一新,古风重现。现在的浮山寺由山门、大雄宝殿组成。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进深四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硬山屋顶。寺前为石埕。寺内外有不少历史文物古迹。石埕东侧有一口唐代古井,井内径0.8米,外径1.15米,深7米,石砌筑。该井久旱而不枯,水质清纯甘美,为全岛之冠,是目前我县发现的最早的古井之一。獭窟城池遗址内有原来浮山寺放生池一处,现为乡人浣衣之用。近年在寺东侧发掘出宋代石柱柱础。寺内供宴下保存数方石雕图案,其中有双龙环图案,据考证是唐代的造型。还有几方瑞花异草飞禽走兽石雕图案,是明清时代的工艺作品。有两个青瓷古香炉,一书“清道光八年(1828年)弟子庄其当奉捐”一书“清道光乙酉年(1825年)”。
由于浮山寺靠山濒海,地势较低,易受潮湿滋生白蚁侵损梁椽,1999年又有台胞张昌女士回乡探亲时捐资和台胞曾铭宪先生在台湾捐资集资,对浮山寺在原有基础上作较大规模的重修:地基垫高三尺三寸,屋脊升高二尺七寸,寺大门进前三尺三寸,建筑面积180多平方米,寺宇重整,石埕重铺。工程已于2001年农历三月完成。埕前石阶下置石狮一对镇守,寺大门前新雕麒麟一对。大门门楣上石材横匾刻“浮山寺”三个金色大字,为乡人当代书法家楹联家林尚义先生所书。
寺山门石柱镌对联:
唐寺庄严,云海烟波通佛座,
妙门寂静,江关岛渚证菩提。
除当地信众外,居住台湾、厦门的众多獭窟乡亲,均络绎回乡到浮山寺祈拜求福,香火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