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一代名匠、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蔡襄(1012-1067),字君谟,号莆阳居士,谥忠惠。福建仙游县枫亭东宅村人。十八岁时中进士,后升为端明殿学士,民间称“蔡学士”或“蔡端”。他离世至今已有900多年了。这位北宋名臣与泉州的关系极为密切,与惠安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亲缘关系。
蔡襄的母亲卢氏,原是惠安县圭峰乡卢厝村(现属泉港区)人。蔡襄的外祖父名叫卢仁,是一个清操的靠教书为生的名儒。蔡襄少年时曾读书于惠安涂岭虎岩寺清泉石室,与他一起就读的还有当时与他年龄相当的舅舅卢锡。教师即为其外祖父卢仁,历时八年(1018-1026)。涂岭的虎岩寺原为惠安境内的名山之一,蔡襄的书屋,至今遗址犹存。还留有蔡襄书刻“伏虎胜境”四字于原来的山门上。
《中国人名大辞典》和《宋史》专条记述蔡襄:历任中国四大名府太守,即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以枢密院直学士两知福州,两知泉州,后以端明殿学士移守杭州。
福州一任,其被誉为“蔡福州”。他礼贤、选士,重视教育,兴水利、灌农田,并在福、泉、漳大道上植松七百里,一路绿荫,大得人心,当时有首民谣:“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
后来,他当了泉州太守,为建设家乡,实现母愿,造了被誉为“天下第一桥”的洛阳石桥,对福建、泉州和惠安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据史载,由于蔡襄公精忠报国,严正无私,直言敢谏,宋仁宗亲书“君谟”两字,遣使持诏赐给他,同时知道蔡襄的成就和惠安蔡母教育有关,所以破例地让他回福州、泉州当官。
古万安渡(洛阳江)与泉州湾在此汇流。据《泉州府志》“泊宅篇”记载:“当时南北两岸相隔有五里之遥,交通极为不便,过往舟楫,一遇狂风即有船翻人亡之虞,因此,往来畏其险。”“每遇风潮交作,往往停渡数日。”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万安渡成了福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极大障碍。宋皇祐元年(1053),蔡襄的舅舅卢锡等人开始集资捐桥。在此期间,蔡襄以一府之首脑,鼎力主持修建洛阳桥,不遗余力。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身体力行,忍受家庭变故(丧子亡妻)的痛楚,还在其母的支持下,把他家仅有埭田“捐出一百六十石助役”。洛阳桥始建于皇祐五年(1053)四月,至嘉祐四年(1059)十二月(历时六年零八个月),蔡襄两知泉州时竣工。
洛阳桥初建时,长360丈,宽1.5丈,有桥墩46座,两旁扶栏500对,石狮28对,又有7亭9塔,桥头将军石像等。
洛阳桥在施工上创造了“筏型基础”和“激浪以涨舟,悬机以弦纤”的奠基法和桥板浮运法。又创“种蛎于础以为固”的方法。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在《桥梁谈往》一书中称赞洛阳桥有“闽中桥梁甲天下”之誉。
桥成之后,蔡襄亲自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万安桥记》,用长方形立体石镌刻其上,世人称此碑石为“三绝”,即:一为建造跨海大桥历时六年多,工程艰巨浩大,碑文只写153字,此为一绝;二为蔡襄亲自书写,楷书端庄秀美,堪称一绝;三为雕刻之精致,又是一绝。
《万安桥记》全文如下:
“泉州万安渡石桥,始造于皇五年四月庚寅,以嘉四年十二月辛未讫功。累址于渊,酾水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翼以扶栏,如其长之数而两之。靡金钱一千四百万,求诸施者。渡实支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即其事者卢锡、王实、许忠、浮图义波、善宗等十有五人。既成,太守莆阳蔡襄,为之合乐宴饮而落之。明年秋,蒙召还京,道繇是出,因纪所作,勒于岩左。”
《万安桥记》碑刻是我国书法史上颇为著名的蔡襄书法珍品。宋代朱熹赞曰:“万安天下第一桥,君谟此书,雄伟遒丽,当与桥争胜。”此桥历代多次修复,1987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