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在厦门鼓浪屿创业的惠安人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自清末以来,先后到过厦门鼓浪屿创业的惠安人,遍布各行各业。诸如创建市场的是惠安人;在市场上卖鱼、卖肉、卖菜、卖豆腐、卖酱油和卖炒花生仁的也多数是惠安人;经营罐头食杂、百货、粮食糖油、煤炭木柴、糕饼、酒店、饮食、钱庄、书店、布店、电料店、鞋店、杉行、石雕厂、古董店、饲养奶牛和裁缝、理发等行业的老板,也有很多惠安人。惠安人中还有:私塾老师、大中小学及幼儿园教职员工、中西医务人员、牧师、传道士、工程师、厨师等。而居民中的劳动者的绝大多数,也是惠安人,他们之中有码头工人、木匠、泥水匠、打铁匠、石雕匠、小五金匠、造船匠、轿夫、花匠、肩挑小贩及收购废品者等,范围十分广泛。 在上述各类执业者中最多的要推码头工人和挑挽工人,故居民中有“惠安扁担”的绰号,还有人说“鼓浪屿为惠安人的第二故乡”。而在鼓浪屿创业的惠安人多安分守己,各尽所能,为社会服务,为鼓浪屿的建设与繁荣做出了各自的贡献,虽大部分人已先后作古,但现居岛上的老一辈,对他们创业之事迹仍记忆犹新。现据采访所得资料,分述于下,以飨读者。 一、工商界的惠安人 (一)创办福建硝皮厂的王氏兄弟。20世纪30年代,旅居缅甸华侨、惠安人王紫如、王其华兄弟来鼓浪屿投资创办工厂,在康泰垵与祖公河交界的濒海处购买了地皮(今福建工艺学院对面),建了一座“福建硝皮厂”。该厂购买一台4匹马力和一台10匹马力电动机,雇用4名工人,从事皮革的生产销售,至抗日战争爆发后关闭。以后厂房长期空置,1957年,政府将该厂房拨给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使用。 (二)王氏兄弟创办鼓浪屿市场。王氏兄弟借鉴槟榔屿(今马来西亚槟城)有关菜篮子市场的经营,以大哥紫如的“如”字,又以小弟其华的“华”字,成立“如华公司”。并以该公司的名号,于1928-1931年间,在现今市场路购买地皮,创建了一座具有20多个店铺与几十个摊位可供排列鱼、肉、鸡、鸭、蔬菜、干菜、酱油等菜篮子品种齐全的市场,市场落成后,命名为“鼓浪屿市场”。王氏兄弟遂因此成为惠安人在鼓浪屿兴建市场的名人。 (三)鼓浪屿市场建成后,有不少惠安人在市场内参与菜篮子食品的买卖,其中卖菜的有:黄清泉、郭秀华、庄明珠、王碰治、吴海生、叶良德、陈秀玉等;卖鱼的有:骆红柑、骆和市、骆旺菜、骆远生、江文来、骆志鸿、骆和兴和黄金富等;卖肉的有:黄松、黄秋水、黄溪水、黄助生、黄钩水、黄炎明、郑仁宗、张圆目、王三福、张加禾、张水古、吴万金、黄枪来、王玉坤、陈火明、陈尧、陈中桂等(后3人系在内厝澳市场卖肉);还有戴锦及其子戴木生、陈蕊等两家,分别开设万兴店号与顺发店号的豆腐作坊;卖干果的有:黄福兴、黄腾兴、张火生等;卖面的有:杨嘉宾、郑仁宗等;卖炒花生仁的有黄舜成。 (四)商业界的惠安人。鼓浪屿有不少惠安人开设的商店。其中陈添水经营明轩电料店;潘洛阳、潘全春、陈燕分别开设永安、全春、隆泰百货店;黄天送、黄维姜分别创办步新鞋店与黄进步皮鞋店;程明标开设美德堂酒店;何志华经营龙泉苑茶庄;陈发与陈建生分别开设惠发、建升布店;陈标意和陈晏成分别经营德隆、成兴煤炭店(晏成后来改营壳灰厂);潘子东经营木柴火炭批发;黄戆、程春德、程顺兴、程追金、潘庆元、猪仔伯(因人不识其姓名而尊称之)等,均各自开设粮店;陈养水在市场讲古场边开设牛肉羹饮食店;黄妈炉、曾某及张镇生分别开设紫兰、和兴和惠益等商号的糕点食品店;黄炎成在三丘田开设惠成号食杂店;肖世富在市场东门外街开设茂益钱庄;曾金星与曾碰分别在龙头路三腔井附近及龙头路末段开设古董店。而江水生、陈式三和陈水顺等人,合股组成荣丰鸿兴公司,以陈水顺为经理,并在锦祥街与现今龙头街建设银行对斜上坡处右边设立营业处,经营棉纱、布匹、粮食、糖油的批发业务,其仓库设在厦门太古码头(今和平码头)栈房。 创办奶牛场的惠安涂岭人周楚声,15岁就随乡亲来鼓浪屿和记码头做搬运工人,18岁时回乡携三个弟弟来鼓定居谋生。其二弟周吉在内厝澳姓黄的私人医生处当杂工。楚声乃转到英华书院主理(书院领导人的职称)处当杂工。20岁结婚后,因看到岛上的外国人与上层华人都有饮牛奶的情况,他遂看准了饲牛卖牛奶是生财的门路,遂先购买一头奶牛在内厝澳449号内饲养,以卖牛奶为生,并得其三弟周德及四弟周丁的协助,逐步发展饲养奶牛的头数,成为惠安人在鼓浪屿创办奶牛场的知名人士。 在内厝澳开设食杂店的钟妈送(1893-1978),1913年他20岁时从惠安来鼓浪屿谋生,初在英华书院主理洪显理(英国人)处当杂役、花圃工、厨工、厨师计18年。1930年,在岛上内厝澳179号开设惠钟干果食杂店,兼售邮票,后升级为邮政代办所。鼓浪屿解放后又兼安装公共电话,当时用户的电话机尚未普及,大部分居民利用公共电话通讯,如有人来电要叫居民接听,妈送不管是三更半夜都随时去通知受话人,做到内厝澳片的居民通讯无阻。他乐于助人,凡是力所能及的,他都乐成其事,甚得群众的赞誉,敬称他为“妈送伯”。 在晃岩路创业的吴德源(1895-1945)也是惠安人。他于1927年在晃岩路开设惠源号商店,专售进口罐头烟酒日杂用品与食品,顾客大部分为岛上的洋人。由于促销有方,收入颇丰,几年后遂成鼓岛名商之一。而致富不忘助贫,凡家乡来鼓谋生者,或岛上居民生活发生困难向他求助的,他都慷慨解囊给予帮助。后来无辜被日本帝国驻厦门领事馆加以“抗日分子”罪名抓走,惨遭日本警署的迫害,不但商店物品被抢夺,本人也因遭酷刑致残而久卧病床,终于英年早逝。现居岛上的老一辈居民,对他仍有深刻印象。 黄天送(1898-1960),年青时自惠安来鼓谋生,初为木匠,昔时岛上建设楼房所需木材配套的建材,有一部分是由其承包的。后在今龙头路362号开设送记杉行。其店铺对面一大片海滩(1928年始完成填海造地,即今农贸市场用地),成为其堆叠杉木的场地。是鼓岛历史上最大的杉行。 黄世美,系惠安县东园乡人,初为木匠,后发展为建设包工头。曾至龙溪(今龙海市)东美为当地富侨杨知母承建大型住宅楼,赚取了一大笔钱,并得杨知母介绍他到菲律宾岷里拉发展建筑营造业务。事业有成后,回国到鼓浪屿购买地皮,其址在今鹿礁路7号,建筑一座二层楼房,称为“美园”别墅,作为其寓所。仍继续经营承包业务。并曾在黄家渡(今海底世界南面的路边)开设专售菲律宾进口的红木,供人作为家具的材料。后因在鼓业务不佳,乃将其所建的“美园”出售他人,告别鼓岛到菲律宾去继续创业,以后情况不明。 二、在宗教界当传道士、牧师的惠安人 (一)在天主教当传道士的陈旭川(1875-1930),早年来鼓浪屿,住泉州路35号二楼,一直在岛上的天主教堂(位于鹿礁路)当传道士,以终其生。 (二)在基督教当传道士与牧师的惠安人有: 1、庄逸清,年青时来岛上福音堂当传道士。并应聘为闽南圣教书局(在福建路43号,系1932年新建的)经理,直至去世。 2、许序章,其生卒年月未详。他早期应聘为鼓浪屿救世医院礼拜堂(医院自建,为医务人员与病人共用的宗教活动场所)牧师,专职为医院的医师、护士、职员及住院患者宣传基督教道理。 3、周芝德,其生卒年月未详。早期应聘在岛上福音堂当牧师。 三、文化界与教育界的惠安人 (一)从事文化工作的惠安人 1、庄乃昌任闽南圣教书局经理。庄乃昌(1914-2001)于年青时继承其父庄逸清职务,担任闽南圣教书局经理。该书局于1956年歇业。庄乃昌被安排在鼓浪屿新华书店工作,直至退休。 2、王氏兄弟创建延平戏院。上文叙述王氏兄弟创建鼓浪屿市场,同时又在市场的二层楼构筑一座可容纳500多座位的戏院,命名为延平戏院,供岛上居民观看演出、休闲娱乐用,对鼓浪屿早期的文化事业作出一大贡献。 (二)教育界的惠安人 1、创办私塾的: ①蔡伯谦,于20世纪20年代初在今市场路(旧称石码巷)125号平屋开办私塾,学生约10多人,教授课程有《三字经》、《千字文》、《昔时贤文》、《古文精言》、《唐诗三百首》及书信应用文和《秋水轩尺牍》、《雪鸿轩尺牍》、《商业尺牍》等。视学生程度的差异分为初、中、高三个班级上课。该私塾较其他同业有一特色,即蔡伯谦的夫人亦为一饱学诗书的女士,她亦参与其夫创办的私塾执教。并且治学严谨,教学有方,深受学生家长的赞许。 ②王渐卿,18岁就考取惠安童生。后于19世纪30年代初来鼓浪屿在今中华路48号(土地公宫附近)开设私塾。有男女学生10多人。他又应岛上名人许经权聘为家庭教师。其私塾办了一段时间,约于1935年搬迁至福建路与复兴路交叉处继续办学。开设课程及分级上课与蔡伯谦大同小异。至1937年抗日战争后,因生源流失而停办。 ③陈俊堂,约于19世纪30年代初来鼓浪屿今福州路93号楼下开办私塾,亦有男女学生10多人,根据不同程度,分为三个班级上课。教授课程与蔡伯谦相似。后因学生多转到福民小学上课,生源不足乃停办。 ④陈银水,约于1936年来鼓浪屿,在今福州路创办私塾,有男女生10多人,学生编级情况与教材内容与陈俊堂私塾差别无几。后亦因生源流失停办。 2、创办学校或在学校任教的: ①周之祯系周芝德牧师的胞弟,约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在今晃岩路37号创办“鼓浪屿女子学校”。由于该校学生均系岛上富家的小姐,她们不但衣着打扮特别讲究,并且还有不少人是乘轿去上课的。故居民戏称该校为“上女学”,意思是说该校为“上等女子就读的学校”。该校办学的详细情况,已无从查考。 ②叶谷虚继任福民小学校长。叶谷虚(1887-1978)有兄弟四人,其三兄于1904年到厦门创办民立小学。谷虚随其兄来厦谋生,曾在鹭江报馆工作三年。1907年,投闽南神学院学习三年毕业。1911年至福民小学任教。翌年,升为教导主任。1915年得旧校长陈令典、庄英才推荐接任福民小学校长。谷虚上任后,为使小学生毕业后升学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华侨杨忠信的资助下,于1920年创办了闽南职业中学。后又鉴于中小学的学生逐年上升但缺乏礼堂,即赴香港、西贡、马来亚、新加坡和菲律宾等地募捐,并于1934年建成“福民小学校友堂”。1937年“七·七”抗日战争爆发后,携妻子赴南洋,辗转于马来亚与新加坡等地办学。1978年病逝于新加坡,享年93岁。 ③周辨明兼任厦门大学新生院院长。周辨明(1890-1984),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先后应聘在清华大学与英国伦敦东方学院任教。后又赴德国汉堡大学攻读,获语言文学博士学位。1921年应聘任厦门大学语言学教授。抗战期间,升为教务长,随学校迁往长汀。抗战胜利后又随校迁回厦门。时因日本战俘有一部分集中于厦大等待遣返。厦大当局为适应情势,决定分批复员,并先在鼓浪屿设立复员处,派教务长周辨明担任处长,主持借用校舍与师生宿舍及筹备新生上课事宜。1945年12月间,厦大当年新招入学的学生全部到鼓浪屿八卦楼注册上课。厦大复员处遂改为新生院,周辨明兼任院长,负责处理该院的教学和日常事务。此后厦大每年招收的一年级新生仍先到鼓浪屿厦大新生院上课,二年级始转厦大原校址上课。每年如此,直到1950年才全部迁回厦大原校址上课。 ④贺仙舫,又名仲禹,擅诗词,长期任英华书院语文课教师,有《绣铁庵丛话》等著作传世。 ⑤刘锡畴,先后于英华书院、闽南职业中学担任语文教师。 ⑥肖俊英,先后在厦门双十中学与厦门第二中学担任教务长。 ⑦庄克昌,先后在毓德女中、英华书院担任语文教师。 ⑧庄馥昌,曾任厦门第二中学地理课教师。 ⑨林曼馥、朱天机两人均曾任福民小学老师,林教公民课,朱教珠算课。抗战胜利后,林曾任鼓浪屿区长。 ⑩庄秀纯,其父惠安县东门外人,早年来厦为牧师。秀纯1927年出生于鼓浪屿,1952年毕业于厦门师范,曾在鼓浪屿日光幼儿园任教6年。 四、开设诊所(或医院)的惠安人 (一)开设诊所(含中医坐堂看病)的惠安人 1、郑意澄开设六安斋药店,并坐堂诊病。郑意澄(1869-1938),晚清廪生,后弃儒学医,于1902年在惠安城关悬壶。1922年来厦门神州施诊所行医。后于鼓浪屿泉州路开设六安斋中药店,并坐堂诊病,未几又在岛上较偏僻的内厝澳分设六安斋药店,每日上午前往该店坐堂看病,以方便居民就医购药。与同时代的黄思藻、李家麒、谢宝三被誉为鼓岛四大名医。1938年病逝鼓岛,终年69岁。 2、方邦再开设风伤诊所。方邦再(1900-1968),17岁来鼓浪屿鱼池仔内投杨捷玉拳师门下学习拳术与接骨技术。后在锦祥街与泉州路开设风伤诊所。1943年至1953年期间,每晚7至9时于锦祥街开设国术馆招徒授艺。1954年离开鼓岛参加高集、杏林、马銮三条海堤及厦门石料厂的医务室担任医生。1962年工程结束后,在中山路开设风伤诊所。于1968年病逝,终年69岁。 3、潘翀鹤开设恒安堂药店,并坐堂诊病。潘翀鹤(1900-1974),年青时来厦门学医,迨1938年日本攻占厦门前夕,乃避居鼓岛,在龙头路402号开设恒春堂药店,并坐堂行医,直至1942年迁回厦门。1956年应聘为中医院主治医师。后经福建省卫生部门确定为厦门首批8位名老中医之一。于1974年病逝,终年75岁。 4、郑辅友继承父志坐堂行医。郑辅友(?-1984),自幼与其父学岐黄术。1926年开始在其家乡开设药店兼行医。1930年来鼓浪屿,每日上午寄砚于厦门中华路寿龄药店;下午则在内厝澳其父开设的六安斋药店坐堂诊病。1938年,其父在鼓病逝后,他继续在泉州路与内厝澳开设的六安斋药店行医,直至1953年响应政府号召,参加支援山区建设,在永安县医院中医科工作,至1984年病逝。 5、黄维姜开设风伤诊所。黄维姜(1916-1993),别名天来,又名进步,年青时来厦门学习制皮鞋技术,后在鼓浪屿龙头路17号定居,并于其寓所对面开设进步皮鞋店。他好练拳术,先后拜杨捷玉、沈容德为师,并从杨捷玉学习接骨医术。1946年后在其寓所制鞋兼行医,就医者多数为渔民,患者经治多效。1960年应聘任厦门市第一医院骨伤科医师,至1975年退休。1993年病逝于寓所,终年87岁。 6、何志华开设茶店兼行医。何志华(1911-1993)的父亲何清水昔年从惠安来鼓谋生,志华出生于鼓浪屿。他中学辍学后,由其父出资在龙头路开设龙华堂药店。志华日间先后与药店坐堂医生黄潭舍、谢宝三学习中医内科,晚间与拳师杨捷玉练拳及学习接骨医术。1930年在龙头路开设龙泉苑茶店,并于店中业余行医。1955年初,志华将茶店交由其子经营,其本人专门行医。同年12月间受厦门交通局医院聘为中医师,直至1979年退休。1992年病逝于寓所,终年83岁。 (二)开设医院或西医诊所的惠安人 1、陈晋惠开设晋惠医院。陈晋惠(1902-1976)年幼时随其父陈旭川从惠安来鼓谋生,住泉州路35号二楼。晋惠高中毕业后,于1919年投考日本人在鼓浪屿开设的博爱医院附属医专学校学习西医。大约于1923年毕业后留院担任医师。其后在泉州路8号二楼寓所业余行医。他的夫人许庆英系1924年毕业于“博爱医专”,毕业后在鼓浪屿开业,擅长妇产科与内、儿科业务。1935年晋惠利用积蓄在现泉州路52号购买地皮,并动工建设了一座颇为壮观的四层楼房。楼房落成后命名为“晋惠医院”。晋惠即辞去博爱医院职务,到晋惠医院自任院长,其妻许庆英为妇产科主任,并聘用林敏等为药剂师,林琴英为助产士。晋惠医院开业后,对鼓岛的医疗事业发挥积极的作用。有不少患者深受其益。1949年初,陈晋惠前往台湾台北开设诊所行医。在鼓浪的晋惠医院由其妻许庆英医师继续执业。1976年,陈晋惠病逝于台湾台北寓所,终年75年。 2、林仁苑开设西医诊所。林仁苑早年在内厝澳石埕附近开设西医诊所。后来赴菲律宾岷里拉行医。 五、“能工巧匠”的惠安人 据查,20世纪初来鼓浪屿谋生的惠安人,有不少人从事厨师、园艺师、制酱油工艺师、理发师、泥水匠、木匠、打铁匠和石雕匠等所谓“能工巧匠”的职业。 (一)厨师: 1、蛋仔,早期由惠安来鼓岛,在龙头路(现新华书店)的苑香居菜馆主厨,是岛上名厨师。林菽庄及一些富商举行家宴时,皆要请其主厨。擅长办理汉席。 2、黄四水(1907-2002),年青时来鼓,先后在自来水公司及亚细亚等单位的厨房工作。他既能料理西餐,又能主厨汉席。于1950年到厦门大学食堂任厨师,至1972年退休。于2002年病逝,终年96岁。 3、周楚声初来鼓时,在岛上英华书院主理处当厨师,后转业办奶牛场。已见上文,不赘。 4、钟马送初来鼓时是在英华书院主理处当杂差、厨工,后升厨师,计工作18年。后在内厝澳开设惠钟食杂店。上文已作介绍,不赘。 (二)理发师和裁缝: 1、程马意,早年由惠安来鼓,在今晃岩路14号二楼开设“中西理发厅”。业务颇兴旺,顾客多为上层人士。 2、陈水金,早年来鼓在市场讲古场边开设理发店,至其店理发的多为劳动者。 3、李水,年青来鼓时,即从事理发业务,是一位闻名的理发师,人称为“剃头水”。活到80多岁时病逝。 4、从事裁缝的有:黄炳煌、陈林生、陈木水、陈清泉等。 (三)从事园艺、石雕及制酱油职业的: 1、园艺师梁安(1892-1985),惠安县涂岭人,于1912年来鼓谋生,经人介绍至鼓岛名人林尔嘉的菽庄花园为管理花木的工人。一直工作至1952年,被调到厦门市园林管理处中山公园花圃工作,曾连续被评为园林处的先进生产者和城建局的先进生产者,并出席市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还有人撰文在《厦门日报》赞誉他为“秋翁”。他还热情培养学徒,陈进财、陈宗兴等人皆是他培养的花工。他于1965年退休。1985年病逝,终年94岁。 2、石雕业者王戆九(1895-1961),字云玉。戆九出生九个月丧父,由其母抚养长大,13岁随乡亲来鼓浪屿,在其乡亲开设的石雕厂当学徒,16岁出师后赴海澄(今龙海)工作。18岁跟其姑母赴印尼爪哇等地引进石雕业务,并在淘化大同对面(今康泰路3号)开设义美石铺。后因火灾,乃于1933年在现康泰路17号购买地皮建设二层楼房。楼下及空地作为义美石厂场地。雇工精雕石材产品出口印尼等地销售,业务颇好。1951年末新加坡客商亦来该厂订货。1958年该厂转为地方国营鼓浪屿石雕厂。1960年合并为厦门艺雕厂。同年9月王戆九病逝,由其子王维帮继承该厂主管业务。至1962年厂中石雕业者全部离开该厂,另成立“厦门石雕厂”。王维帮参与该厂工作,直至1991年办理退休。 3、从事酱油及酱料制品的朱贵成(1901-1942),年仅15岁时即来鼓浪屿谋生。后进入设于岛上的淘化大同酱油制品车间为技师,曾获厂方颁给的高级技术职务委任证书。1936年,贵成携其子朱阿狮(1926-1998)进入淘化大同酱油部为学徒。1942年,朱贵成病故,终年仅42岁。阿狮遂即离开淘化大同,在黄家渡南隅开设酱油作坊。迨1956年参加厦门酱油合作商店,于1986年退休。1991年其女将他接到美国定居。1998年回国探亲。同年3月病逝于鼓岛寓所,终年73岁。 (四)泥水匠、铁匠及木匠: 1、泥水技工有:何清水、朱水生、陈良及陈金培等4人。 2、从事打铁技工的庄员外,早年来鼓岛在海坛路(今龙头路农贸市场西隅)开设打铁店铺。因其打铁技术高超,美观耐用,岛上有不少富户的铁门是向他订购安装的。尤其是昔时通往日光岩顶峰的铁梯及铁栏杆,亦是黄仲训出资请他选料加工安装的,此事一时传为佳话,名闻遐迩,人称他为“员外司”。1956年工商业合作高潮时,其参加厦门市第二分析仪器厂工作直至退休。 3、从事木制品技工的有黄妈金,年青时来鼓浪屿谋生,起先在旧庵河畔种德官(时宫已部分破毁),并于附近种菜养猪。他有一手制作家具的好技术,所制家具精美耐用,且价钱合理。许多居民都欢喜请其制作,成为岛上有名的木匠。 4、汪三九在大德记海滨建造船厂。1937年,厦门沦陷后,惠安人汪三九由厦门港区来鼓浪屿大德记海滨搭寮修造木船,业务旺盛,成为厦鼓闻名的造船业主。新中国成立后,并人厦门造船厂。 此外,还有打井工与锯树工何春木、何振清。锯木(锯杉为木板)工场锯木的全部是惠安人。著名锯木工有陈水泉等。 六、当轿夫与码头工的惠安人 (一)当轿夫的惠安人 鼓浪屿为丘陵小岛,道路大部分崎岖不平,故不便行驶汽车,而当时尚未有电瓶车,一般权贵富有者如海关总巡、列强设在鼓浪屿的领事馆官员、地方富绅、医师等,都雇用固定的轿夫。此外,还有私人开设的轿店,轿店购置各式不同用途的轿,并配备轿夫,以便部分婚丧者或其他需要出行者方便乘轿。而上述开设轿店的老板或被雇的轿夫,都是惠安人,兹分述如下: 1、单位雇用的轿夫。汇丰银行经理住今鼓新路59号,该行雇用陈九治为轿夫(抬轿时再临时叫一名管理花木工人帮抬,以下同此)。美国领事馆雇用黄炎成为轿夫。其他领事馆与海关总巡,亦都雇有惠安人的轿夫。还有地方绅士林尔嘉出门亦雇用四名轿夫抬轿,借以显示其身份。再者,昔时个人开业的西医出诊亦大部分乘轿。如章永顺、叶友益的雇用轿夫分别为黄海水、程金英。 2、个人开设的轿店。惠安人最早来鼓浪屿开设轿店的要推陈马水,他于清光绪年间来鼓岛,在芦竹仔脚(今市场路公厕附近)开设轿店,雇用一批惠安人为轿夫。稍后,惠安许埭人程天球亦在上述地点开设轿店(程后来转业为工部局侦探,在抓土匪中被匪方击毙)。惠安后坑人陈金财在中华路22号开设轿店。此前,有惠安后坑人陈农(1879-1938),先是在码头做工,约30岁时于龙头路55号(今洞天酒楼对面)开设轿店,业务颇好,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成为岛上名人,人称他为“轿店农”。后鸠资在泉州路口与龙头路口的交叉点购买地皮,建置一座红砖楼房,楼下的东面与北向计有五个店面,陈农即将轿店迁到新建房屋楼下,业务更好,不但有两人扛的轿,而且还有四人扛的新娘轿。可好景不常,陈农1938年病逝后,其下一代经营管理不善,轿店终于歇业,甚至陈农所建的楼房亦被其后代出卖。 上述轿店临时雇用的轿夫有:陈德聪、陈金木、陈灿金、陈朝宗、陈发、陈乌等人。 (二)当码头工的惠安人 鼓浪屿道路崎岖,有的巷路如羊肠小道,昔时货物进出岛,都要依靠人力挑挽,于是码头工人便应运而生。惠安县辋川乡埔崎村何姓、后坑村陈姓的农民进岛当挑挽工。 1、何姓码头工。据调查,何姓最早来岛上做码头工的有:何清水、何风、何加友等人。他们初来时是在通商局(今龙头路356号及比邻楼房)附近的渡口挑挽货物。旋何清水改做建筑工人,后发展成为建筑包工头,并在日光岩南麓向洪姓的后裔买下部分地皮炒卖,发了大财,还在永春路与龙头路建置房地产业,成为惠籍早期入鼓开发的佼佼者。其故乡的宗亲来鼓谋生的,亦多先在其承包的工场做工,或在渡口做码头工,以后再另谋高就。迨1928年黄家渡码头建成后,原在通商局附近渡口作业的何姓工人,全部转移到该码头工作,并在附近临时搭盖工寮与住宅,黄家渡码头遂成为何姓聚族作业、赖以生存的渡口。据调查,先后到过黄家渡码头做工的有:何清水、何风、何虎、何金德、何加友、何夭仔、何梦冬、何铁峰、何廷发、何成、何妈荫、何裕成、何水生、何木桂、何碰狮、何细庵、何火木、何水木、何荣金、何晋春、何晋良、何春兴、何树兴、何树良、何树成、何秀明、何瓦金、何任发、何任水、何家成。被调查者反映,还有不少人的名字已遗忘,前后约有一百多人。 2、陈姓码头工。据调查,陈姓农民到鼓浪屿谋生的先是在和记、三丘田码头挑挽行李,后来发展到中谦、河仔下等码头搬运货物(和记洋行栈房由该行的包工头黄德及其子黄兴另行雇工搬运出入栈货物除外)。先后到过码头做工的有:陈农、陈锦标、陈莆水、陈标意、陈晏成、陈文贵、陈戆、陈狮、陈细来、陈金花、陈配、陈金财、陈荣、陈红目、陈德、陈金来、陈论发、陈从兴、陈乌、陈金堂、陈妈成、陈朝宗、陈金章、陈晏水、陈瓦金、陈细捷、陈双桂、陈春生、陈金木、陈灿金、陈发、陈德聪、陈水土、陈外发、陈朝祥。被调查者反映,还有不少工人的名字已遗忘,共计一百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