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高级女影雕师刘碧兰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一) 刘碧兰以其高超的影雕技艺被国内外人们誉称为“中国第一女影雕师”。她于1973年进惠安石雕厂当学徒,学习影雕,1988年被评定为助理工艺美术师,1993年晋升为工艺美术师,1995年国家劳动部颁发给她高级技师任职条件合格证书。1995年她被评选为全国首届“百名中华技术能手”之一,1996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今年(2001年)被评选为福建省第三届“十大杰出职工”之一。现在她任惠安县华兰影雕工艺厂高级影雕师。她是福建省政协委员,泉州市工商联执委,中国农工民主党成员。 (二) 刘碧兰,1952年出生在惠安县崇武镇潮乐村一位姓黄的补渔网工的家,出生十一个月时,因父亲生病没钱医治,不得不把她卖给本县东岭镇西埔村刘家做养女。碧兰个性刚强,聪明伶俐,很有自尊心,凡事都有一股不愿输人的倔劲,深得养父母疼爱。她在读小学一年级二册时,有一次上数学课做小动作没注意听讲,被老师喊起来回答问题,支吾得答非所问,被老师罚站。她受不了这种“丢脸”的事,当场哭了起来。事后,她因“羞愧”,就是死活也不再去上课,养父母只得将就了她。毕竟她有学习文化的强烈要求,以后,她参加夜校识字班学习,一个字一个字地学,学得十分刻苦认真,学了国家规定的三千多个常用字。再以后,她用学来的一字一字的知识,学会了读书、看小说。她上山下海劳动,参加民兵,参加宣传队,扮演过《智取威虎山》一剧中的白茹,教小孩唱歌跳舞,样样都干得相当出色。 (三) 影雕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惠安石雕厂在早年的“针黑白”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新产品,是石雕工艺向纯艺术化的发展。 刘碧兰放下锄头,从农家走进工厂学习影雕,对她来说,是一件新鲜事,更是一件大难事。但她没有被困难吓倒,以她那农家女特有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充满信心地学下去。开始时,她天天从早到晚在磨光的青石板上练钎嘴,这是学习影雕技艺的基本功,也就是根据黑白明暗成像的原理,用针锋般的硬质合金钎的尖端,在青石板上琢出大小、深浅、疏密不同的微点,使图像显示出来。练这功夫,单调得令人乏累不堪,可她困了,就用冷水抹脸,继续地练,经过四个多月的努力,她的手磨出了老茧,而钎仔也听使唤了,达到技术指导师傅的“练钎,手要把稳,眼要看准,手随心到,疏密有致”的要求,基本上能独立制作一般的山水、人物影雕。师傅对她的印象很好,说她在影雕学徒中是最肯钻研,最有天赋的,从钎嘴到化影都做得比别人好,对图纸的理解,对结构以及钎点的粗细、疏密、虚实都处理得很合理,是学习影雕的好苗子。 师傅的鼓励增强了碧兰学习的信心和钻研的干劲。然而,影雕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它要把空间立体的事物在青石板上压为平面,又要借助光影、色调、点面的视觉效果,使青石板上的图像多方位、多侧面、多层次地显示出立体感。这对学历浅、学识有限的碧兰来说,谈何容易。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她废寝忘餐地在车间里苦练,有时深夜还面对着青石板上的画面细心揣摩,常常累得两眼布满血丝。进厂伊始,她的工资每月十八元,以后升至二十一元、二十四元,计件工资初期每月也才三十多元。她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钱来订阅有关书刊,如饥似渴地学习有关影雕的理论。同时她也挤出时间学习绘画,如《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书中的人物插图,画报上的现代人物、山水鸟兽等,她都反复临摩,研究其技法,揣摩其奥妙,一一借鉴到影雕实践中来。日积月累,她进步得惊人的快,成了既有实践、又有理论、基本功扎实、深厚的高级技师,对于人物和自然景物,只要定下尺寸,不用打底稿,便可直接在青石板上雕琢,一气呵成,分毫不差,令人看了拍手叫绝。 (四) 刘碧兰的影雕作品有山水风景、名胜古迹、飞禽走兽、花鸟虫鱼、仕女图、人物像等。她的《泉州东西塔》影雕于1979年参加全国第七届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荣获优秀产品奖;《圣母玛丽亚》影雕在1989年福建省工艺博览会荣获银奖;《猫蝶》影雕于1990年参加泉州市妇联举办的“风帆杯”比赛,荣获先进个人奖;《九龙》影雕参加1995年北京国际博览会,荣获金奖。她还有《四美人》、《四季花鸟》、《舞剑》、《长城》、《桂林山水》、《漓江新貌》、《骏马》、《熊猫》……等许多佳作。在磨光的青石板上,只要经过她手中钎针的敲打点化,千姿百态的世界,无不维妙维肖地显现出来。例如《长城》影雕,只有尺把来长的画面,却见层峦叠峰,城墙蜿蜒,一派雄伟磅礴的景象;《熊猫》影雕,充分表现了熊猫悠然自得逗人喜爱的十足憨态。 刘碧兰最负盛名而被称为神技的,是她的人物像影雕。她为许许多多的中外名人雕像,受到高度好评。人物像影雕不像仕女图、山水花鸟的影雕,钎点多几点或少几点,色彩白一些或黑一些,或者图像走样一点,都可以应付得过去。人物像影雕是用人的照片为蓝图,用钎仔一点一点地把人的面部五官一丝不差地雕出来,在操作过程中要非常耐心和细心,连呼吸都要严格控制,而且照片上往往有背景、采光、构图方面的缺点,在影雕时要巧妙地运用特别的艺术手段加以修改。从事人物像影雕,必须有深厚的技艺功底。 刘碧兰创作的第一件人物像影雕是毛泽东主席的半身头像。那是1977年,当厂领导下达这项任务给她时,她深怕雕不好会有损毛主席的光辉形象,况且在那特殊年代里,还可能被扣帽子追究政治责任。但她也相信自己的功夫能够胜任这项任务,她想,如果把这件高贵的艺术品创作出来,使影雕这门工艺更加发扬光大,是很有意义的事。于是她下决心一定要把毛主席的影雕像雕好。结果,经过二十多天的精雕细刻,大获成功地完成了毛主席半身头像的影雕任务,受到各级领导和群众的赞扬和鼓励。这次成功,增强了她在人物像影雕这一艺术领域里开拓创新的信心和勇气,在这个领域里大显身手,取得巨大成绩。 1990年,刘碧兰的《六老》(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影雕在全国轻工业博览会荣获金奖。 1992年春,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恩远视察惠安石雕厂时,写下了“惠安石雕,中华一绝”的题词,高兴地与刘碧兰合影留念,赞扬她为中华文化作出了贡献。 1995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福建,碧兰反复观看了电视节目中的有关节目,详细观察分析了报刊上的有关照片,创作了《江总书记在福建》影雕,以其貌神统一、生动逼真的艺术形象而引起轰动。这件作品在第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荣获金奖,并被国家工艺美术馆作为珍品收藏。工艺美术馆的同志高兴地说:“这是天上掉下来的宝贝,给珍品馆填补了影雕这项空白。” 刘碧兰还影雕了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陈云、李先念、邓小平、李鹏等许多中华元老、要人的个人像。 刘碧兰给许多外国名人雕像。1985年,她给当时美国副总统蒙代尔雕像,蒙代尔收到作品时,非常满意地说:“极富有艺术的美!” 1987年,刘碧兰给当时菲律宾女总统科拉松·阿基诺制作半身影雕像。她细细观察,认真分析那相片,觉得总统前额那几根乌发,是总统整个形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不小心,可能在雕刻时出现断发,就会破坏整个形象的艺术美。当她圆满雕好这件作品,空运到菲律宾时,菲政府官员看到影雕透出总统那端庄、秀丽、聪慧、华贵雅逸的容貌神韵,激动地说:“是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而刘碧兰制作这件作品后,也动感情地说:“阿基诺是一位女总统,世界上各国妇女当国家领导人的不多,更主要地是她和她的政府对待在菲的华人是友好的,不久前她还到我们中国进行友好访问,我认为雕好她的影像,可以作为一种友谊的奉献,作为中国艺术的奉献。” 刘碧兰还给塞班岛总统夫人、德国前总理科尔、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等许多外国政要、名人制作过影雕像。有趣的是,有些外国人看到她的影雕作品,以为那是哪一位留着长胡子的老艺术家所作。 刘碧兰还给许多华侨和港、澳、台同胞雕像。其中,她于1988年和1990年分别给我国台湾的蒋经国先生和李登辉雕像。香港玉碗公司来预订蒋经国先生雕像时,有人问她:“碧兰,给蒋经国雕像你敢吗?”碧兰出于朴素的爱国情愫,同全中国人民一样希望台湾海峡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她说:“我看没关系,说不定给蒋雕像,他会来同我们和好呢!” 刘碧兰有许多作品被我国外交部选为珍贵礼品,馈赠给世界政要和国际友人。 刘碧兰于1994年9至10月间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举办个人影雕艺术展览,当地各大报纷纷报道其盛况,称她为“中国第一影雕师”。 1995年9月,刘碧兰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百名技术能手的代表,参加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其间,现场为大会主席陈慕华、大会秘书长杰楚德·蒙盖拉夫人创作她们在大会上讲话的影雕像。当这两幅出神入化的作品展现在人们面前,围观的人挤得水泄不通,外国代表连声赞叹:惠安女真了不起!中国妇女真伟大! 1996年,刘碧兰参加国家劳动部组织的中国技术能手赴韩观摩表演,她现场表演了影雕毛主席、周总理、万里长城、基督,并雕了“韩币”送给韩国首脑。韩国人惊奇地对她说:“原以为影雕是用电脑制作的,没想到是用人工雕琢出来的。你的头壳是电脑啊!” (五) 刘碧兰为名扬天下的惠安石雕艺术的开拓创新做出了成绩,为我国同世界的文化艺术交流、联络友谊做出了贡献。现在她还继续在影雕这一劳动岗位上工作。她想,有机会要自办影雕学校,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