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苦难磨炼,雏鹰展翅在南洋
1919-10-11日,惠安县洛阳镇陈埭头一个姓陈的穷苦农民家里,一个男婴在晨曦微露之时来到了人世。这个在兄弟中排行第五并被算命先生命名为“欠火”的孩子,就是后来的华侨将军陈青山。
欠火的父亲叫陈戆清,母亲张氏。为了养家糊口,陈戆清带着十几岁的大儿子漂洋过海到马来西亚槟城卖苦力。1923年闽南一带瘟疫流行,欠火在家的三个哥哥以及母亲先后病死,年仅4岁的欠火伏在妈妈的尸体旁,声嘶力竭大哭着。他过早地失去母爱,由叔公抚养。远在槟城的陈戆清惊悉噩耗后赶回家把小欠火带到异国他乡。来到槟城,欠火与父亲住在苦力间,生活十分艰辛,大哥只得返回家乡,却不料也被病魔夺去生命。陈戆清靠拉黄包车挣钱,每天天刚亮,就叫醒小欠火,托邻居一位老太太照看。1927年陈戆清由当地陈氏祠堂作主与一个守寡的40多岁张姓妇女结婚。欠火的继母勤劳能干,千方百计筹措钱银开了一间咖啡小店铺,同时也带着欠火以及她与前夫所生的女儿阿问为粮店加工地瓜干。欠火从小受到磨炼,体验到穷人劳作的苦乐。欠火聪明仁义,陈氏祠堂董事长十分疼爱,便出资帮助欠火读书,先到私塾,先生把“欠火”改名为“荣火”。两年后荣火转到中华中学小学部继续读书。
1935年,16岁的荣火小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在东南亚颇负盛名的钟灵中学。在这所名校,他接受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规范做人的准则。其时,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占中国领土,陈荣火等一大批热血青年也卷进了爱国华侨的抗日斗争漩涡中。该校共产党支部书记陈文庆经常送进步书籍给荣火看,和他探讨人生的意义、祖国前途和世界未来。荣火参加了地下党外围组织“读书会”,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共产党宣言》、《大众哲学》等书刊杂志,同时也积极参加抵制日货等活动。陈荣火在活动中显示出卓越的才干,被大家推选为钟灵中学学生会主席,并担任槟城学生“抗敌后援会”负责人,同时又成为槟城各界“抗敌后援会”的领导成员。1936年初,在陈文庆的介绍下,陈荣火加入马共,当时槟城的马共市委书记郑安宁亲自主持陈荣火的入党仪式。随后荣火利用自己担任“学生抗日救国服务团”团长的合法身份,组织戏剧队、卖花队、募捐队、球队等,宣传抗日救国,同时把募捐来的钱汇到香港廖承志办事处。1937年下半年,陈荣火与陈文庆代表槟城学生抗敌后援会去新加坡参加“全马学生代表大会”,并成立“全马学生抗敌后援会”,荣火当选为常委,负责领导北马的槟城市、吉打州、吡叻州等地的学生运动。在新加坡,陈荣火、陈文庆还以高超的乒乓球技术打遍当地的所有乒乓球队,声名大振。从新加坡回来后,陈荣火担任马共槟城市委常委,兼任槟城学生抗敌后援会总务(总负责人)。他带领进步学生学习抗日救国理论,上街游行、散发传单、张贴标语、义卖义演、多方串联。他的活动,引起校方和英国殖民当局的不满。1938年,英国警察把他拘捕。但荣火巧妙对付,被关了一星期后,虽被释放,却难以在钟灵中学和槟城立足。1939年11月,党组织通知陈荣火去新加坡,此时其父陈戆清病入膏肓,奄奄一息。荣火只得拜托好友照顾。其到了新加坡的第三天,父亲就病故了,荣火未能送终,泪流满眶。1940年1月,为了斗争需要,陈荣火改名为陈青山。他先担任星州总工会宣传部部长,不久就任该会总务(即主持人)。同时兼任马来西亚《前锋报》主编。1940年5月1日,马共新加坡市委决定举行总罢工、罢市、罢课,陈青山为前线总指挥,他组织了十万人的大规模示威游行,引起英国警察的注意。5月下旬的一个晚上,陈青山再次被捕,法官以“共产党嫌疑犯”判处半年徒刑。陈青山被关进牢狱,开始高墙内的囚徒生活。在狱中,他见到了马共中央常委曾担任槟城市委书记的杨少民同志。他们在狱中建立党支部,组织难友学习理论和开展合法斗争,同心同德,经受考验。1940年底,陈青山被英国当局驱逐出境,并押往中国国民党的“乐山华侨训练班”。陈青山历尽千难万险逃脱到湛江,找到先期出狱的杨少民,把组织关系递交南方局,正式转为中共党员。
二、投笔从戎,驰骋疆场建功勋
1941年9月,陈青山接受中共南方局的派遣,随杨少民冲破日军封锁和惊涛骇浪,乘帆船渡过琼州海峡到达海南岛,被分配到琼崖抗日纵队独立总队宣传科,先任科员,不久即任科长。1942年1月,陈青山带领宣传队员参加了大水村战斗,不顾危险坚持在战斗一线,对国民党军开展政治攻势喊话。随后陈青山调任政治部组织科长,主办三期连队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培养一百多名琼崖纵队的政治工作领导骨干,这也是陈青山为琼崖党组织和部队所作出的一项重大贡献。在琼崖总队部、陈青山跟随特委书记兼总队长冯白驹,同日寇巧妙作战,水平和才干得到迅速提高。1943年3月,被任命为琼总第四支队政委。1943年7月,他亲率第一大队和猛进大队到那大通大成的洛基公路地段布兵设伏,指挥歼灭日寇30多人、军车2辆,缴获机关枪1挺、步枪20多支,还有一批军用物资。这是一次相当成功漂亮的伏击战,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有深远的影响,载入琼纵史册。1944年4月,他率部开展五指山地区的工作,为创建五指山根据地而与国民党军以及日寇进行艰苦的军事斗争,他还与黎族起义领袖王国兴歃血结盟,增强我军和黎胞的友谊团结,共同对付敌人。1944年,琼崖游击独立总队改编为广东省琼崖游击队纵队,陈青山被任命为政治部组织部长。1945年夏,陈青山与纵队的民运干事何秀英结婚。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但由于琼纵与党中央的电讯联络尚未恢复,今后形势是战争还是和平,特委内部看法有分歧。1946年1月17日,琼纵召开特委会,两种意见针锋相对。陈青山以敏锐的政治眼光分析形势,支持冯白驹、庄田等同志的正确意见,促使特委作出“加紧准备自卫反击战争”的决定,使得国民党46军进攻牙叉消灭我琼纵的阴谋失败。琼崖全面内战爆发后,陈青山担任(琼)东定(安)地区临委书记兼二支队政委职务,率部打县城、袭乡镇、拔据点,建人民政权,扩大根据地。其间,陈青山不顾自己生命危险,披大衣骑白马,率支队在黄竹岭同国民党军周旋了八九天,胜利完成掩护冯白驹总部机关的任务,并抓住有利时机,频繁出击,歼灭大批敌人,战果辉煌。1947年1月,陈青山转入西区,以极大的热忱配合杨少民领导了土地改革和减租减息运动。1947年10月,陈青山被中央军委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政治部副主任,实际主持工作,在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上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并建立了相应制度,为琼纵走向正规化作出巨大贡献。1948年秋,陈青山调往东区任地委书记兼第二总队政委。1949年1月又回琼纵政治部,领导开展新式整军运动。1949年7月,琼纵根据中央指示成立党委会,陈青山为七人核心成员之一,参与琼纵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决策,并在其中起了积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党退守台湾和海南岛,蒋介石委派薛岳统率国民党海南岛的陆、海、空三军,利用琼州海峡天险,建立“伯陵防线”,妄图阻挠解放军登陆。1950年2月,陈青山奉命率一总队到琼西掩护解放军渡海登陆部队。他精心部署部队和地方的各种参战行动。在敌我军情瞬息万变,各种意料不到的突发事件中,陈青山临危不惧,果断指挥部队因时因地制宜,灵活机动作战,冒着枪林弹雨,在海滩上同国民党军进行你死我活的浴血苦战。千方百计掩护解放军渡海登陆部队,先后于1950年3月6日接应渡海先锋营,3月26日接应加强团,4月17日接应由15兵团副司令兼40军军长韩先楚所率的主力军。接后他又率西线追击部队,参加解放全海南岛的战斗。1950年5月5日,陈青山赶到海口接受担负剿匪部队指挥的重任,再次披挂上马出征。在大山峻岭,采用军事围剿与发动群众展开政治攻势相结合的战略,至1952年5月消灭匪帮18450名,新生的政权得以巩固。剿匪斗争完成后,陈青山回到海南军区任政治部副主任,他与解放军43军的广大指战员一道,兢兢业业,日夜操劳,把海南岛建成我国南方的坚强堡垒。五十年代中期,他由于对海南岛的情况较熟悉,多次奉令陪同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叶剑英同志等中央首长视察海南岛。1955年,陈青山到北京进入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在校期间,逢解放军实行军衔制。按照他1936年参加革命,本可晋将,但因其时他在国外参加地下斗争,不能算军龄,只授予大校军衔。有人对他说:“你吃亏了。”但陈青山毫无怨言,他说:“个人的军衔高低是小事,军队的正规化才是大事。”1957年9月,陈青山从政治学院毕业后就任广东省军区政治部主任,1959年调任海南军区政委。1964年晋升为少将,1965年升任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十年“文革”动乱期间,陈青山由于在支左工作上与林彪反党集团的主要成员黄永胜(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发生分歧,被以国外历史问题不清为名关进牢狱,后送往“莱阳学习班”,受到残酷迫害。但陈青山刚直不阿,坚持原则,不说一句违心的话,既不给自己无限上纲,也不给别人乱扣帽子。1973年5月,他返回部队机关,一边工作,一边为获得平反结论而斗争,直到1978年粉碎“四人帮”后,他才得以平反昭雪。1979年2月,年已花甲的陈青山将军再度出征,参加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到了广西边境,领导交通指挥小组,率领解放军部队铲除越军据点,歼灭越军匪徒,粉碎敌人炸桥毁路的阴谋,保障交通,为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胜利打下基础。战后陈青山回到广州军区仍任政治部副主任,分管军区民兵工作。他深入调查研究,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加强深圳、珠海特区以及广东、广西、海南的民兵建设付出大量的心血。
三、老骥伏枥,余热生辉谱新篇
1984年6月,陈青山以副兵团职待遇离休。他从1965年初开始担任广州军区政冶部副主任,近20年没升迁,这在我军我党历史上是为数不多的。但陈青山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离休后,他把许多精力投入侨务工作,在新的战场,继续拼搏,先是出任广东省侨联顾问,又当选为全国侨联会委员,后担任全国侨联顾问、广东省老人体育协会顾问、海南省新马归侨联谊会名誉会长,以及钟灵中学广东校友会名誉会长、广州市乒乓协会名誉会长、广州市新马侨友会名誉会长等等。这众多的兼职,都要花费陈老的精力和心血。他乐于奉献,不挂空名,即使是顾问,也顾也问,是名誉会长,也出谋也出力,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陈青山关注最多的,出力最大的,是在落实华侨政策问题上。这是个棘手、得罪人、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按理说他也可以不管,但他知难而进,百折不挠。他为归侨工龄计算问题,慷慨激昂,据理力争;为归还被侵占侨房之事,他四处奔波,动员说服,苦口婆心,积极解决;为平反华侨冤假错案,更是冒着风险,不遗余力,如杨少民是他在国外的领导和战友,“文革”中被迫害致死,陈青山多次奔赴海南,找有关部门和有关领导,据实反映,督促落实,加快平反步伐。当杨少民骨灰安放仪式在海口市举行时,陈老亲自参加,并庄重地敬献花圈。
陈老离休后,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写一本史书,把琼崖纵队的斗争历史记录下来,把凝结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琼纵战士英勇斗争历史,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上升为理论,使后人以史为镜,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和宝贵遗产。为此,陈老大声疾呼,得到海南区委和广东省委的重视,他出任“琼崖武装斗争史领导小组”副组长,具体负责编写《琼纵队史》。经过三年的搜集整理,撰写以及审稿、定稿,其中酸甜苦辣,外人难以想像。但陈老以惊人毅力,完成《琼纵队史》文稿,并正式出版发行。此后陈老还担任海南党史研究会顾问、广东人民武装斗争史编写小组副组长。他不辞劳苦,辛勤工作,为给后人留下更多的精神财富。此外,陈老为了让海南的“革命历史痕迹”保存下来,克服种种困难,筹措资金建设烈士陵园以及冯白驹塑像,并请邓小平题词,同时他策划拍摄冯白驹的电影,亲自邀请广州军区的著名作家编写剧本,又为该剧筹款,并担任《冯白驹将军》电视剧顾问,使这部18集的电视剧顺利拍摄完成,并在全国播放。
1988-10-30日,“振兴海南联谊会”在广州成立,陈青山担任会长,自己家里便成了办公室,好多会议、好多事情都是在他的家里搞的。是年他和何秀英以“退休职工”身份到新加坡探亲,除了说服何秀英两个弟弟不要计较土改时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力所能及地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外,他还到琼州会馆、钟灵校友会以及惠安会馆,向广大侨友乡亲宣传我国的华侨政策,动员他们回到家乡投资参与祖国“四化”建设。经陈青山的联络和牵线,不少实业界人士随后都纷纷到海南特区以及家乡,或投资建设,或办公益事业。“振兴海南联谊会”成立后,陈老不顾年事已高,多次率团到泰国和香港等地参加世界海南社团联谊活动。他以离休之身,在古稀之年为海南振兴之业,殚精竭虑,余热生辉,光照人间。2003年3月27日,陈青山将军在广州病逝。
陈青山是中国共产党员的优秀党员,是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者,其1957年荣获中央军委颁发的“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陈青山将军生前曾于1961年、1987年、1994年三度返回家乡,探访堂叔和乡亲。2001年洛阳镇第二届商会成立,他虽然因病未能莅临,但特地来电祝贺,并欣然接受担任高级顾问之职,意欲在有生之年为家乡建设贡献一点力量。可惜壮志未酬身已故。陈青山虽然走了,但,华侨将军,浩气长存,美名留芳,人民铭记。丰功伟绩垂青史,高风亮节留世间。他为党为人民不息战斗的一生,他那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将激励后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道上奋勇直前。